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可复制的创新模式
2014-12-12
为什么会有沃尔玛这样的“通吃”公司?根本原因是,它将一套可复制的商业模式运用到了不同的细分市场。而在互联网领域中,不同细分市场的解决方案通常不一样,很难出现用同一套方案解决整个行业的方式。所以有人认为,能将一个特定领域电商化、移动电商化、O2O化的中坚力量还是这个行业的传统从业者,因为他们都很清楚本行业的资源流动、利益分配、做事方式。
京东面向的这个市场,每一个领域的专业性都很强,不可能在具体的细分市场都做得很深,那它是怎么进入一个细分市场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投资并购,投资该领域比较优秀的公司,促使它快速成长。但这并不适用于所有细分市场,我们依然期待一种方法,能够用电商这样一个高效率的模式,对这些行业进行改变,提升这个行业的整体效率。
通常来讲,新业务的开拓是由老板决定的,但老板离用户最远,而且新进入的领域,多是老板不太了解的领域。所以当目标来自老板的猜想时,中层就只会着眼于KPI的完成,项目计划就丧失了洞察用户真实需求的开放性,失去了模式中各种假设的验证。最终可能是完成了计划、实现了目标,却仍做不出用户满意的产品,找不到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具体干活的员工离用户最近,但离全局视图最远,无法将从用户那里获得的洞察,转化为对模式的优化建议,从而优化商业模式的创新。所以按照原来的决策链和职能分工,想做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太难了。真正浪费时间的不是员工上班打私人电话、刷微博、看微信,而是辛辛苦苦加班做出来的东西没有用,这是决策机制造成的结果。
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做出了一些改变。其实对于新的战略,公司内部各个部门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读。比如对京东O2O项目,多高管都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必须先把大家的理解、创意、建议都收集起来,因为他们的建议都是基于他们对自己背景、资源、战略的理解。
在这个动作之后,随之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包含很多核心人员,当然也包括老板。老板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但他不是最后做决策的人。我们会做一个包括老板意见在内的创意汇集,然后创造出具体的实施方案。老板还有另外一个职能,就是评估整个项目的优先级,因为商业计划的链条非常长,有非常多的步骤,哪些步骤先做,哪些步骤后做,这个需要统筹考虑。
原来做一个商业模式,都是以命题加上会议的形式把计划推下去。但是当目标没有那么清楚的时候,我们要用另外一个方式——全员参与。为此需要做三个非常重要的转化:
第一,更宽容的管理风格。这不是在员工面前表现宽容的态度,跟他说“你就放心大胆地做吧,出了事我担着”,而是真正宽容的心态。要让大家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为了自己的观点付出努力,不管成或败,都要对他有一定的认同。
第二,更完全的信息共享。为了让总监级别的员工做出更合适的决策,需要把所有决策的信息、资源限制的信息、目标的信息全都传达好,所以上传下达非常重要。
第三,更扁平的组织。这是最难的。还好,今天有更多的信息工具可以帮助完成这件事情。比如说微信,任何一个人做的决策、为什么做这个决策,他所有决策的路径以及结果都可以在这里做分享。
如何诞生一个可复制的商业模式?按照传统方式来做项目计划,在分析问题和计划阶段投入的资源非常多,实施周期也很长,项目计划会在很长的时间段后才接触到用户。如果在分析问题和解决方案探索上有考虑不周(创新项目中很常见)的情况,必须等到整个产品投放接触到实际用户时才能发现,此时再进行调整成本高昂。
而按照“精益创业”的思想做项目计划,最重要的就是快速迭代。每个阶段都会用相对“投机取巧”的方式(例如用人工服务代替系统开发,用采买商品代替供应商对接)使得项目实施复杂度显著缩小,但仍保持客户体验的完整性。从而可以快速投向市场,获取用户真实的反馈,用来分析项目本身的设计,调整后开始下一轮迭代。虽然看起来比传统做法要粗糙,但因为一路上都在根据真实市场的反馈进行调整,最终和市场真实需求的匹配度会更高。
所以只能以月为周期,根据核心做假设,直到摸到主流、发现真正的关键点,然后把它固化清晰。这样的话,只需要六个月就可以做完原来需要一到两年的事情,而且更贴近用户的需求和我们的运营体系。
在京东的办公室内有一个创意墙,每个员工都可以将写着自己创意的小纸条,贴在墙上分享给大家。这看似无足轻重的设计,给公司带来了三个变化:第一,改变了以前由上到下的创新信息通道,让每个员工都看到这个决策诞生的来源;第二,把线性的零散讨论变成了视觉化的创新墙,改变了原来由点到面、效率低的情况;第三,现在所有的业务都是从零开始,创新决策不一定是由管理层做出来的,同时也可以给管理层提供更好的视角和信息。
这个设计还意外地带来了执行力的提升,所有员工都知道策划是怎么来的,都遵循同样的做事方式,拥有同样的资源信息。这样大家最后的决策比较一致,而且每个人都知道这个决策的来龙去脉,就不用再花大量的时间去给员工洗脑,说明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
在京东、腾讯这种巨型系统下,做一个项目创新,至少需要1000万元的资金、三个月的时间、20个工程师才能做出来。而用另外一种比较“土”的方式,把这个创新当中几个关键点设计出来,然后选取其中的一到两个点去测试就可以了。比如在2004年的时候,大家有一个共识,服装和鞋子是不能电商化的,因为用户很难把握尺码、不能感受材质,当时看起来这些都是真理,但是现在服装是电商最大的市场。
Zappos刚起步的时候,面临的最大假设就是“用户是否会在网上买鞋”。所以其创始人没有大规模地探索供应链、进货、仓储物流,搭建网络平台,而是跑到隔壁鞋店,直接给鞋子拍照,放在一个开源的电商网站平台上售卖,接到订单时就去隔壁鞋店为顾客采买,然后寄送。随着订单量的不断上涨,确认了“用户会在网上买鞋”才开始大张旗鼓的开展业务。
在这个市场试错的框架下,首先将大家共同贡献的创意进行汇集,然后要有一个了解各种资源的团队做分析、讨论、设计和抉择,最后再进入每一个环节进行闭环测试。基本上就是通过洞察、猜想、监控,逐步诞生一个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在这过程中,会给公司的管理职能、管理人员带来很大的挑战。
作为管理层,管理要不断地验证、优化。管理方式也必须从命令、监督式的强制性,变成带领、辅导、支持,帮员工协调资源,处理各种问题。让员工有专注的精力、充裕的时间、足够的资源去做商业模式的探索。
对执行层来说,要改变以前管理层负责制定、理解计划,自己只负责完成KPI的心理预期,变成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学习。同时要习惯于快速掌握新的知识,跟别人分享自己的信息、未知,让焦虑和不确定性成为工作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