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的民间外交
2014-12-12汪妮
汪妮
[摘 要]1936年,因国际国内形式的急剧变化,凡是有一定爱国热情的民间人士或团体有机会考察外国实业时,总不忘宣传中国人民反对法西斯主义、实现民族平等的主张,社会各界也纷纷献计献策,国内一时形成了颇有声势的“民间外交”舆论。
[关键词]抗日战争;民间外交;南洋
20世纪30年代的国民外交的成果是丰富的,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而在1936年,因国际国内形式的急剧变化,凡是有一定爱国热情的民间人士或团体有机会考察外国实业时,总不忘宣传中国人民反对法西斯主义、实现民族平等的主张,社会各界也纷纷献计献策,国内一时形成了颇有声势的“民间外交”舆论。1936年的中国商业考察团赴南洋考察就是一次有着较大的社会反响且具有外交意义的中外民间交往活动。
一、中国商业考察团赴南洋考察的缘由
1936年的中华工业国外贸易协会为什么会组织考察团赴南洋考察?究其原因,还要从1936年的中国与东南亚及日本的关系说起。
众所周知,日本一直是近代中国商界极为重视的国家之一,中国与日本每年的贸易成交量都很大。然而,随着日本法西斯的兴起,日本帝国主义从30年代初逐渐向中国展开侵略,一步步蚕食中国的领土。1936年,日本据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签订的《辛丑条约》,派兵驻守华北。此外,日本还在华北大举走私。1936年3月28日,冀东伪政权在日方指使下又在秦皇岛私设关卡,凡由东北进口的货物一律向该卡纳税,不再向天津海关纳税,大大便利了日货经东北向中国市场倾销。国内随之爆发了全民族的“抵制日货、支持国货”运动,中日贸易往来也趋于停滞,大规模的全民抗战一触即发。对此,中国商界必须另谋一国外大市场,实现国货的外销,以稳定国内经济。而东南亚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自近代以来,东南亚各国和地区的华侨人口呈现逐渐增长的势头,到20世纪30年代末,东南亚的华侨人口已经达650余万人,约占当时全球华侨人口总数的80%左右。”[1]他们长期以来保留着使用和消费中国货物的传统与习惯,所以,东南亚各国和地区是当时中国国货的一个巨大而有潜力的出口市场。而这一时期东南亚华侨的反日爱国行动,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经贸往来的发展。
因此,中国商界迫切需要加强对东南亚国家的实地考察,以“从事提携,沟通内外之意见,联络彼此之感情,”“此本会南洋商业考察团之所起也。”[2]
二、中国商业考察团赴南洋考察的进程
中华工业国外贸易协会决定组织成立南洋商业考察团后,即着手进行南洋考察团的组织工作。经过了五个多月的筹备后,南洋商业考察团于7月16日乘荷兰船芝尼加拉号出发,开启了南洋考察之旅。
1936年7月23日上午,中国南洋考察团一行抵达菲律宾的马尼刺。“驻菲领事、商会主席李清泉、驻菲党部史国栓、吴记球及各商会桂华山、许志超、薛芬士、林尚寿及各报记者百余人,鹄立码头,船方靠岸,即登轮表示热烈欢迎之意。”[3]下午三时,团长高士恒,副团长胡士澄,秘书长杨崇阜,由桂华山领导,分别拜访驻菲总领事,商会主席及党部党支部。各领袖殷勤招待,并询问国内情形。南洋商业考察团随即发表共同宣言,简单明确的向菲律宾政府与民众说明了这次考察的目的,表达了想通过这次民间往来增进彼此友谊的愿望。8月24日,中国南洋商业考察团来到吧城。吧城是爪哇的首都,是荷印政府所在地,也是东印度贸易的中心。一般而言,外国人来吧城,入境手续十分苛刻复杂,而此次中国南洋商业考察团,虽然不是政府派遣的,但是荷印总督特别指示,“凡入境手续,均特别优待”。南洋考察团深知,“荷印政府关于外贸进口,有严格限制条件,国货欲在当地推销,非有相当努力,虽能如愿,故于观察调整之外,兼作国民外交之调旋。”[4]9月5日,团长高士恒和我国宋总领事前往荷印政府经济部,与商业司司长朴克、商约司司长史干序尔就两国经贸问题展开非正式讨论。高士恒指出:“此次考察团虽承荷印政府之优渥待遇,而因限制问题,未准接受订单,故请对于某某数种货物颁给许可证。”[5]对此,荷印政府代表回应说:“在可能范围内,当努力实现”。最后,高士恒还恳请荷印商会公平调解侨商所遇到的商业纠葛。9月,荷印政府宣布取消对土布进口的限制。
接下来,南洋商业考察团先后访问了万隆、巴达维亚、新加坡、吉隆坡、怡宝、槟城。10月15日,南洋商业考察团抵达暹罗。在此之前,中暹之间实现了无线通信,中国银行也在暹罗设立了分行,中暹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南洋考察团安顿后,即在暹罗举行中国国货展览会,展览会的开幕典礼请暹罗经济部长担任嘉宾。在参观时间内,人如潮涌,推挤不开,“故聘十二位童子军,担任会场纠察,尚难维持秩序,因侨胞对于国货之热烈,均以先睹为快,侨胞对国内情形,深欲知悉。”[6]在这种高涨情绪的影响下,团长高士恒在各地公开演讲五十余次,介绍祖国政治、外交、工商界的情形,引起侨胞的注意,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忱。
此外,考察团的团员还在各地商会的帮助下,向各方进行了实地调查,因各地商业重心均在侨胞手中,故调查工作非常便利。热心侨胞还供给各国样品,提供了良好资料,“实为此行最大收获。”
11月10日,中国南洋商业考察团启程回国,17日,乘法轮霞飞将军号轮抵达上海。本市各团体,均派代表趋埠欢迎该团。
三、对中国商业考察团赴南洋考察的评价
1936年中华工业国外贸易协会主持的南洋考察团赴南洋考察,是一次典型的“国民外交”,它谱写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国民外交的新篇章。
中国南洋商业考察团赴南样考察共计四个月零二天,经过菲律宾、荷属东印度、英属马来亚、暹罗及法属安南五个领土。马尼刺、泗水、万隆、巴达维亚、新加坡、吉隆坡、怡宝、槟城、曼谷、棉兰、西贡等十二埠。考察团每到一地,即举行国货展览,每次展览时间五天至七天不等,参观人数约二十五万余人。考察团还考察了众多的工厂、公司,开阔了眼界,基本上完成了参观学习南洋商业的目的。此外,南洋商业考察团要求废除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不平等商约的希冀,基本上得到了这些国家的认可,并在此后予以了实现。“据统计,1940年双方贸易额突破亿元大关。”[7]另外,中国南洋商业考察团回国后,根据考察所见,函请招商局扩展南洋航线,这一建议得到了上海招商局与贸易总协会的肯定。直至这一年的12月,中暹、中印航线的接洽圆满成功。因此,从商业考察的意义角度而言,中华工业国外贸易协会这次组团考察南洋是比较成功的。
此外,从“民间外交”的意义角度而言,中国南洋商业考察团的此次考察虽然只是国民外交的第一步,不能立即实现不平等商约的完全废除,但不失为取消不平等商约的一大步。”况且,在民族大义面前,中国资产阶级超脱于狭隘的经济利益之上,“提倡国货,反对日货”,另觅国外市场,不屈从于日本帝国主义。鲜明的表达了自己反帝爱国的立场,从而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这一点是值得高度赞赏的。
总之,尽管这一时期所开展的民间外交活动,没有直接影响到政府对外政策,也没有争取到国际社会对华的实质性支持,但其总体上是积极的、前进的、发展的。它进一步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为全面抗战爆发后民间外交发展达到高潮并成为我国战时外交的一支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力量奠定了基础。
注释:
[1]张荫桐译述.南洋华侨与经济之现势[M].商务印书馆,1946,第2页.转引自聂德宁.近现代中国与东南亚经贸关系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2]南洋商业考察团发表组织经过情形[N].申报,1936-2-26(3).
[3]南洋商业考察团抵菲[N].申报,1936-8-2(3).
[4]南洋商业考察团抵星埠[N].申报,1936-9-27(3).
[5]南洋商业考察团在荷印交涉涉输入国货[N].申报,1936-09-20(3).
[6]载誉归来——南洋商业考察团昨日抵滬[N].申报,1936-11-18(3).
[7]Hsiao Liang—Lin.China Foreign Trade Statistics 1864—1949[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pp.144—147.转引自聂德宁.近现代中国与东南亚经贸关系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第2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