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限价为何难以破解低价药困境
2014-12-12
药品生产和流通,有一个很长的链条,光有源头的生产没用,假如药商不愿代理,药店不愿进货,医生不愿开药,这些药也照样不能到消费者手中。
近年来,很多市场上常见的国产低价药逐渐没了踪影,正以每年几十种的速度消失。为此,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取消500多种低价药的最高零售价,希望通过此举来挽救低价药,几个月过去后,记者走访北京市多家药店发现,过去的经典低价药仍难觅踪影,即便有一些低价药,有些药店也不愿意推荐给消费者。
低价药之所以消失,皆因药价太低所致。价格限得太死,药厂没有利润可言,因此不愿意生产,久而久之,市场渐渐萎缩,最终企业停止生产。可见,要想让低价药走出困境,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放开限价。
然而,从5月8日到现在,国家发改委取消500多种低价药零售限价已过去了好几个月,时间不算短,市场完全可以作出充分的反应,即使不出现低价药的繁荣景象,也至少应该不同于以往。但种种迹象表明,取消限价这块石头投进市场,并没有激起什么浪花,一切似乎照旧,这难免让人生疑,取消低价药的最高限价,究竟能不能扶得起低价药?
取消限价,也许能给药厂带来一定的利润,激发药厂的生产积极性,但即使药厂生产出了低价药,也未必能让低价药重新上架。原因是,药品生产和流通,有一个很长的链条,光有源头的生产没用,假如药商不愿代理,药店不愿进货,医生不愿开药,这些药也照样不能到消费者手中。
此外,这一次取消限价,仍附有一定的限定条件,只能在西药费用日均不超过3元、中成药日均不超过5元的前提下自主定价,对于日均费用动辄几百上千的高价药品来说,这样的幅度实在太小,最多也不过让低价药从无利走向微利而已。企业是讲效率的,什么药赚钱多,他们就愿意生产什么药,低价药过窄的自动定价,仍难以调动药企的生产积极性。
破解低价药困境,离不开最关键的几点,一是要理顺从生产到流通的各环节的规则,比如取消药品加成、减少流通成本、让医生的收入与药品不沾边等,最终让药店愿意进、医生愿意开低价药。二是尊重市场规律,把价格放开的步子迈得更大些,只有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时才出手管控。三是可考虑给予药厂一定的补贴,或者实现定点生产、建立低价药品库等。通过这些措施,解决低价药从生产到流通等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据《贵州都市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