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报转企改制后的定位与生存之道
2014-12-12□文/张丽李明
□ 文/张 丽 李 明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作为非时政类报刊的广电报被列为转企改制范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企业。转企改制后的广电报面临着怎样定位、如何办报等关键问题。那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一、紧贴地方民情,强化政府合作,做好当地市场
地域性,是地方广播电视报的根本特点。目前,全国尚有近300家广播电视报,分布在全国各地,均由当地电视台或广播电台主办,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所以,做好当地市场,突出地域特色,是广播电视报生存的最根本途径。
2013年8月,《焦作广播电视报》与焦作市纪检委合作,开办了“百姓问政面对面”专版,设立市民热线,收集汇总政府、百姓关心的教育、市政建设、窗口单位服务、机关作风、焦作市十大建设进展等方面的群众反映,与市纪检委共同策划话题,深入采访,专题报道,有力推动了此次活动的深入。并与市纪检委、焦作电视台联合举办了“百姓问政面对面”电视问政节目,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有效提高了报纸话语权和影响力,为报纸的定位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2014年,焦作市纪检委计划与《焦作广播电视报》深度合作,稳固专版内容,针对重点单位联合发行,建立活动长效机制,服务当地百姓与政府。
在紧贴当地民情,做活版面方面,《大庆广播电视报》也做了有益尝试,针对当地社区开办的“快嘴大丫”以及帮忙专线版面,文字极具东北特色,方言谚语、百姓口头禅穿行文字之中,短小干练,亲切生动,受到百姓的喜爱;《江苏广播电视报》的社区文体比赛活动,走进社区,在社区办活动,推出社区专版,百姓欢迎了,商家也积极参与了。报纸很快进入良性循环。
二、立足自身优势,做深做特版面,树立品牌价值
报纸定位的执行和落实靠的是版面的设计。目前,在广播电视报实力尚不强大的时候,做好“小、精、特、专” 是立足之地。
小,即版面小,出版期数少。做深新闻版面,以小见大,小但有质量有分量,是其精髓之一。《焦作广播电视报》连续推出的关系民生的“焦作市十大建设系列报道”在当地引起普遍关注,因为这些涉及城市生态、铁路通行、体育场馆建设,长期以来就是老百姓常议的话题,全方位深度报道,为读者解疑释惑,受到各方赞赏。
精,即经典、精彩。2013年,为适应读者阅读需求,《焦作广播电视报》全面改版,重新设计了每个版面的版头,首次将编辑记者照片刊登在版头上,并以编辑记者的名字命名版面,让编辑记者从幕后走上前台,以版面主持人的形式直接与读者见面,形式新颖、风格独特。一年来,文章与版名从内容到版名相辅相成,动静结合,形成名版面、名编辑、名记者的效果,读者对报纸有了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全国许多广播报电视报也在积极变革,首先改变外在形式体现报纸的精致追求,如《大庆广播电视报》以瘦体彩封形式,《洛阳广播电视报》以近方形出现,形式上就体现出与众不同;其次版面围绕时尚、情感、服务深度打造,引领读者反复阅读,如《大庆广播电视报》开辟的“偏方”版面得到读者广泛参与,该报每年将其装订成册,以发行礼品形式再回馈读者,受到欢迎。对经典的追求,让周报体现出 “天天见面不如日日思念” 的新时期风采。
特,即特色、特点。焦作北依太行山,南望黄河,具有五千年历史,古称山阳城。《焦作广播电视报》开办了山阳民俗版,从方言的来历到风俗习惯的形成,以及武王伐纣形成的地名来历等等,追根溯源,广泛收集,渐渐形成了一支由各县市区通讯员组成的庞大“土著”队伍,充满乡土气息,这些极具特色的文章以及语言,使该版面地域特色饱满,生动鲜活,亲切温暖,因而历经七年而不衰。类似的还有新闻、社区、银发等版面,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形成报纸统一的特色。
专,即深度、专业。广播电视报围绕广播电视专业深度打造,也是其巨大的优势。《焦作广播电视报》每年对当地春晚幕后花絮深度采访,全方位展现,刊登节目预告等;围绕广播电视栏目再策划,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在版面上重新打造,甚至重新冠名等等,这些潜在的优势不可忽视。
三、加强媒体互动,开发“亲缘关系”,实现多元发展
在当今媒体渠道多元的情况下,广播电视报加强带电亲缘性合作是理智选择。2010年至2012年,《焦作广播电视报》开辟专版,推出了“大写的焦作人”大型系列报告文学活动,两年多时间,采写了150多位焦作人。在浓墨重彩的描绘中,一批优秀焦作儿女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些杰出人物以其人生轨迹和拼搏奋斗精神走进了广大读者心中,引起强烈反响。《焦作广播电视报》充分发挥媒体互动优势,在焦作电视台举办了大型颁奖晚会,并在晚会上播出获奖人物电视短片,声、屏、报、网的联动,将此次活动推向高潮,获得了当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评价,也受到了商家读者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