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旅游经济发展问题及解决措施

2014-12-13刘慧

现代企业 2014年11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延安旅游

刘慧

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遗产众多。延安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作为革命老区拥有极其特殊的纪念价值和政治地位。其风土民情、民间艺术种类繁多、风味小吃品种多样,使延安旅游呈现出丰富性、至高性、唯一性、垄断性的特点。随着延安旅游资源的不断开采,使得延安旅游成为延安经济的新亮点,但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应予以调整并解决。

一、延安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1.近年来旅游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在治理生态环境上,给予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投入,取得了良好成效,2003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发展速度较快,产业初具规模,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11年、2012年、2013年延安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为110亿元、180亿元、151.9亿元,旅游经济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

3.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目前,延安市主要景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住宿、饮食等配套设施较为完善,景区的卫生、人文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接待能力明显提高,管理水平、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也明显改善,同时,兴建了相关的娱乐项目,景区基本实现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建设格局。

二、延安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城市定位模糊。依赖延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近年来延安经济飞跃发展,城市开发日新月异,但这与延安革命圣地的地位发生了冲突。新城老城混建,高楼大厦与窑洞、钢铁斜拉桥与延河大桥并存,革命旧址周边环境不断受到侵占、蚕食或消失。

2.旅游产品单一,产业链条短小。一是红色旅游仍停留在旧居游览上,游览形式以静态参观为主。像宝塔山、杨家岭、壶口等一些较大的景点,差不多三个小时左右就能游览完。二是缺乏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红色文化,特色旅游亟待发掘内涵。游客去革命旧址参观,看到的就是一孔窑洞、一个土炕、一盏油灯、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没有从中感受到更多。而解说员的解说词很像政治教科书,缺乏现代语境。三是忽视陕北自身具有的民俗文化和黄土高原的生态资源。

3.景点相关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景点的服务工作不到位,延安在2011年全国旅游城市中游客满意度排名中再次垫底。延安由于受地形限制,目前城区内只有少数几十家星级酒店和700多辆出租车。星级酒店和出租车数量少,成为让延安旅游缺乏提升服务足够空间的两大“先天性硬伤”。延安是革命圣地,也是华夏人文初祖黄帝的陵墓所在地,名气太大了,游客心理预期肯定很高,但延安地理位置特殊,城镇规模小,旅游服务的软、硬件条件还很不配套,这势必会带来游客的心理落差。特别是散客一般会在小餐馆就餐,认为卫生服务相对较差,有时候在小店里买到劣质土特产,其满意度会相对更低。

4.资源利用率低,闲置现象严重。大部分景区景点无法体现和承接革命精神,另外景点参与型和学习体验型的旅游项目少,“走马观花”现象严重,无法留住游客,更别说进一步的消费。整体规划不足,“红色之都”向周边的辐射作用发挥不足,周边县各自为政,造成旅游资源浪费。

5.目前旅游队伍的准入门槛太低。对资质、能力、素质的约束不够,对延安旅游的形象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发展延安旅游经济的解决措施

1.调整城市总体结构,中疏外扩,上山建城,保护革命旧址。延安属于典型的线形城市,城区密集地分布在一个“Y”字形的三条主川道中。市区地形最为宽阔的东川最宽处也不足1公里,长度却超过了20公里。而地形更为狭长的南川,最宽处只有200米,只有两三条马路的宽度。其36平方公里的城区目前容纳了近50万人口,人口密度接近北京、上海,达到每平方公里1.47万人,这使得城市发展和保护革命旧址发展红色旅游无法兼顾。

“中疏”就是把现有老市区的密度减下来,借鉴平遥古城的经验,将老市区的政府机关、居民等迁到新城,恢复老城原貌,保护革命旧址,发展红色旅游。修旧如旧,城内建设特色窑洞,只有旅游大巴可以通行,以解决交通和住宿难的问题。“外扩”就是将老区部分城市功能扩到外面去,在山上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延安,突出红色延安和现代化延安两个特色。

2.树立“大旅游、大发展”理念。积极实施“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一是构建新的资源开发模式,将延安旅游业发展纳入整个陕北大发展的框架之内,通过资源的整体设计,科学开发,规模利用,提高旅游资源的整体效益;二是确立资源梯次开发的总策略。各个区县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基础不同。要根据各地的发展能力,确定不同层次的开发进程;三是要统一进行旅游线路的总体设计。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同质资源的重复开发,减少重叠项目的建设,使宝贵的旅游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实现区域范围内区县旅游资源的共享性与互利性。

3.加大红色旅游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政策环境,鼓励当地多元化的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投资。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旅游业发展带动旅游相关产业发展,最终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优秀旅游城市,推动延安红色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旅游文化品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把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干部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中,加大培训力度,“请进来、送出去”。完善旅游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推行持证上岗、规范管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让游客从心底里感到满意,并能成为景区的回头客和对外宣传员。

(作者单位: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后勤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延安旅游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红色旅游
旅游
开展红色旅游业务 提升老人生活品质
走进延安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