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发展再生稻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2014-12-12谢磊易苏丹许晖张华韩昌友
谢磊+易苏丹+许晖+张华+韩昌友
摘要:根据已报道的研究材料与多年从事基层农业工作所掌握的大量一手资料,对近年来荆州市再生稻发展情况进行了概述,指出了荆州市再生稻生产面临的问题与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再生稻;发展;建议;荆州市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0-4802-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4.20.007
Problems and Advi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atooning Rice in Jingzhou City
XIE Lei,YI Su-dan,XU Hui,ZHANG Hua,HAN Chang-you
(Jing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Jingzhou 434000, Hubei,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es reported and a large number of first-hand inform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rationing rice in Jingzhou city in recent years was briefly introduced. The problems and prospect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ratooning ric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Jingzhou city
再生稻属于水稻的一种特殊栽培方法。4世纪张湛的《养生要术》中已有记载。历史上,一直将再生稻作为一种自生、自长,有则收、无则丢的收获物,没有将其列为正规的栽培制度加以研究。20世纪中叶,杨开渠等系统研究了再生稻生长规律和高产栽培技术。20世纪80年代,湖北省荆州市以邓凤仪为首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开始对再生稻进行研究攻关,并取得了重大突破[1]。通过研究探明了杂交稻再生具有高节位、多穗、速生等优势,根据这些规律总结出选用两季高产的杂交组合、主攻多穗、主攻高位再生穗、主攻快速生长及后期保健等5项技术为支柱的高产技术体系[2]。1990年荆州地区再生稻面积约21 333 hm2,再生稻单产为3 225 kg/hm2。观音当镇约867 hm2再生稻,在头季稻7 500 kg/hm2的产量基础上再生稻单产为4 905 kg/hm2,一部分高产田的再生稻单产可达6 480 kg/hm2。同年,农业部在荆州市召开了全国再生稻现场会。
21世纪,随着高产杂交稻品种推广,头季稻产量越来越高,加之出现卖粮难的问题,不少地方农户渐渐忽视了再生稻的生产,再生稻种植面积一度急剧萎缩[3]。近几年来,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为了探索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荆州市开展了杂交中稻机械收获头季并实行再生利用的试验示范。试验发现,机械收割时收割机掉头处水稻失去再生能力,收割中被压过的部分稻桩休眠芽依然可以再生,再生总苗数略微减少,生育期略微推迟,但再生苗可以形成新的根系,穗粒数比没有碾压的部分增多[4]。机械收割对再生稻产量影响不大。洪湖市沙口镇于2009年试验成功的基础上,2010年示范面积约267 hm2,2012年示范面积近667 hm2,2012年头季稻平均产量可达9 000 kg/hm2,取得了第二季再生稻平均产量近4 500 kg/hm2,第二季平均纯收入达12 000元/hm2的良好效益。2011年荆州市再生稻面积约9 800 hm2,单产3 990 kg/hm2,总产约39 102 t;2012年荆州市再生稻面积约13 400 hm2,单产3 840 kg/hm2,总产约51 456 t。荆州市再生稻主要集中在监利县和洪湖市。
近几年来,洪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把发展再生稻作为提高粮食产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坚持不懈地推广再生稻生产技术,2011年再生稻生产面积超过3 333 hm2。其主要经验是“六抓”:抓再生稻主产区培育;抓宣传以提高认识;抓头季稻集中育秧;抓农机农艺结合;抓种粮大户带动;抓行政力量推动。2013年洪湖市下大力气并斥巨资发展再生稻生产,再生稻种植面积达6 667 hm2,着重抓好沙口、万全、曹市、螺山等4个基础较好的乡镇发展再生稻,并且推动组建天润香水稻专业合作社,打造“天润香”再生稻稻米品牌。
为了加快杂交中稻再生技术的推广步伐,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促进农民增收,2012年10月9日至10日,荆州市在洪湖召开了再生稻生产现场观摩会。黄孝荣副局长对发展再生稻提出3点要求:①2013年每个县(市、区)要办一个核心示范区。各地要以开发冷浸低湖田为重点,发展再生稻,变一熟制中稻为一种两收;②组织群众观摩学习;③考核结帐,2013年将把再生稻生产列为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考核指标。
1 现阶段发展再生稻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大面积种植再生稻,到目前已有20多年,但再生稻生产一直徘徊不前,存在多方面的原因。
1.1 对再生稻认识不足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一度出现卖粮难,优质不能优价,同时农业技术部门“缺钱养兵,无钱打仗”现象突出,乡镇农技骨干流失,技术力量和资金严重不足,持续研究、推广再生稻技术的人员很少,造成再生稻应用出现倒退。现阶段,政府对再生稻生产缺少关注和投入,基本由农民自发种植。农民认为再生稻生产要看年份,年份好就产量高,没有当成一季庄稼种植,再生稻的种植现状为面积大、产量低即广种薄收。
1.2 品种针对性不强
品种的再生力是提高再生稻成功率的关键[5]。由于中稻品种多,而农业技术部门没有专门研究和有针对性地推广再生力强的好品种。农民在发展再生稻时大多为随意选择品种,造成有些品种再生力不强,再生稻产量不高。
1.3 关键技术落实不到位
基层农技服务中心人少、钱少,主要精力放在谋生上,技术薄弱,没有认真推广农业新技术,再生稻很多关键技术措施没有宣传落实到位,导致产量不稳。首先,很多农民不能掌握催芽育秧技术。头季稻播期要求早,3月底至4月初播种,但此时气温低,农民催芽常常出现烧芽或烂种。头季稻4月5日后播种则不能在8月10日前收割,再生稻不能在9月10日前安全齐穗,在寒露风到来早的年份造成产量低,甚至无收[6];其次,大田栽插密度太低。很多大田栽插密度一般只有0.8万~1.2万窝,多数是单株栽培,窝苗数严重不足,无法建立高产群体,导致再生稻产量不高;再者,头季机械收获影响后季再生芽萌发。为了机械收获作业顺畅,机械不陷泥,将田面晒得过硬,造成稻桩干枯,再生芽萌发数量减少,并且收割机车辙压过的稻桩存在由于损伤萌发较慢等问题[7]。
1.4 排灌不方便
再生稻头季播种移栽早,要提前供水灌溉,第二季若要有收成甚至高产,必须有充足的灌溉水[8]。当前农田水利条件普遍较差,灌溉水缺少保障。另外,当前农民种田各自为阵,一片农田如果有几户不种再生稻而种其他作物,因管理不一致,整片农田都会受影响。这是再生稻发展的最大限制因子。很多群众有种再生稻的意愿,但因排灌不方便不得不放弃。
2 发展再生稻生产潜力效益分析
发展再生稻生产是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的有效途径,潜力巨大。荆州市至少一熟制中稻田均可发展再生稻(2011年统计数据约28 667 hm2)。若开发再生稻田约26 667 hm2,单产增产稻谷4 500 kg/hm2,水稻产量将大大增加;再生稻米质好卖价高,优质优价收购,以2011年平均售价3元/kg计算,再生稻谷比头季稻谷高0.2元/kg,增加产值可达13 500元/hm2,扣除1 500元/hm2物资投入,增加纯收入可达12 000元/hm2,26 667 hm2再生稻可增加纯收入约3.2亿元。
3 对发展再生稻的建议
再生稻米质好、食味佳、无污染、销路好,为基本不用农药的绿色食品,在市场上为紧俏商品,卖价也较高,少量的工时和资金投入,就可获得几倍的收入。荆州市发展再生稻生产有基础,有潜力。发展再生稻生产,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实现增粮、增效和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9]。
3.1 政府要重视,投入资金,加强再生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首先应高度重视再生稻生产,大力宣传,克服再生稻生产只是灾年补歉措施的观点,引导群众真正将其作为一季庄稼种好、管好,把发展再生稻生产作为当前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来抓;二是进一步研究完善高产栽培技术。该项技术虽然已经比较成熟,但部分高产措施仍亟待改进提高,比如筛选两季高产的品种、机收留桩高度、促进快速萌芽等[10]。三是办好示范田。这项技术目前仅应用于少数地区,广大群众还不熟练,要办好高产示范点,以点带面促进再生稻应用面积扩大。
3.2 大力开展集中育秧
集中育秧可有效解决群众不易掌握的催芽育秧技术,适时早播早栽,从而实现头季早收,确保第二季早发芽,安全齐穗。同时,政府要加强规划管理,引导群众连片种植,以达到规模化生产。
3.3 以一熟制中稻田为重点,扩大再生稻面积
近几年来,荆州市一熟制中稻面积26 667~33 333 hm2,要把中稻一熟制发展成为中杂再生利用两熟制。
3.4 创建再生稻优质米品牌
再生稻生产季节温差大,其稻米食味比头季稻好。研究表明,再生稻米与头季稻米比较,整精米率明显提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明显降低,直链淀粉含量总体有变好的趋势,胶稠度有所下降,再生稻的米质比头季稻好。鼓励龙头企业实行订单生产,积极创建再生稻优质米品牌。在此方面荆州市已经落后于其他省市。2010年福建省在福州举行了福建首届地产优质粥米暨再生稻米质品鉴评比活动,专门推介再生稻米。
3.5 将再生稻纳入国家粮食补贴
尽管再生稻相当于作物种了二季,但由于没有播种环节,在统计上没有列入二熟收获统计,因此在粮食生产上不享受任何补贴。为了调动群众发展再生稻的积极性,建议将中杂再生纳入双季稻补贴范围。
3.6 加强再生稻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近几年,国家重视水利建设,荆州市大江大河、干渠等大型水利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但田头水利设施工程老化、投入不足、管理不善等问题仍然存在,农田排灌不畅,常常遇雨就涝、长晴即旱,这些问题不解决,农田水利建设得不到加强,发展再生稻就难有大突破。
参考文献:
[1] 邓凤仪.杂交稻再生利用高产规律研究[J].杂交水稻,1991(3):8-11.
[2] 邓凤仪.攻萌发争有效穗实现杂交稻再生高产新突破[J].湖北农业科学,1992(7):6-7.
[3] 熊 洪,冉茂林,徐富贤,等.南方稻区再生稻研究进展及发展[J].作物学报,2000,26(3):297-304.
[4] 刘正忠.再生稻头季机收关键技术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3(4):118-120.
[5] 向昌国,卓儒洞,李文芳,等.两系杂交稻培矮64S/E32头季稻与再生稻米质比较[J].杂交水稻,2000,15(3):37.
[6] 熊 洪,方 文,谭震波.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的适宜收割期[J].四川农业科技,l990(4):4.
[7] 黄友钦,刘仕琳.高温伏旱期不同土壤水分对再生稻的影响[J].再生稻,1995(1):79-84.
[8] 张洪松,黄友钦.再生萌发生态条件的初步研究[J].再生稻,1994(1):30-33.
[9] 张洪松.重庆市再生稻生产稳步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再生稻,l996(2):1-6.
[10] 李发保,张大来.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