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伏牛山之梦:绿水青山唱新歌

2014-12-12汪继章尹海涛

中国扶贫 2014年20期
关键词:伏牛山栾川西峡县

汪继章+尹海涛

伏牛山,矗立在河南省西南部,东西绵延八百余里,跨越洛阳、南阳、平顶山、三门峡等市,区域内山清水秀美如仙境,数十个景点如七彩明珠散落人间。

“地在墙上挂,旱涝都害怕。一场大雨下,要啥没有啥。”这首民谣是对伏牛山区的真实写照,受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制约,多年来,伏牛山区经济发展缓慢,贫困县和贫困人口比较集中,扶贫开发任务艰巨。处于深山区的群众饱受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娶妻难等问题困扰。

新时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对伏牛山区的脱贫致富高度重视,结合山区实际情况,采取搬迁聚居、整村推进、以工代赈、就业促进、产业扶贫等多种形式,全面推进各项扶贫开发工作,使深山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八百里伏牛山 有多少生活的难

7月25日,笔者赶到嵩县木植街乡坪地村时,正遇上83岁的王秀琴老人回“深山老家”。

老人沿着崎岖的山路往里走,约20多分钟,再跨过一条干涸了的水沟,就到了位于山沟深处的家。这里被村民称为“里沟”,顺着蜿蜒的河道,向更深处,还住着不少人家。老人家里只有两间简陋的土房,面积狭小,且年久失修,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家里没有家电,只有一张桌子,一张床。

因为居住在深山,老人的四个孩子有三个“倒插门”,给人家做了上门女婿,还有一个小儿子38岁了,还没有成家。

“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少的三两户,多的七八家”,坪地村地处深山,交通不便,耕地少,没有集体经济,220户群众居住高度分散,导致交通、看病、孩子上学等比较困难。村支书翟少明说,村里至今还有30多个单身汉,因为没钱盖新房,没有人愿意嫁到山沟里面来。

在木植街乡北岭村,30多岁的杨新萍对于居住在深山,也是满腹辛酸。她说,交通不便、吃水困难都能克服,但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最令人头疼。她的两个孩子都在上小学,学校在离家七八里远的地方,中间还隔着一条河。丈夫外出打工,她每天要往返两趟接送孩子上下学,路不好走,河不好过,孩子和大人都走得很辛苦。

“有一天深夜,孩子突然发高烧,我背着他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镇上的卫生院。”说起当天的情景,杨新萍仍心有余悸。

接连几日,笔者沿着伏牛山走访了沿线4个县的十几个村庄,看到了不少深山村民的艰辛生活。他们大都居住在年久失修的土坯房里,家里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交通和吃水等基本生存保障都存在挑战,而缺少致富门路则使大多数村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据《河南省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工程规划(2014-2020年)》显示,伏牛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群众的贫困状况很近似:一是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二是耕地面积普遍较少,多为岗坡地,土地瘠薄,干旱少雨,农业收入低下;三是住居分散,该区域平均每个村有10多个自然村,部分行政村国土面积达20多平方公里,难以提供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难以组织集约化生产;四是该区域承担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等重大任务,受国家政策影响限制开发。

“如果能够搬出去生活,条件好一些,孩子找对象也就容易了。” 王秀琴老人逢人便说,前些年,“搬出去”成为村民们最大的期盼。

搬出深山 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王秀琴老人没有想到的是,她“搬出去”的梦想这么快就实现了。

如今的坪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0—2013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的帮助下,通过县、乡、村的积极努力,坪地村在中心村开山劈石、削坡砌堤,建成了搬迁安置小区。同时,配套建设了幼儿园、卫生室、超市,在村委的带领下,大家又建起了养羊场,成立了养殖合作社。

今年4月,王秀琴住上了保障房,虽然还未装修完,但崭新的楼房已令人羡慕。一直在外务工的小儿子前一段时间将新认识的对象带了回来,女方对新家挺满意,预计今年就结婚。这让老人激动不已,每逢有人来探望她,她总是拉着来人的手,不停地抹眼泪,一个劲地说:“我做梦也想不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人家都说我,吃了一辈子苦,现在该过过甜日子了!”

如今,木植街乡阜康社区已俨然像一个城市小区,这是该乡木植街、大力坡、北岭、竹林和升坪5个村的扶贫搬迁型农村社区。在这个小区里,12栋多层住宅楼整齐排列,社区道路整洁,路灯成列,绿化成荫,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杨新萍一家也在去年搬进了这个小区,政府还给每户搬迁户补助了几万元搬迁款。杨新萍说,小区里幼儿园、小学、卫生室都齐全,孩子上学、看病问题不需要操心了,丈夫安心外出打工,她也到设在小区的阜康鞋厂上班,每月能挣1800元左右。

新时期以来,河南省各级政府对伏牛山区的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山区群众脱贫致富,而扶贫搬迁是其中最直接的手段。近年来,嵩县积极探索扶贫搬迁新路子,创建了经济适用房、保障房、周转房“三房”扶贫搬迁模式,通过差别化管理,确保最贫困的农户都能够搬得出,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嵩县扶贫办主任高社敏介绍说,近年来,嵩县通过扶贫搬迁、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产业扶贫、整村推进等措施,强力推进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累计投入资金9.3亿元建成搬迁安置点152个,搬迁深山贫困群众10334户、42776人;完成129个村的整村推进建设任务;种植核桃15万亩、中药材22万亩、烟叶4万亩、花卉2.8万亩,畜牧饲养总量达1000万头。全县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530元增加到2013年的7332元。

和嵩县情况相似,处于伏牛山深处的栾川、西峡、淅川等县,也通过扶贫搬迁和整村推进等措施,使散居贫困户离开了深山区,迁到了靠近县城、靠近乡镇、靠近市场、靠近公路等比较适宜居住的地方,实现了通自来水、通电、通广播电视、通水泥路,很大一部分群众还用上了沼气、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生活环境明显改善,“行路难、上学难、吃水难、就医难、就业难、娶妻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endprint

淅川县上集镇槐树洼村处于淅川县与西峡县的交界处,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淅川县副县长顾理说,该村借助南水北调渠首的整体规划,谋划整村发展观光采摘园,不仅可以为村民提高经济收益,还可以美化环境,改善居住环境,目前已初见成效,成为扶贫搬迁中改造提升的典型案例。

通过扶贫搬迁聚居和村庄改造提升,山区农村迎来了“巨变”:群众的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开始安心外出务工或经商,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脱贫步伐明显加快;搬迁后的土地得到了有效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也明显好转;集中安置后,群众生活成本明显降低,贫困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明显推进。

搬迁不是一搬了之,能够“搬得出”,还必须“留得住”,并且后者更为重要,而这都考验着扶贫搬迁的实际效果。

笔者注意到,在嵩县、栾川和西峡等地的很多扶贫搬迁小区,都通过招商引进了小型的加工厂,如鞋厂、食品厂等,吸收扶贫搬迁户进厂务工,为他们提供一份工作,并引导他们经商、参与社区服务以增加收入。同时,搬迁户原来的耕地改为林地,种上经济类树木,无需辛苦劳作,每年又增加一部分收入,再加上外出务工,搬迁户的经济来源有了多方面保障。

在嵩县白河镇惠安社区,搬迁户刘爱红在小区内开了一家小型超市,每天坐在家门口就可以轻松挣钱,加之丈夫外出务工,家里的收入日趋稳定。

旅游开发 打造脱贫致富“栾川模式”

7月26日,当车行至栾川县石庙镇杨树坪村时,这个被群山环抱的小村引起了笔者的好奇,这里不仅环境优美,而且村子里别墅成群,青砖灰瓦白墙,统一布局,显得格外漂亮,

杨树坪村是河南省海拔最高的村落,海拔1700米左右。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山体错落、气温偏低,河南唯一的四季冰雪乐园——洛阳伏牛山滑雪度假乐园就坐落在这个小山村,这个有着一百多户人家的村子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旅游特色村。这里一年四季美景不断,春踏芳草、夏赏杜鹃、秋看红叶、冬滑冰雪,吸引了大批城里人来此休闲度假。

中午时分,笔者走进位于通向景区的公路旁的“8号农家院”。这是一栋三层楼高的农家宾馆,一楼有5个房间,提供饮食,二楼三楼是住宿的地方,加一个宽阔的院子,还搭建了一个凉棚,可以容纳三桌客人吃饭。

前来吃饭的客人陆续进来,原本安静的小院立马喧闹起来。

53岁的村民常文太正在忙碌地招呼客人,他的妻子和女儿在厨房择菜、炒菜,儿媳则成了服务员,跑前跑后服务前来吃饭住宿的客人。熬炒乡村土鸡,山木耳炒肉片、葛兰叶玉米粥……色香味俱全的农家特色饭菜满足着大家的味蕾。

“每天都是这个样子,忙忙碌碌的倒也充实。”常文太说,自家在这里开农家宾馆已经十几年了,以前是一排土瓦房,接待能力也有限,2000年,政府对杨树坪村进行了整体规划,定位为旅游村,他也在政府的帮助下,利用积蓄和银行贷款,翻新了这个农家宾馆,如今“同时接待个一百多人吃住不成问题”。这个农家宾馆不仅给常文太一家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每年收入都在20万元左右。

在杨树坪村,类似这样的农家院有78家。2009年,政府投入300万元,对78户农户进行迁建,规划设计了布局合理、房屋特色鲜明的旅游新村,还引导农户种植了60亩薰衣草,帮助群众发展以农家宾馆为中心的乡村休闲旅游,把杨树坪村打造成了河南冰雪旅游第一村。

杨树坪村所在的栾川县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具备发展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天然条件,也成为拉动产业链条的绝佳选择。栾川县委、政府紧紧抓住这一优势,从新世纪伊始,开始探索以“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为核心的旅游扶贫发展模式,并逐渐形成以旅游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栾川模式”。2011年,栾川县委、县政府确定生态旅游业为引领全县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支柱产业,河南省第一个旅游产业集聚区在栾川开园建设。截至目前,栾川旅游景区已达30家,数量居全国县级第二。以旅游为主导的专业村达25个,农家宾馆床位总数达3万多张,直接和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0.2万人,33%的农民就地转化为旅游从业者,60%的贫困群众通过从事旅游业脱了贫。目前,栾川再次提出发展“全景栾川”,实施乡村旅游扶贫联动战略。

“我们的目标在于充分发挥山区间独有的生态资源优势,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加快经济方式转变的引领产业。”栾川县委常委、副县长白付强说,实践证明,栾川正从一个单一的矿业资源县向旅游生态县转变,“全景栾川”建设正引领山区人民实现精神面貌的改变,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产业为基 香菇棚里“种”下未来

驱车南行,进入西峡县境内,一个群山环绕的小村映入眼帘,满山坡都是黑色幔帐搭建的“帐篷”。走进“帐篷”才发现,这都是香菇大棚。香菇菌种一袋袋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烈日下,安静地躺在大棚里。这都是西峡县太平镇湾潭村村民种植的香菇大棚。

这是一个只有167户人家的小村,2010年因为突发洪水,村子的大部分房屋被冲垮,如今新的房屋都沿着一条穿村而过的公路而建。

村民李双琴家的两层小楼很是气派。她家有4口人,只有8分地,基本上都种上了山茱萸,又种了一万多袋香菇,丈夫在北京打工,每月能挣三四千元。

“香菇还能挣些钱,看行情好坏,每袋有七八元的利润,山茱萸每年有四五千元的收入。”李双琴说,香菇是她家收入的主要来源,去年卖了一万多袋挣了些钱,还了盖新房借的钱。

西峡县地处河南省西南部,秦岭余脉八百里伏牛山腹地,暖温带与北亚热带分界线,是世界公认的香菇生产“黄金线”。近年来,西峡县把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作为强县富民的特色支柱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全县建成香菇专业乡镇15个、专业村110个、标准化基地173处,年产鲜菇20万吨、产值20亿元以上。全县建立香菇合作社 104家,入社农户5000家以上,带动西峡全县3.5万农户,其中66个贫困村中1.2万农户从事香菇生产,香菇种植成为了全县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户的致富产业。

很多从深山搬迁出来的群众,都在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资金与技术支持下,走上了种植香菇之路。在西峡县北部的深山区乡镇二郎坪镇,扶贫搬迁户张二山靠种植香菇,每年都能收入4万余元,而在山区居住时,他每年的收入还不足1万元。西峡县双龙镇政府还出资搭建了一百多万袋的香菇棚,以“成本价”租赁给搬迁户种植,使无力搭建大棚的农户也能依靠种植香菇致富。西峡县五里桥镇则通过扶持富先达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合作社的形式,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带动一大批群众脱贫致富。近年来,依靠香菇产业,西峡县脱贫人口达到1.6万人。endprint

猜你喜欢

伏牛山栾川西峡县
西峡县
水土保持助力西峡县特色产业大发展
勤俭匾
王鑫:美一方环境 惠一方百姓
伏牛山区金桃猕猴桃无公害栽培技术
西峡县
“栾川人”中原地区远古人类的一次重要发现
豫西名吃 栾川养生“豆腐宴”
林海栾川
河南西峡县恐龙蛋大发现亲历记 我与恐龙蛋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