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魅力与艺术的绽放
——浅析著名作家张燕峰作品
2014-12-12◎杨杨
◎杨 杨
文学的魅力与艺术的绽放
——浅析著名作家张燕峰作品
◎杨杨
第一次阅读张燕峰的作品,很是让我吃惊,作品就像井喷似的发表于全国二百多家报刊杂志,几乎每隔三五天就是一篇。无论是《上天眷顾每个人》,还是《生命是一场修行》;无论是《我心安好》,还是《写给秋天》;无论是《岁月如水人如茶》,还是《山高不碍白云飞》;无论是《吾心安处是故乡》,还是《静等幸福来敲门》等等,无不给读者以思索,以感召,以力量。不仅有美好的追忆,更有甜蜜的憧憬;不仅有独特的见地,更有思辨的哲理,充满了忧患意识,涤荡着飞扬激情。
自古,文不在长短,而在于凝炼。真正能够启悟人生的,也许就是那三言两语,或一段情节,或一则故事,或一念之间。
张燕峰的作品不仅做到了这些,而且构思精妙,寓意深邃。作品多次被《读者》《意林》《博爱》《青年博览》《中国电视报》《大公报》《检察日报》《人民代表报》《甘肃日报》以及《北京青年报》《人民公安报》《羊城晚报》《燕赵都市报》等报刊转载发表。
在当下的社会,这样的作家或作品似乎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是一些无病呻吟的一味冗长,动辄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每年,仅长篇小说出版而言,至少四五千部,网络作品更是多如牛毛。然而,真正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或读者关注的作品实在是寥寥无几。类似《红楼梦》那样的经典至今难以出现,更无法突破。尽管眼下有一种死活读不下去的甚嚣尘上,但文学依然作为现实生活的精神家园而不会衰退,更不会是所谓的边缘化。生活在文学就在。边缘化是对社会缺乏深刻理解的茫然表现。在多元纷杂的时代,原本热闹的生活早已掩盖或超越了艺术的虚构与想象。因此,读者的挑剔与写作的难度或许成为了当下作家面临的挑战与抉择。
说到底,曾经得意于一部作品而独步文坛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尽管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创作思考与艺术风格,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汹涌澎湃,必须要有新的思维架构。绝不是坐在电脑前恣意的纵情与单纯的展示。
中国的四大名著之所以家喻户晓,就在于它的畅销与不衰。莫言的作品之所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一样离不开读者的关注与厚望。经典其实就是一个畅销的过程。从来就不曾听说过哪一篇作品或哪一部书籍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而成为经典的。
张燕峰的作品恰恰给读者提供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开启了一扇心灵的天窗。睿智而旷达,沉郁而冷峻,温馨而真切。或叙事或触景或抒情或描绘,常常是一语破题,却又入木三分。无需朦胧的晦涩,也无需玄妙的含蓄。读之,清澈明朗;思之,悠远绵长。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情感色彩,张扬着一种人性的善美与高贵,也在鞭挞着社会的丑恶与龌龊。
发表于《北京青年报》(2013年9月26日)中的《笨小孩的春天》,就很真切地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只要沉潜专注,总有一天会迎来生命的春暖花开!
发表于《甘肃日报》(2013年9月10日)中的《无我的境界》,作品例举了清朝名臣谢济世一生历经的磨难坎坷,以及三次入狱,两次罢官,一次充军,三次刑场陪斩的故事。读之动容,叙述精妙,文笔犀利。可谓一鞭一痕,酣畅淋漓。正如作品中写到的那样:“……心中无我,即使是立于惊涛骇浪中,也能从容不迫,安之若素。心中无我,才会俯仰无愧于天,行止无愧于地,立于天地之间的是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人……”
作品一经推出,便被《意林》(2013年20期)等多家报刊纷纷转载。可见作品之精妙、之涵盖、之影响、之启迪……
发表于《今日文摘》(2013年10期)中的《有些荒凉总要去经历》,描写了一位婚礼上新娘不幸的遭遇,导致切宫手术。在那最美妙的时刻迎来了最惨痛的悲剧。就在新娘还没走下手术台的时候,却再也不见了身边的新郎,只看到一封短信:请原谅,我是独子,三代单传!
作品构思奇妙而独特,不仅揭示了人性的本真与卑微,更让我们看到了一段凄美的婚姻与家庭的危机,以及世俗的鄙陋与社会的阴霾。不由得令人深思与忧虑……
这就是文学的力量,艺术的魅力!
发表于《博爱》(2012年8期)中的《在你心中种太阳》,真切地描写了一个叫阿强的留守儿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憧憬,以及向日葵般的笑脸,寄予了作家对孩子深切的厚望与期待。读之,令人心酸而心碎。给人以唤醒,以良知。作品以小见大,触及的不仅是家庭和社会,更有一种博爱与责任!
发表于《大公报》(2013年10月3日)中的《十月放歌》,读之,越加的激情澎湃,荡气回肠!“十月,我展开歌喉,为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中华儿女谱一曲奉献之歌。从熹微初露,到华灯璀璨,从春寒料峭,到冬雪飞扬……看,奔驰的列车是你们奋进的身影;听,轰鸣的机器是你们澎湃的心语……飞船上天,太空授课,蛟龙探海,航母试飞,古老的中国正以坚不可摧的意志和不可战胜的雄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十三亿人民的梦想之光汇聚起来,胜过璀璨的银河,照彻苍穹,光耀地球……”
作品一经面世,各大报刊网站纷纷转载。作品激昂豪迈!抒写了中华儿女的梦想,大气而磅礴,热烈而奔放。毫无疑问,这就是时代的旋律,民族的呐喊!
眼下,这样的作品实在太少。当年,茅盾先生的一则《白杨礼赞》,不仅鼓舞了民族斗志,而且激励了多少代青年。至今,依然是时代的强音!
这就是文学,似枪似剑,似吹响的号角,似铿锵的步伐!
我们深为这样的作家,这样的作品而骄傲而感动!
说到底,无论是一则散文也好,诗歌也罢,或者说一部小说,一段戏曲,甚至是一篇报告文学,一场影视呈现等等,所表现出的那种艺术与震撼,终究是一种享受,一种感召,一种精神!绝不是恣意的吹捧!
严格地讲,文学就像音乐一样,有舒缓的节奏,也有忧伤的情调,更有悲戚的泪水……
优秀的作品总是伴随着优秀的作家。这正是我们时代所需求的,渴望的,呼唤的……
当年,一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作品几乎全都由报纸副刊发表转载。尽管一生没有所谓的那种长篇,但先生在中国文学历史上的地位至今无人撼动,始终激励着后人。无论小说,还是散文,尤其是杂文,更是疾恶如仇,笔锋如刀,犀利似剑,时刻都在解剖着社会的肿瘤,罪恶的灵魂……
张燕峰的作品颇有鲁迅先生的风骨!
最后,衷心祝愿我们的作家能够写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为时代讴歌,为民族唤醒!
(责任编辑 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