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双11”
2014-12-12
2014年的“双11”购物节注定会不平静,这次的购物节参与的人更多、时间更长、玩法也更加丰富,作为京东和阿里巴巴上市后的第一个“双11”,也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新鲜感。
以前提到11月11日,大多数人的反应是“光棍节”,而近些年光棍节的声音越来越少。随着“双11”的规模越来越大,参与者越来越多,这个日子已经完全成为消费者眼中的购物节,打折促销本来是好事,但是今年的“双11”略显“狗血”。京东和阿里巴巴作为竞争对手的各种纠结我们已经司空见惯,就在京东也搭着“双11”顺风车进行大促的时候,天猫一纸《通告函》,成功让京东为购物节做的广告成为废纸之外,也为自己招来了“小气”的骂名。阿里巴巴从2012年就开始对“双11”相关的商标进行注册,目前也已经获得了相关的3个商标。除此之外,阿里巴巴集团还注册了“双十一狂欢节”“双十一网购狂欢节”“双11狂欢节”“双11网购狂欢节”等共计11个和“双11”相关的商标。但是在这样的时候发出《通告函》并对媒体进行一定的约束,让这件事情变得颇有些黑色幽默的意味。这个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也没能让自己得到什么好口碑,因为越来越多的电商一起“过节”,使得今年的“双11”和以前有很多的不同。
新的参与者
虽然提起“双11”大家还是首先想到天猫,但是有越来越多的电商也选择在这一天进行年终大促。“京东11.11”成为2014年京东的促销品牌;苏宁易购也举行了“苏宁O2O购物节”,进行大规模“买两件交一件的钱”的活动,也变相进行了五折的促销。国美在线、一号店、甚至线下的实体商家也都在引用“双11”作为自己的促销噱头,企图在这个特殊的时间分一杯羹。而今年京东和苏宁的自有仓储,自有物流优势就得以显现。两家电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自有仓库能够更迅速的调发货物,满足消费者的时间需求,虽然京东在6.18大促的时候也遭遇了“爆仓”,吸取经验后在本次“双11”中成功顺利的进行了配送,而苏宁易购除了线上购物配送外,还有遍布全国的苏宁电器实体店,更是体现了“线上下单线下取货”的绝对优势,也在天猫物流弱点处“补刀”。国美和苏宁这种O2O模式也是天猫一直所希望开拓的,虽然天猫已经实现自提点自提,但不可否认的是,物流仍然是天猫需要补全的短板,这样的各有所长也让电商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有趣。
新的推广方式
“双11”结束后,各家电商迫不及待的在微博微信平台分享“战报”,除了傲人的成交额和订单量外,移动端的数据成为了今年的亮点。从天猫公布的数据来看,11月11日当天的571亿成交额中,无线成交额为243亿,占总成交额42.6%,相比2013年11月11日手机淘宝交易额的53.5亿元,阿里巴巴在一年里对于移动端的发力不言而喻。京东移动端包含了京东手机App、微信、手机QQ购物、拍拍微店和京东微店在内,虽然没有像天猫一样把交易额明确到具体数字,也表示移动端下单量占比超过了40%,是2013年的8倍。在接受腾讯的投资后,京东也在2014年开始进行拍拍网以及微店的运营,利用微信这个绝佳的平台和阿里巴巴展开竞争。天猫也在“自家”的新浪微博上创建“双11”页面,刷话题发红包,同时也在手机客户端开辟微信分享的推广的模式,只可惜微信使出屏蔽“杀手锏”,屏蔽了淘宝以及淘宝旗下的所有链接,这也让天猫在微信上的推广效果大打折扣。虽然这种竞争显得有点不道德,不过相信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毕竟天猫“不仁”再先,微信也有必要为“小伙伴”京东提供更多的支持。之前被微信拒之门外的微软“小冰”又入驻京东客户端,参与“双11”,而从微信对京东的支持度来看,或许这是“小冰”回马枪的开始,也为“电商+人工智能”开辟了可能性。
还有聪明的消费者
犹记得2013年外界对于电商“脉冲式发展”的唱衰,而更加火热“全民狂欢”又再次打脸,除了一波一波的电商促销外,消费者也成长颇多。类似“什么值得买”的比价网站进入我们的生活,更多的“剁手攻略”让消费者更加精明,在大数据的支持下,一件商品的价格曲线能够帮助消费者决定是否在大家都头脑发热的时候“剁手”;越来越多消费者也不再单一的在国内电商购物,“海淘”变得更加普遍,消费者选择和主动性更多,也促使国内电商的价格水分更少。亚马逊也在今年11月11日正式上线了“海外购”平台,全中文的直邮服务更加便利,而自贸区的仓库建成也极大的缩短了海淘的收货时间,国外电商为了进入中国市场也在政策的支持下更加顺利。
老话常说“买的没有卖的精”,在大数据的助益下,这一定义或许将被改写,消费者越来越清楚自己可以享有的权益,也开始学会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应得的利益。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进入中国,消费者的选择也变得更多,加上像万达等企业开始发展O2O电商,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将体会到更多实惠,游戏刚刚开始,电商格局未定,在电商享受竞争乐趣的同时,消费者的我们也开始享有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