后现代旅游背景下云南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2014-12-13张玲ZHANGLing张梅芬ZHANGMeifen童彦TONGYan
张玲 ZHANG Ling;张梅芬 ZHANG Mei-fen;童彦 TONG Yan
(曲靖师范学院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曲靖 655011)
(Department of Biologic Rec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of Qujing Normal University,Qujing 655011,China)
0 引言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替代性产业,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在中国的农村地区,90年代中期以后蓬勃发展起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然而,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旅游产品没有特色、环境污染、传统文化消失、旅游地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1]随着后现代主义影响的不断扩大,促使后现代旅游意识的萌芽,它必将对旅游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乡村旅游亦是如此。
1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现代(modern)来源于拉丁语汇“modo”一词,意思是“就是现在”。现代主义,在基础建设的生产意义上,是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的,这是经历了大规模的技术革新和大约一个世纪以前开始的工业革命的第二波浪潮的时代。[2]现代主义以个人主义为中心。[3]现代主义的长期弊端——由于经济成功所造成的生态压力如今已无法逆转。[4]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的用法和概念都是动态的,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后现代”,即“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性 (Post-modernity)”,“后现代化(Post-modernization)”。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伴随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组,它改变着我们体验社会存在的方式。[5]后现代主义将改变现代性的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不再让人类隶属于机器。不再让社会的、道德的、审美的、生态的考虑服从于经济利益,它将超越于现代的两种经济制度之上。后现代精神是建构主义的、乐观的、合规范的。它不是抛弃现代主义的积极的一面,而是试图取代其消极的一面。后现代可能意味着人类将有能力摆脱当今世界的暴力、贫穷、生态恶化、压迫和非正义主义。[3]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是两个时代、两种思潮、两种理念、两种方法,它们既矛盾,又兼容。
2 现代旅游与后现代旅游
现代旅游是现代主义的产物。现代性的理性主义、工具主义、福特主义的力量渗透进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旅游逐步现代化、商品化、雷同化(左晓斯,2005)。
后现代旅游的核心意识是从商业化的旅游向生命体验的回归。变以经历欲、享乐欲的满足为主的现代旅游为体验性、探索性、求知性为基本诉求的新型旅游(白光润,2007)。
后现代主义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旅游发展具有理论借鉴和启示意义。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后现代主义以环境为背景,或者说更关注环境。后现代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论的提出,为后现代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后现代旅游强调远离传统的大众打包式的旅游发展方向,试图通过对个性旅游、小众旅游的探讨来改变人们过去改造自然为人类娱乐服务的粗暴方式,更注重人们在日常的时空里实现和享受旅游的过程,避免对环境任意的改造和破坏。由于后现代旅游活动强调在日常的时空中进行,进一步增强了人们保护身边环境的意识,同时更多新颖的、可选择的旅游形式的出现开始挑战过去的大众旅游,如责任旅游(responsible tourism)、绿色旅游、适当旅游(appropriate tourism)、品质旅游(good tourism)和生态旅游等。[6]
3 乡村旅游与后现代主义的耦合
后现代旅游建立在现代旅游的基础之上,是对现代旅游不合理成分的扬弃,同时也是对现代旅游的继承性发展。后现代旅游是在对现代旅游中表现出来的功利性严厉批判后提出来的一种新旅游观,是以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人为本的随心所欲的心态来重构旅游本质(侯满平2009)。后现代旅游研究是围绕着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的,寻找既能增加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又能减少对环境影响和破坏的方法。而乡村旅游作为“绿色生态经济”和“体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秉承“回归乡村”、“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既满足了现代都市人追求心灵回归的心理需求,又为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和谐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还促进了城乡文化交流,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由此可见,后现代旅游与乡村旅游无论从方式上还是理念上,都有着天然的联系和共性,它们都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责任。用后现代的视角来审视乡村旅游,既能够使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后现代主义的内涵。
4 云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云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云南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乡村旅游也得到较快发展。
4.1.1 云南乡村旅游已经具有一定规模 全省范围内16个地州市都不同程度地形成多种乡村旅游形式。从数量规模看,全省有近10000家“农家乐”,500多家乡村度假村,70余个特色村。2009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3402万人,总收入达58.04亿元,直接从业人数17万人,间接从业人数38万人。从发展水平看,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当地旅游产业发展规模相对应。从空间分布看,全省乡村旅游呈现“环城”、“临景”、“沿路”三大分布特征。
4.1.2 云南乡村旅游初步形成几种模式 云南省已经形成五种乡村旅游驱动模式:一是资源导向型(临景型)发展模式;二是区位驱动(环城型)发展模式;三是交通依托型(沿路型)发展模式;四是产业带动型(特色型)发展模式;五是企业再造型(企业型)发展模式。
4.1.3 云南乡村旅游呈现多种产品类型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包括村落古镇景观型、民族民间文化型、自然生态环境型、农事家耕生产型、特色物产经济型五种类型。[7]
4.1.4 云南乡村旅游形式不断丰富,兼融多种市场需求 云南省已形成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以近郊农家乐、农业生态园、乡村度假村、特色工艺村、人类学民族村、田野生态景观乡村点为代表的旅游形式,[8]能够多方面、全方位地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4.2 云南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云南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组织经营分散。二是旅游产品开发水平较低。三是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四是乡村旅游缺乏品牌意识。[7]
5 后现代旅游背景下云南乡村旅游发展思路
5.1 以后现代思维科学规划乡村旅游,合理定位乡村旅游产业地位 现代主义更多的是追求当今的利益和价值,将收入、财富、物质的繁荣视为发展旅游的核心,而后现代主义则从人的终极意义和价值思考人类的经济活动,强调对未来利益的关注。在云南乡村旅游发展中,应以非经济主义观点为指导进行科学规划。在调查清楚省内乡村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和分布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引导农民开展乡村旅游活动,以旅游为载体,实现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一方面针对当前云南省农村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削弱、环境建设落后和旅游配套设施缺失的现象,通过科学规划,催化乡村旅游系统要素的相互融合,规避乡村旅游系统的发展风险,维持乡村旅游系统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在开展旅游活动过程中要突出农味,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和农业生产习惯来开展农村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商务会议、民俗文化、科技教育、康体疗养等各种类型的专项旅游活动。[8]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要明确农业产业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好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的关系,合理定位旅游产业,避免因盲目发展乡村旅游而导致影响农业生产,危害粮食安全等后果。
5.2 深度开发,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促进乡村旅游升级发展,成为云南优势产业 现代旅游向后现代旅游转换,也就是旅游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换,不仅包括产业产出总量的增长、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产业结构由低集中度、低加工度向高集中度、高加工度发展,还包括产品升级、营销升级、生态环境升级方面。通过大力发展云南乡村旅游,把乡村旅游培育成繁荣和壮大云南省农村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培育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把乡村旅游发展成云南省旅游业的新力军;通过打造乡村旅游基地和乡村旅游品牌,形成乡村旅游消费市场热点。[7]
5.3 打造多样化、特色化乡村旅游产品,以适应后现代旅游需求 后现代反对整齐划一、单调雷同,强调个性化、特色化。后现代旅游需求是多样化的,高层次的。单一的、初级的乡村旅游产品是无法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因此,云南乡村旅游产品必须努力实现升级。云南乡村旅游产品升级发展的目标是:培育乡村旅游商品加工业(开发系列化乡村产品、建立特色化乡村商品卖场、保护乡村民间艺人和技艺、扶持和培育乡村旅游商品品牌);做精三大乡村旅游特色精品(旅游小镇休闲产品、人类学村寨体验产品、大地艺术田园产品);做强四大乡村旅游基础产品(城郊农家休闲产品、农业科技展示产品、边地风情体验产品、自然风光游览产品);做响六大乡村旅游节庆(罗平菜花节、元江水果节、斗南花卉节、富民养生节、大理兰花节、昭通洋芋节)。构建适合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全面推动云南省乡村旅游产品升级。[7]
5.4 坚持后现代的环境伦理观,实现云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主义的主体性和人类中心主义观点,主张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取代对自然的一味征服。旅游资源和环境都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因此,必须树立新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建立环保旅游理念。云南乡村旅游要充分认识和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趋利避害,针对不同的关系类型采取有效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完全可以在不伤害自然环境的同时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比如,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全过程中,对重大建设项目认真做好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评价;对民族村寨进行精心策划、维护和建设;加强生态建设,解决好能源问题;强化村寨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对游客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坚持保护与开发互利共赢原则,乡村旅游要充分注意生态与聚落环境的承载力。对暂不具备开发条件而又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资源实行优先保护、战略储备,切忌盲目建设。对具备条件开发的区域,不因为惧怕旅游可能带来的破坏而受到束缚,应该集中精力优先发展,获取的经济利益反哺环境保护。杜绝绝对保护和绝对开发,避免因为环境而失去开发良机,或因为开发破坏环境,力争保护与开发互利共赢。坚持社区与环境融合共进原则。[8]
5.5 塑造云南乡村旅游后现代形象 后现代旅游形象应当是鲜明的、多元的、独特的,通过这一形象的打造和宣传,以增强旅游吸引力。乡村旅游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离不开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这一大的背景,离不开对当地区域文化、乡村文化的挖掘,离不开区域旅游开发总体形象的带动,区域总体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形象塑造的基点,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针对乡村旅游的乡土性、地方性等特征,并结合对云南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农耕文明等旅游资源特色等因素综合分析,将云南乡村旅游的形象概括为“七彩乡村,印象云南”。[8]通过产品、项目设计、各类节庆活动策划,打造这一鲜明的乡村旅游形象,实现云南乡村旅游资源价值的升值和旅游竞争力的提升。
6 结语
乡村旅游是云南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秀美,民族风情浓郁,生态环境良优越,依托于云南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态势,云南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稳定的客源市场,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后现代大旅游时代到来之时,乡村旅游的后现代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同时,云南旅游已进入二次创业阶段。作为云南省旅游二次创业的生力军及“四个一批”旅游重大项目之一,云南乡村旅游必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1]潘顺安.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
[2]克里斯加勒特,扎奥丁萨德尔.视读后现代主义[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6,11,13.
[3]D.R.Griffin.Spirituality and society.[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2,128.
[4]Charles Jencks.Critical Modernism where is post-modernism going?[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11:19,21-23,34.
[5]Soja,E.Postmodern Geographies[J].London and New York,1989:27.
[6]潘秋玲,丁蕾.后现代社会下的旅游新趋势[J].人文地理,2007,5:24-28.
[7]云南大学旅游研究所.云南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0年7月:2-4,7,10-11.
[8]田里,李柏文,李雪松等.云南乡村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224,84-85,155-156,16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