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领基层党建工作
2014-12-13纪强
纪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提出,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领基层党建工作,使服务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鲜明旗帜。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工作重心转到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在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建强服务队伍,着力解决“谁来服务”的问题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围绕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巴彦淖市大力实施了基层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加强服务班子、服务队伍、服务作风建设。
(一)抓住“领头雁”队伍这个关键。以嘎查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采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办法,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目前,全市有104个嘎查村、68个社区实现了书记、主任“一肩挑”。向三类嘎查村选派75名驻村“第一书记”。采取“岗位报酬+绩效补贴”双轨运行模式,落实嘎查村(社区)干部工资待遇,对离任或担任嘎查村“两委”正职时间较长的干部,通过缴纳养老保险、发放生活补贴金等办法给予一定补贴,调动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夯实党员队伍这个基础。大力开展农村牧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一句话承诺”、“党员户评星挂牌”等活动。建立了在职党员到居住地报到制度,1.4万名党员在社区认领了服务岗位。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了“亮身份、比技能、树形象”活动,为党员发挥作用、展示形象搭建平台。在机关事业单位开展“四型机关”创建活动,引导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围绕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制定了《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程序》,严把党员入口关。实施党员星级化管理,每年通过“四评一审一公示”的步骤对党员评星定级,促进党员履职承诺、创先争优。
(三)整合服务队伍这个资源。结合党员干部“下基层”和“转变作风、服务群众”专项活动,建立了市级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18名市级领导每人联系包扶一个苏木乡镇,重点帮助做好现代农业发展、民生事业改善、维护社会稳定等工作。组织市直及驻市157个单位组成16个工作团,帮扶贫困嘎查村(农牧场分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开展了“千名科技人员下基层”活动,选派1002名责任心强、技术好的科技人员深入到基层“点对点”直接到户指导。市直及驻市单位740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结对包扶2户困难家庭。全市累计选派498名大学生“村官”、87名大学生“居官”到嘎查村(社区)任职服务。
二、强化服务功能,着力解决“服务什么”的问题
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核心在服务,重点在建设,根本在群众满意。围绕服务什么这个关键,巴彦淖尔市坚持把抓发展与抓党建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在办实事、解难题上下功夫。
(一)服务改革促发展。围绕增强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职责,制定完善了旗县区、苏木乡镇、嘎查村(社区)三级党组织书记“联评联述联考”制度,形成了“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格局。围绕推动农牧民组织化进程、促进农牧区产业发展,探索实施了“支部+协会+党员产业带头人”模式,全市1706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有155个建立了党组织;围绕提高党员群众支持改革发展的意识,积极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做改革发展的宣传者、推动者。
(二)服务群众惠民生。全市各级党组织围绕群众“吃穿住行”等实际问题,探索推行了“三联六调”、“三级五包”等服务群众的好载体。实施了“五个一”千村帮联行动,75个三类嘎查村有36个达到转化升级标准。通过财政奖补、农牧区文化站建设等项目,加强基层活动场所建设,全市农牧区高标准活动场所达到186个;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各旗县区匹配资金,建成300平方米以上社区办公活动场所57个,其中2000平方米以上社区活动中心15个。
(三)服务党员聚力量。实施党员素质提升工程,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培训各类党员30多万人次。不断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实施了困难党员救助工程,每年投入30万元资金帮扶困难党员300多名。健全党代表发挥作用长效机制,各级党代表先后形成调研报告198篇,提出各类意见建议681条。
三、创新服务载体,着力解决“怎样服务”的问题
有效的载体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践中,巴彦淖尔市高度重视载体创新,把基层党建的内容方式、目标任务融合于具体的载体之中,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使党建工作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一)围绕转变职能,在苏木乡镇推行“三一四全”工作法。该工作法是近年来我市基层苏木乡镇围绕职能转变,首创并全面推行的。主要做法是:构建一个服务网络,即以苏木乡镇党委、嘎查村党组织、社党小组为“三级”,苏木乡镇党委书记、嘎查村党组织书记、党小组长、党员代表、民情联络员为“五方”的服务网络。“三级”主要职责是发展经济、优化服务、积极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五方”主要是开展民情调查,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搭建一个服务平台,在59个苏木乡镇设立便民服务大厅,将职能办所集中到大厅实行“一站式”办公。在650个嘎查村设立为民服务代办点,由“两委”干部为农牧民代办各项申办业务。完善一套服务机制,普遍建立了行政服务首问负责、限期办结、责任追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制度机制上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围绕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在嘎查村推行“村民代表会议常设制”。按照科学有效、便于操作的原则,凡涉及嘎查村级重大事务决策,全部按照“两委提议—镇村协调指导小组把关—村民代表会议决议—村民委员会执行—镇财务审结小组审结把关”的程序进行,切实增强了嘎查村级事务民主管理水平。目前,全市有443个嘎查村推行了“村民代表会议常设制”,推行率达68.2%。
(三)围绕把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在边境牧区不断丰富“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内容。从妥善解决边境牧区工牧矛盾的实际出发,由党组织和党员牵头,把分散居住的退牧牧民组织起来,成立了57支“党员流动综合服务队”,为当地工矿企业和牧民群众提供综合性服务,参与党员群众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实现了工牧双赢、共同发展;根据牧区地域辽阔、牧民居住分散、购买物资物品困难等现状,由边境旗与边防派出所签订互助协议,旗政府补贴燃油费,每个边防派出所定期派一辆“爱民固边直通车”,免费给牧民群众代买蔬菜、米面、药品、油料等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为牧民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探索推行“草原党群联络户”,以乌素组为单位选出158户党员家庭为联络户,每个联络户为周边10—20户牧民提供学习培训、信息交流、矛盾调处等服务。
(四)围绕提升服务水平,在社区积极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市直128个单位、旗县区直983个单位分别与110个城镇社区结对,帮助社区解决公共设施、文体娱乐、扶贫济困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2011年以来,共建单位累计为社区投入帮扶资金1200多万元,为社区居民办实事1.1万件。□
(作者系巴彦淖尔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责任编辑:郭 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