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经济正义思想初探
2014-12-13李骏杰
李骏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710001
近现代经济正义思想初探
李骏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710001
本文通过对近现代经济正义观的解读和追溯,在对功利主义,新自由主义,罗尔斯正义观及福利经济学正义观的扬弃同时结合我国国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待社会,反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及治理理论,在经济,社会,个人之间的关系中,寻求平衡点。努力沟通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拓宽当代经济学的发展,摒弃狭隘片面的不符合时代潮流的观念,结合经济学和哲学的工具,在经济学问题塔伦中重建了伦理层面,同时以最大多数人的福利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为目的,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以我国为例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阐明在实践中富有成效的解决途径,让个人和社会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并在其中探究对我国正义理论体系的建构有益的思想理论。
功利主义;新自由主义;罗尔斯正义观;福利经济学正义观伦理层面
一.经济正义的概念
1.1 经济正义的范畴
正义和善有着密切的联系担忧有所区分,善主要是从人性而言,追求的是美崇高的道德境界。在中国古代而言即为圣贤。显然,任何社会都需要这样的善,大多数社会成员都景仰这样的善,但达到至善境界的永远只能是少数人。善超越了经济的范畴,作为一种纯粹的伦理而存在,而正义与之不同的地方在于,正义侧重于从制度、秩序、法则、权利、整体的角度来把握人的行为选择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无论人们道德境界高下都必须服从正义的要求。争议中式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合理化,权利和义务的对应化,付出和汇报的对称化,公平分配与需求的平衡化。
1.2 经济正义的维度
第一,权力自主。经济人享有并自主行使自己的财产权利,和与之相应的义务;
第二,公平分配。经济正义注重分配正义,分配正义重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分配即过程正义,和最大多数人福利增长的人道主义关怀;
第三,主观心态。社会成员心理预期的满足程度,有赖于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萌生的正义感和认同感;
第四,人性本质。经济正义最根本的是指人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由和解放,实现自己的本质,求得全面发展。
二.近现代经济正义的代表思想
2.1 功利主义正义观
边沁、穆勒:经济正义是以功利原则为基础的个人权利。经济正义应归于自我和他人的权利,不应偏重制度性的东西、偏重契约、偏重形式,而忽略其实质性的内容,忽略人的经济正义要求的倾向。把“功利优先”作为统摄正义的第一原则,而把契约降为派生的次要原则之一。正义是直接从功利原则引伸出来的,正义原则服从于功利原则。在次要原则发生冲突的场合,正义与否要取决于第一原则。边沁的功利原理有两个出发点和前提:第一,功利原理或最大幸福原理;第二,自利选择原理。关于功利原理,边沁认为,人们一切行为的准则取决于是增进幸福抑或减少幸福的倾向。不仅私人行为受这一原理支配,政府的一切措施也要据此行事。按照边沁的看法,社会是由各个人构成的团体,其中每个人可以看作是组成社会的一分子。社会全体的幸福是由组成此社会的个人的幸福的总和。社会的幸福是以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来衡量的。
2.2 新自由主义正义观
新自由主义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学思潮,它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但不同于经典自由主义,它提倡社会市场经济,即政府只对经济起调节以及规定市场活动的框架条件。作用在国际政策上,强调开放国际市场,支持全球性的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新自由主义者反对社会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认为这会妨碍个人自由。主要内容是以下几点:1.市场是完全自由的竞争。2.倡导个人主义第。3.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4.支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力量。5.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6.主张私有化。
新自由主义流派有的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或多或少也触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缺陷。但从整体上说,新自由主义经济流派只描述经济现象及其表面联系,不可能、不愿意也不敢去触及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2.3 福利经济学的经济正义观
三.经济正义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借鉴与启示
3.1 唯GDP经济观念的片面性
对GDP的追捧,反映的是发展这个硬道理。在特定历史时期,经济增长的要求十分迫切,也符合大多数人的愿望。但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牺牲了很多东西,比如环境和安全,比如公平和正义。当GDP成了政绩考核的最重要指标,就异化为唯GDP主义。
即使只作为一项经济指标,GDP也是有缺陷的,比如,它无法准确反映一国的富裕程度和创新能力,没有剔除重复和有害的发展。GDP可以代表很多东西,但也有很多东西无法代表。GDP代表不了人均财富、代表不了人民实际生活水平、更代表不了人民的幸福感。经济总量的增长,并不意味着人均财富的增长,也不必然带来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先要效率再讲公平的做法,也被证明是不可行的。有害的发展,会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和谐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因此,当我们的GDP已经跻身世界第二时候,对改善民生的呼吁、对公平正义的要求,也变得尤为强烈。
对唯GDP主义的反思,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中央也要求,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发展结果让人民共享。但是,“转方式”并不是说转就能转过来的,在很多地方,这一转变并未破题。表面的口号是另一回事,一些地方领导更看重的,还是招商引资、大上项目、土地财政。GDP,也被一些网友戏称为“搞地皮”。联系目前一些热点事件,这种发展思维仍相当普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仍在不断上马;全民招商的闹剧,还在推陈出新;土地财政指引下的强制拆迁,正在不断上升为悲剧和惨剧;搞面子工程的升迁有路,干民生实事的却被迫“靠边站”。这样的政绩导向,俨然形成了逆淘汰。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能够生成健康的官员政绩观,健康的政绩观又是一个地方能否和谐发展、永续发展的关键。革除政绩考核体系中的种种弊端,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宏大命题能否尽早实现。因此,我们要努力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1]甘绍平,余涌主编.应用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2
[2]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3](印)阿玛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