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入”更要“心入”
2014-12-12彭穗宁
■ 彭穗宁
“身入”更要“心入”
■ 彭穗宁
习近平同志曾在《学习时报》著文,提出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的观点,在新时期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的工作中,这一观点,更加展现出特有的价值和意义。
“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这个观点,突出了“心到”的价值。而“心之官则思”,我想:“身入”基层后,“心”起码要有两个“思”:一是“思源”,二是“开源”。
先说“思源”:我们党成立之初,就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自身的目标追求和历史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秉承“人民利益至上”,作为我们党理论思考和逻辑起点,作为我们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我们必须看到,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而这一危险的形成,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是有其体制方面的原因。体制的因素,使得一些干部习惯在群众面前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出现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直接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这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于此,我们“身入”基层后,首先要“心”“思”的,应该有三个问题:一是情感。人民群众才是我们的生身父母,是养育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情为民系、利为民谋,孝敬人民,回报人民,干部必须继承和光大中华民族这个优秀政治伦理之纲;二是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必须坚持为民用权、公正用权、清廉用权、依法用权;三是党性。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的生命线。
从这个意义上说:“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就是我们一次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的再学习、再教育,它是一次精神再洗礼,一次饮水思源的再教育。它净化我们思想,抵制官僚主义;它能升华我们的理念,确立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
再说“开源”:我们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就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崭新局面。但是,市场化的进程,在使群众在经济生活中的自主性进一步增强的同时,又使利益诉求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加上现阶段难以完全抑制的严峻的阶层分化、阶层流动的阻塞和社会组织水平下降,使得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出现了新的复杂形势。这时,通过分税制使高层和上层集中了更大的权力,领导体制所具有的科层制的这些特征,显现出事权和支出责任不相一致的重要特点。因此,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现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抵制官僚主义,全面提升新形势下党联系群众的工作能力。
通过“身入”基层,我们就要虚心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问计于民,了解基层的呼声和疾苦,真实地把握基层实际,体悟基层困难,接受群众教育。更要“心到”基层,就是要通过调查研究,启迪和开拓我们的思想,使我们的决策体现民主、科学和依法的要求;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邓小平同志说: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
从这个意义上说,“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又是群众路线的再学习,帮助我们体悟到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极大的创造力,更好发挥、保护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力,从而在集中民智中开启我们的智慧,在问计于民中提升我们的能力。
南宋朱熹有这样的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就开辟了这样的“源”:它能清洗官僚主义雾霾,坚守“为民务实清廉”;它能激活智慧的源流,有效建设干部联系群众的制度,提高我们群众工作的能力。
(作者为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