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研究

2014-12-12任斐然

决策与信息 2014年30期
关键词:群体心理健康心理

任斐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710055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研究

任斐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710055

近几年来,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已成为普遍性的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是一个多重概念,是从人才全面发展角度而言综合素质的相对弱势群体,它存在的问题的复杂性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校园的稳定,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题,所以区分弱势群体的不同表现,分析弱势群体的特点,对其进行一定心理干预,建立疏导机制对弱势群体学生发展,校园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分类、表现及形成原因

关于弱势群体的概念,普遍性的定义是指在社会改革中,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均处于劣势的人群共同体。从社会角度而言,弱势群体包括“经济贫困者、身心不健康者、地位低下者、教育权利丧失者等。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有社会弱势群体的共性,但是大学生弱势群体还有其特殊性,而且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表现出新的特征。大致可分为:

1、经济困难群体

家庭经济困难生是大学生弱势群体中最普遍的一个群体。我国贫富差距严重,这一问题在大学校园里充分体现,而且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数量呈增长趋势,目前全国大学生中困难生的比例接近30%,特困生的比率在10%—15%左右。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经济落后的地区,或由于家庭突遭变故导致家庭经济困难。

2、学业不佳群体

学业不佳群体是指高校中由于学习能力低下或学习精力有限造成的学习成绩比较差的群体,主要包括补考、重修、留级等学生。高考扩招制度执行以来,使大学生入学时的基础差异比较大,学业不佳的弱势群体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大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得当或学习不够用功,缺少大学的学习技巧,导致学习成绩不好;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观念产生误区,觉得进入大学之后学习已经不重要,把过多的精力用在学习之外的其他问题上,不注重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从全方面完善自身;另外,受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部分学生对学习兴趣不大,造成学习成绩不佳。

3、特殊或不良行为群体

这一群体是指与社会对大学生倡导的主流行为模式和主体价值体系相违背的学生,思维、观念、行为难以被社会所认同,具有一定的反社会性和非社会性。

上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除了各类不同群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外,还有共同的一些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例如:家庭经济困难产生的不良影响;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产生的不良影响;父母不和或婚姻破裂造成性格上的畸形;社会因素、学校教育方式的缺陷等。

二、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特点

1、具有极强的自我认同性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形成不稳定性因素很多,可是一旦形成,他们的自我认同性就会增强。物质与精神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使大学生弱势群体容易把一些外在因素内化成失败感、挫折感,过低地评价自我,从而滋生自我否定的心理,陷入自我封闭的境地,学生也容易将自己认同为弱势群体。

2、教育难度较大

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弱势群体在心理经验中塑造的弱势印象往往会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同时,他们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及消极社会心理的影响,有很强的抵触情绪,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社会化程度低于同龄大学生,适应能力也比较差。

三、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不利影响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存在不论是对学生本人还是对学校,对社会都有许多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1、不利于学生就业

对目前情况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除社会大环境影响之外,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够,专业素养较低,所以,弱势群体的社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更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如果他们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那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永远不能解决。

2、不利于学校的稳定

大学生弱势群体普遍存在心理失衡现象,易产生心理障碍、消极心理、躁动、易怒、甚至有报复心理。长期存在于学生中间,是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也不利于其他学生的健康发展。另外,这部分学生存在的学习成绩较差、就业难等问题,也是阻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3、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弱势群体的长期存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那些正常发展的学生,诸如自杀、逃课、赌博、打架、无所事事混日子等消极现象的存在必然会对周围的同学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不会立即显露出来,但由此形成的不良风气、心理影响却可能对学生的发展造成长久的危害,不利于学校的管理,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关注不够、教育不到位,也会使得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更加突出,对弱势群体学生也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四、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教育工作的对策

1、加强和创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生为本。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教会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帮助他们树立“自强、自立”的观念。同时,要开拓思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工作主动性,及早了解弱势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研究和掌握其行为规律,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工作方法要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真正从教育中得到启发和帮助,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逐步削弱或消除弱势。

2、建立完善的弱势群体心理教育体系

(1)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全面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基本建立,对他们来说,在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重要的是自我教育。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不能仅仅靠知识的简单传授,更重要是的协助学生在接受、领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自我行动,实现由他控到自控,从而自觉维护心理健康。所以要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做到自律、自省、自控、自悦。

(2)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学生实施心理测试、个案分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一方面有利于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及心理健康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教学、管理、德育工作;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发现大学生弱势群体和心理疾病患者,根据不同的问题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为他们提供建议、指导和心理治疗,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有的放矢地指导大学生塑造完善个性,提高心理素质,优化生活质量,维护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

3、营造和谐的班级、校园互助氛国和文化氛围

学校有着自己独特的环境和文化,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尚的风气,良好的秩序,良好的环境,浓厚的文化,不仅能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开阔学生的胸怀,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为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文化的多元化,严重地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动摇了一向被称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文化理念,文化的撞击带来了心理上的冲击,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悄悄地进入校园,使学生受到很大影响。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建设

教学内容应满足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跟专业课程是不一样的,它可以不用给学生讲一些深奥的专业知识,但要做到引导学生提高自我认识,消除心理烦恼,提升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弱势群体的学生,他们需要了解的心理健康知识与需要解决的心理困扰主要表现为:新生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业与就业问题、自我意识问题、情绪的调节与控制问题、挫折应对问题、恋爱与性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必须划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正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也能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

[1]胡伟国.探索大学生弱势群体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温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31卷

[2]王文余.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及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8卷

[3]张敏.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教育的对策[J].传承,2010年第10期

[4]姜文静.当代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

[5]姜立君,李春山.加强大学生弱势群体感恩教育[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5卷

猜你喜欢

群体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