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科举制度的社会向上流动对书法的影响概述

2014-12-12◎刘

参花(下) 2014年7期
关键词:寒士科举制度士人

◎刘 嘉

基于科举制度的社会向上流动对书法的影响概述

◎刘 嘉

从隋代科举制度正式完善,科举就成为士子实现社会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它为平穷寒士进入上层社会提供了一个可以希冀的阶梯。而书法作为科举过程中自上而下处于基础的一环,深受影响。本文通过魏晋至明清社会向上流动概况的分析,试图对这一影响做简单扼要的说明。

科举制度 社会向上流动 书法

魏晋时期的社会向上流动依靠的是中正制度,门阀和寒士的社会地位是判若鸿沟的,流动也是极其艰难的。永嘉南渡,西晋的文物古籍丧失殆尽,而门阀世族对知识的垄断使得寒门士子能利用的社会资源极其匮乏,在有限的中正制度向上流动途径中,他们只能模仿士族的言行,在书法上亦然,故二王书风能风靡九州。这种基于中正制度的社会向上流动,使得士人书法以门阀世族马首是瞻。

唐代科举制度成为促使士族势力瓦解的制度性力量。“宗族的瓦解使通过察举和推荐成了不切实际的空想,而仕途的开放,又使得大量处于文化边缘的、出身低微的士人进入现实政治生活参与权力和利益的角逐,由于需要现实政治生活中权力与利益,过去贵族式的庄严和自重都开始被抛弃,一些世俗理想开始成为公开的时尚”[1]。科举导致官僚日益中央化和城市化,官僚逐渐脱离乡村宗族势力,而依附于皇权。这样皇帝自身对书法的喜好就通过科举制度这一社会向上流动制度影响了所有的书学者,固有唐太宗宝爱羲之,《兰亭序》遂成为书学至尊。然而科举制度之外还有次要的向上流动途径,包括魏晋遗留的世族举荐通榜、州府辟署等。怀素和尚就是通过游走富贵达官这一途径而声名显赫的书法家(参看王元军《唐代书法与文化》)。

晚唐至五代,政治的重心由中央政权转移到藩镇,藩镇体系中的幕职官系统开始成为社会向上流动的捷径。唐代后期有传的进士出身的344名官员中,有143人是通过辟署而入仕的,占总数的43%多,通过辟署而入仕的白衣之士更是不计其数(参看刘海峰《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吴铮强《科举理学化》中认为游侠构成五代十国政权中的领袖阶层。这样一个文化摧残没落的时代,武力、策略、军事成为社会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经学和诗赋文学主导的科举衰落,书法受其影响整体素质也在衰落。况且五代的游民政权下政局混乱,不少儒生并不乐意出仕为官,“五季文物荡尽,而鲁儒犹往往抱经伏农野,守死善道,盖五十年不改也。”(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四《张穆之触鳞集序》)文化的传播几乎停滞,依赖于文化的书法也是相同的命运。

宋代的科举成为游士自进的途径,统治者和士人都在很大程度上认同通过科举以图富贵的观念。太平兴国二年宋朝大幅度提高了科举录取的名额,进士、诸科及第、出身者共五百人,并且取消了铨试和关试。宋初科举的糊名、誊抄、严禁公卷等制度都是避免官员徇私舞弊,但殿试过程中皇帝是能看到考生的直接书法水平的,书法的优劣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考生科举的成败,这些举措最终目的是让科举授官的权利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皇帝通过科举考试这一主要的社会向上流动途径将士子紧紧地捆绑在皇权之下。于是,书法成了士子实现社会向上流动必修的一门功课,并时时仰仗天子。天子喜苏字天下皆学苏,喜黄字则天下皆学黄。

至明清,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对基于科举制度的社会向上流动进行了研究,指出在社会向上流动的途径中,科举制度越发重要,但寒士进入上流越来越难。它解释了书法的一些问题和规律,如下:

其一,读书人基数的增加,中进士机会的降低导致竞争越发激烈,对书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书法的基础水准。

其二,社会向上流动成功与否导致了分化。登科及第的士人多在深厚科考基础上重中庸、重传统,也不排除一些人尝试新的书法趣味如林则徐学碑。未中进士如果对仕途仍然充满期待的则在谨守与变革中游历、挣扎,如王宠(参见薛龙春《雅宜山色》)。彻底绝意仕途的则更倾向走向艺术的自我解放,重自我突破,如康有为。

其三,寒士中进士概率降低是由于商业买官捐官现象出现。近现代中国在经历一个由文人士子主导社会意识形态向商人主导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过程,书法的商业气息开始变得浓厚。而在魏晋,知识的垄断造成士人对社会发展的绝对引导。如今随着教育普及和知识特权的消失,利益当先的商人意识不断冲击着旧有的社会向上流动观念。教育考试已经不再是社会向上流动的惟一途径,而民众对商业捷径的向上流动则趋之如骛。书法的社会文化生存环境已经大不相同。

其四,科举制度是对书法有强制作用的。基于科举制度的社会向上流动必然使天子喜好成为对书法风格走向的最大影响因素。如今皇帝和封建科考制度都消失了,高考代替科举成为新的社会向上流动途径。书法基于考试制度向上流动的破灭,政治对书法的绑架不再存在。功利人生开始转变为艺术人生,是彻底的解放,也容易带来空前的浮躁和急于求成。前路漫漫,任重道远。

[1]吴铮强.科举理学化:均田制崩溃以来的君民整合.海辞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寒士科举制度士人
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论陶渊明对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隐之间的矛盾与彷徨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致杜甫
竹林七贤: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寒士文学作家左思壮而不悲的范型特征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
唐朝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谁害了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