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媒锐评
2014-12-13
主媒锐评
公车改革要以公心树公信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说,公车改革大幕巳启!听一听社会各界的反馈和点赞:“改革开放以来最大力度的公车改革”、“终于要破局了”、“敢啃硬骨头”。由此可见,这项改革是何等地顺应人心,又是何等地牵动社会关注。
评论说,“车轮上的问题”由来已久,积弊日深。 “车轮上的铺张”、“车轮上的腐败”,固然有制度漏洞、监管缺失等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存在着既得利益和私心杂念,分不清公私界限,把“出行有车”当成一种福利待遇,走不出“大小是个官,要坐四个圈”的误区。公车改革,最难改的是“官念”。
评论说,从全面推进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来看,“公字当头”是其鲜明特色。从首次明确公车改革时间表,到首次确定各级干部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从各级党政机关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到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等车辆;从创新提供方式、有效保障公务出行,到明确公务交通补贴不是福利,一系列举措可谓力度空前、操作性强。既有总体目标,又有具体措施,既破除私利,又不废公事,既敢于向自我“开刀”,又重视建章立制管长远,其决心与勇气、谋划与部署,都是为了回归“公车姓公、只能公用”的常识。现在,公车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各方面的条件已经具备,社会公众翘首以待。行动是最雄辩的证明,事实是最有力的说服,中央国家机关率先推进车改,各地各部门扎实推进,一级做给一级看,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本身就是最好的“改革名片”,就能树立万众归心的改革信用。
“巡视清单”警示“严以用权”
新华社发表评论说,今年中央巡视工作成效显著,巡视组反馈意见已经陆续公布。面对这些公开的“巡视清单”,各界都关心巡视组到底查出了什么“毛病”,更关心这些“毛病”如何得到有效的“治疗”。
梳理中央巡视组已经公布的20余份“巡视清单”可以发现,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土地转让等仍是腐败的“高发区”和“重灾区”。此次巡视组还多次提到“跑官要官”“拉票跑要”等问题,无疑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权力“出笼”的必然结果。“巡视清单”显示,重点关注腐败易发高发领域,进而紧盯这些“重灾区”,有效预防腐败发生,既是中央开展巡视的根本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这些年来,“项目起来,干部倒下”屡屡发生。人们戏称,公路修到哪里,哪里的交通厅长就倒下;基建建到哪里,哪里的基建处长就倒下。更有甚者,一些地方还出现同一岗位的多任官员接连倒下的现象。必须针对这些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立起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铲除容易引发腐败的土壤。建立起明晰科学的权力清单,就能明确权力的边界;完善惩罚措施,加大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才能强化惩戒的作用;加强权力监督,让权力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运行,才能有效防范权力“出笼”。
评论说,作为领导干部,必须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珍视手中人民赋予的权力,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让手中权力为人民谋福祉。
消除被权力扭曲的社会心理
《羊城晚报》发表评论说,在当下的中国,公务员是令人羡慕的职业,而有一定级别、一定职务的公务员更是令人羡慕。但今年来接连有人从这样被人羡慕的公务员岗位上辞职却引起了热议。
在人们的经验中,公职,尤其是公务员,是最具含金量的职业。从显规则来讲,稳定、体面、社会地位高;从潜规则来说,有或多或少的灰色收入,多到“富可敌国”,少也足以令生活优渥;有或大或小的能量,大到可以影响一个或多个社会群体的生活,小也能够惠及亲友。人们普遍有这样的认识,一个人如果放弃这样“高大上”的职业,除非是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理由或者是出于一时冲动,否则就是难以理解的。公众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心理,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眼光呢?
评论说,这实际上折射出了当前的社会心理中根深蒂固的对于权力的崇拜。自古至今,在人们的观念中,做官才是正途。人们崇拜权力,是因为在我们这里,从古至今,权力许多时候都没有受到有效的约束,因此能够掌握巨大的资源,产生巨大的能量,为人们所羡慕。可见,在一个社会中,倘若权力一直被滥用,不仅仅使得公共管理混乱,公共秩序遭到破坏,还会扭曲人们的观念,从而形成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
评论说,这样扭曲的社会心理跟其他社会问题一样,需要治理。一方面,需要每一名社会成员的自律、理性。另一方面,就是要为权力“祛魅”。改善公共管理,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约束,使得公权力的运行趋于正常,这是对各种扭曲的社会心理最为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