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秦腔脸谱造型意蕴与演变

2014-12-12张艺嘉

参花(下) 2014年3期
关键词:中国戏曲秦腔脸谱

◎张艺嘉

一、秦腔的起源与发展

秦腔(Qinqiang Opera)是戏曲的一个重要的类别,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又名“秦声”“乱弹”“梆子腔”。“乱弹”一词在中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但更多的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民间俗称“大戏”,清代中期以后,北京等地亦称“西秦腔”。周代开始,关中地区从那时就被称为“秦”,秦腔则由此得名,表演时它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因此又叫“梆子腔”。目前秦腔流行地区的不同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秦腔表演艺术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秦腔戏剧表演中脸谱的逐渐形成

秦腔脸谱可以被视为是秦腔服饰——面衣的特殊表现形态。要追溯秦腔脸谱的形成与发展,就要先追溯秦腔戏剧历史的发展,而秦腔戏剧又是中国百戏中的一只奇葩,所以就不得不先从戏剧的发展说起。中国戏曲是由民间艺术形成的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艺术,它其中包括了文学、舞蹈、音乐、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舞台表演等多种形式的艺术综合而成。中国戏剧艺术萌芽于原始社会的原始歌舞,繁荣于元代,延展在明朝中叶,鼎盛于明末清初。

三、秦腔脸谱的表现形态与审美特点

秦腔脸谱是中国戏剧脸谱众多门类中的一种,它起源于秦腔戏剧,是秦腔戏剧中的化妆艺术的具体表现,是秦腔表演中必不可少的舞台表现手法,它通过对演员的脸部进行色彩的涂抹和装饰,进而改变演员的本来面貌,来塑造戏剧所要呈现的某个角色的特定形象。从大的范围来说,它是戏剧服装一个特殊方面的体现,同属程式化的东西,可以被看作是角色的面衣,它不是用布料丝帛裁剪和缝制出来的,而是用彩色颜料绘制出来的。秦腔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表现程式。开始由面具向固定的谱式转变。秦腔脸谱从古至今的演变和体系的形成不是随便臆造出来的产物,而是各位秦腔艺术家们在长期的生活以及艺术实践中,对于事物具体现象的观察、对剧中角色的分析判断,个人的切身体验,积累点滴,逐步形成的一套完整体系的脸谱艺术形式。

从脸谱的图案能够体味出中国画中的“重神似”而“轻形似”“遗貌取神”的美学思想体现被运用到其中,中国画中的美学思想及审美特点对于秦腔脸谱中的审美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脸谱中的“离形”即为拉开与自然中具体物象的距离,“传神”意味着传人物的性格神情、心理表现、品德之神,“取形”则是以装饰化的夸张变形的绘画手法取自然物象之形而进行创作。中国画的构图与绘制章法与秦腔脸谱也比较相似,讲究穿插、避让、疏密、虚实、匀衡等。是按照符合美学原理中的形式美法则的规律和程式法勾绘出来的脸谱,这样它才具有美的表现形态。

四、从面具向戏剧脸谱的演变

我国的脸谱起源于图腾,继而从代面,即假面具逐渐演化至今而来的,大约在公元五五〇年就出现了。据《旧唐书·音乐志》和唐段安节撰《乐府杂录》载,北齐陵王高长恭英勇善战,但因貌美少威,因而每次作战就戴上狰狞的假面具,之后到了唐代发展成为“代面”的歌舞形式,扮演神鬼的艺人在元代散曲中也常戴着面具来进行演出,这些都可看作是脸谱艺术的渊源。后来为了便于艺术家刻画戏曲中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表演时的需要,逐步去掉了面具这种形式,改为直接在脸上画脸谱,发展成将面具的花纹直接画在脸上的化妆艺术,而后逐渐形成的脸谱系列。画者从人物的性格和容貌特征出发,独具艺术风格,突出表现戏曲中各类人物外表造型下的内心本质,强调夸张色彩对比,脸谱逐步有了自己的程式发展至定型,如今已成为按“谱”开脸的脸谱艺术了。

秦腔脸谱历经沧桑变化,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秦腔脸谱是以视觉艺术的方式传递秦人的才智、意志与情感,并在线条与色彩中表达秦人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理解,以及对真、善、美追求的特殊形式,寄托了秦人的情感与理想。

[1]韩印锁,王保易《秦腔脸谱(中国戏曲脸谱1/2)》[M].学苑出版社; 2010年第1版

[2]张新文 《秦腔:蒲城张氏藏秦腔古谱(中国戏曲脸谱)(上下)》[M].学苑出版社; 2008年第1版

[3]贾平凹《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秦腔》[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年

[4]矫友田《图说老绝活》[M].金城出版社; 2008年

猜你喜欢

中国戏曲秦腔脸谱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帖脸谱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做个脸谱迎『六一』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灶王爷的“脸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