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止找寻的精神皈依
——李碧华:从《胭脂扣》到《烟花三月》 的探索

2014-12-12◎左

参花(下) 2014年5期
关键词:女鬼李碧华禅宗

◎左 荣

无止找寻的精神皈依
——李碧华:从《胭脂扣》到《烟花三月》 的探索

◎左 荣

本文主要研究了香港作家李碧华在其个人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在其作品中有着浓厚的禅宗意味,特别是在“找寻”的理念中,逐渐地渗透在其中。而在作品中找寻主要是对永恒精神的皈依,找寻到精神的寄托以及灵魂的虚静之境,在心灵上是一种解脱,往往在作品中,寻找象征的是作家一种执着的追求以及对艺术作品的不断创作。

找寻 李碧华 精神皈依 胭脂扣 烟花三月

李碧华,香港女作家,其主要的代表作是《胭脂扣》,在当时《胭脂扣》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的代表作品,该作品体现着整个怀旧的潮流,作品当中反映的是作家对香港自身历史的兴趣,以及对自我的找寻,从中揭示了当时社会现象,在美化过去中,留露出当时过渡期的一种压抑和焦虑的感受,然而李碧华个人的作品往往是以情为主,在作品中充满了浪漫、激情以及积极向上的韵味,从中揭示了人物复杂并且丰富的精神世界,其中包含了社会历史、美学以及哲学等多方面的学科,在她的作品中,往往是独具一格,最终赢得了“天下言情第一人”的美称,李碧华在以情为基础的创作中,逐渐地渗透到了对禅宗意味的找寻,精神的寄托在不断的上升,而寻找的是一种永恒的精神皈依,从中表现了自身不断的追求。

一、《胭脂扣》作品

作品《胭脂扣》中,主要是置灵魂于永恒的虚镜之境,在一个女鬼寻夫的故事中:“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识从六门走出,于六生中,不离不然,来去自由,即使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故事当中表现出女鬼为了寻夫的各种心计以及深沉的青年骨干,并且为了爱情欲生欲死的情怀,在整个故事中,禅宗的意蕴主要是通过寻找来体现,但是在往事中没有具体的实体,这就只能借助于鬼魂来实现,当然鬼只是一种稍纵即逝的异象,根本没有具体的表现,在这种鬼魅消失之后,留下的是一种难以衡量的心理,因此,鬼只是人的一种精神寄托,这与将禅宗所说的“万物皆空”相吻合。然而在作品中,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具体的细节后续,当时在20世纪30年代香港的塘西风月史,当时的陈述者对历史是一无所知,因此这就对真实的历史不能准确的把握。而是真正的同情以及理解女鬼寻夫,这就超越了世俗,在如禅宗所说的大悲悯情感中,对“找寻”就失去了主线。

从此之后,“找寻”就开始了,先是陈述者对女鬼如花进行算命,找的十二少尚在人间,“找寻”透露的是一种从茫然到充满希望的禅宗宿命的色彩,体现了一种“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表现出:无论曾经的爱是多么的哄哄烈烈,在等到喧嚣之后,一切仍然归于沉寂的禅宗理念。“找寻”继续进行,直到遇见了十二少。最终找到了自己真爱,但是两个人由于环境不相容,互相吞噬鸦片各自殉情,在如花在黄泉路上时,苦苦等待了五十几年,不见十二少,最终将当年的定情物胭脂扣作为如花奄奄不息的期望,从中体现了死者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在作者的笔下流露出对当时人物的同情以及嘲讽,这种虚幻的情境最终是以悲剧结束,在“找寻”的过程中体现了对爱情的期盼。

因此在女鬼如花的故事中,打动了陈述者以及人间的男女,后者将寻找在不断的进行,通过各种媒体呈现了各种情境,然而在“寻找”的过程中,其中的宗教意义在不断的延伸,它弘扬着一种与苦难作斗争,坚贞不渝,不离不弃的自我赎救精神,在内心世界中营造纯真的精神家园,是一种真善美的体现,但是“找寻”是一种精神寄托,并不能出现真实的意义。因此在小说的结局中,李碧华以如花将象征着爱情梦幻的胭脂扣留在人间,在安然走后,留下的是一种淡泊宁静,体现了一种爱的真谛,并且“找寻”的过程中是给死者更好的寄托,将其归入一场“虚镜”。

二、《诱僧》:找寻解脱的心路

《大乘起信论》:“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该作品是一部有关野心与阴谋、情欲与政治的寓言,其中包含着权力、恋爱、出家等之间的矛盾关系,在故事的情节中,所谓的“食色性也”包含着食色双重禁欲的痛苦,表现出来的是躁动不安,当带来一只公鸡时,令他破了食戒后,禅宗中的因果报应最终开始显现,尽管他勇敢地抵抗皇帝派来的军队,但是其爱人仍然死在敌人的受力,因此石彦生之后就随从山中的山僧出家修行。在这个情节中设置了极强的禅宗思想,因此在佛教看来,世界万众皆有痛苦,罪都是因为心而起来的。在石彦生身为佛门中人,但是随意破戒,扰乱宗教信仰,这就需要承受一定的心动苦难,因此这就表现出了佛教巧妙的因果关系,因此他最终总结出:“历史都不是真相,谁的力量大,谁的事迹就辉煌……”在出家修行中悟出了:世间最壮大的是“心”,“当心空无一物的时候,它便无边无际。”他个人认为需要将心作为主宰世界万物,创造万物的本源,因此在小说中揭示的是将以心为本的宗旨。但是在禅宗中“心”指的是:肉团心,种子心、思量心、缘虚心、坚实心、积聚精要心。这六种心正是李碧华在小说中表现的“当心空无一物,它便是无边无际”。

因此在李碧华依据心经的理论依据中,主要是根据禅宗修行悟道的思想,在主人公经历了人生中的各种艰辛以及生离死别的痛苦之后,终于找到了解脱心路的方式,最终探索到了世间万物揭示由“六心”构成。

三、《烟花三月》 :永恒的期盼

《烟花三月》 是一部让人掩卷之后久久不能释怀的作品,这本书直接的影响着人的心情。它真实地表现出那种无法回避以及那种撕心裂肺的震撼,真实的历史故事让人们久久不能忘记。但是在李碧华在《烟花三月》中找寻的过程中,是一部纪实的文学作品,用真实的历史故事,体现了在寻找的过程中的一种艰辛,并且流露出对生命冰冷粗糙的质感。

具体的作品内容是:李碧华陪同78岁的袁竹林婆婆从武汉的“汉口站”出发,坐火车到山东去寻找失散多年的丈夫,在找寻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过程的艰辛,在经受身体以及心理的错惨之后,仍然要找到自己的丈夫,在找寻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人生的信仰以及期盼,在此之间不离不弃,勇往直前,经历了千万种艰辛,也表现出了对忠实的佛教信仰的打动,在李碧华的帮助下,相隔了38年的丈夫终于找到了,丈夫对李碧华说:“找到她,我就不死了”。在夫妻之间的对话中,揭示了丈夫对妻子纯真,永恒的爱。在两个人经历了纠葛以及磨难之后,终于归于平淡,得到了永恒的解脱。这其中揭露出的是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因此在作品中李碧华不仅是帮助袁竹林寻找丈夫,更是对自己创作的一种升华,在思想中找到了新的视野。这种由虚构到现实,为创作找到了新的途径,在平滑的文字中,带有一种批判社会的韵味。

从《胭脂扣》到《烟花三月》,从如花的超越到袁竹林寻夫成功,体现了社会背景的惨败,流露出当时社会的惨淡,同时是对李碧华个人作品的升华,在禅宗思想的找寻中,告诉人们只有反思过去,在精神的皈依中不断的找寻,才能为社会以及生活找到更好的希望。

结语

通过分析,《胭脂扣》到《烟花三月》表现了李碧华在作品中深厚的禅宗思想,在找寻的过程中体现了她矢志不移地探求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的信念,体现了宿命与现实的差距,最终不离不弃,经历千辛万苦,执着追求,用不放弃的精神皈依理念。

[1]李志秋.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解读李碧华小说中的爱恨痴缠[J].神州(下旬刊),2012(z2).

[2]袁龙,潘秋风.李碧华小说的中国叙事艺术[J].中国文学研究,2012(17).

(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女鬼李碧华禅宗
禅宗软件
极爱的感觉
修心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无涯
无涯
女鬼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捉鬼
张九龄与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