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下山脱贫”三步走
2014-12-12郭锦洲
郭锦洲
浙江武义县1993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下山脱贫、异地发展”的扶贫之路,并取得了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已有411个自然村16569户50252人搬迁下山,下山自然村占全县自然村总数的1/3,下山人口占全县总人口1/6。
武义是革命老区县,也是“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1993年有8万人居住在高山、深山,生活条件艰苦,面临着出门行路难、发展经济难等“七大难”。为此,武义县采取了“下山脱贫、异地发展”的扶贫方式,脱贫的成功案例先后作为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2004年全球扶贫大会的交流材料,向全世界推广介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到武义视察异地搬迁工作时曾指出:“武义下山脱贫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武义下山脱贫成绩显著,经验十分宝贵,要善始善终继续抓好。”
近年来,武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下山搬迁作为建设“两美”武义的重要内容,通过“下得来、稳得住、富得快” 三步,开辟了下山搬迁、生态保护、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下得来”——注重三个优化
优化政策,使山民“有序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武义县确定“下山脱贫”以整体搬迁、异地安置为主要方法,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全社会参与为主要手段。将下山脱贫工作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先后制订出台《武义县欠发达地区下山移民整体搬迁规划》、《武义县高山深山农民下山脱贫办法》、《武义县下山脱贫若干问题处理意见》等政策文件,引导山区群众有组织、有步骤地梯度转移。
优化资金,使山民“积极搬”。武义县积极统筹各类相关资金,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补助的同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对搬迁群众根据安置对象和安置地点的不同进行适当补助。将下山搬迁纳入涉农金融贷款重要内容,出台信贷扶持政策,加大利率优惠力度。截至目前,该县已累计投入下山脱贫资金13亿元。在政策引导和政府统一组织下,山民陆续从高深山迁移至县城城郊、中心镇和工业园区附近。
优化服务,使山民“主动搬”。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武义县广泛宣传下山脱贫典型,组织贫困山区农民参观下山脱贫村,用现实引导促使山民逐步转变观念,消除各种疑虑。强化工作服务,建立由农办(扶贫办)牵头的下山脱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在项目立项、新村规划、建房用地审批等方面实行乡镇全程代理、部门限时办结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在土地征用、部门收费等方面尽可能给予优惠和减免,形成推动下山搬迁的强大合力。
“稳得住”——强化三项举措
加强组织协调,使接纳村“欢迎搬”。 武义县将下山脱贫工作纳入部门、乡镇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在18个乡镇(街道)建立下山脱贫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县领导主动联系结对乡镇,下村做好接纳村干部群众思想工作,充分阐明政策,做好各种利益关系调整处置工作。通过细致高效的组织协调,促进了迁移村与接纳村的双向对接,使接纳村群众乐意把下山村民“请进来”。
强化后续管理,使山民“安心搬”。针对搬迁下山农户的户籍管理、子女就学、山地林权等问题,武义县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管理体制,由迁入地乡镇属地管理,妥善解决下山脱贫村的行政管辖权归属、村级组织体系建设、资产转移等问题,有效解除山民后顾之忧。整村迁移的,统一办理户口,学生就近安排入学。对安置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小区,建立农村社区,建立党组织和居委会,负责社区公共事务管理。跨乡镇整村迁移的行政村,其在原乡镇的土地(耕地)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不变,并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由村级组织统一经营管理(或托管)。
完善搬迁布局,使山民“搬得好”。在下山脱贫伊始,武义县就确定了“山顶向山脚、自然村向行政村、向沿路、沿集镇搬迁”的原则。工作中,注意把下山脱贫与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建设紧密结合,有意识地引导下山脱贫人口向城郊及桐琴、泉溪等工业园区乡镇迁移。目前,该县建成的100个下山脱贫小区,主要集中在城郊、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以及工业功能区附近,全县下山劳动力转产率达到了82%。
“富得快”——依托三种资源
依托独特生态资源,以产业开发促发展。下山搬迁后,武义县积极引导山民退耕还林、退宅还林,促进生态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94年的68%提高到现在的72%,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在此基础上,创新思路,挖掘山区生态、地理地貌和民族风俗等资源,开发旅游景点。如投资8000多万元,将已无人居住的150平方公里牛头山建设成国家级森林公园,至今已接待游客130万余人次。同时,鼓励下山村民利用原有旧村山林地,发展有机茶、高山蔬菜等效益农业;引导村集体对旧村林地、农田通过返租倒包、租赁等形式实现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经营效益,促进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依托丰富人力资源,以培训转移促发展。武义县注重技术扶贫,加强素质培训,使下山农民顺利实现转产转业。近年来,县财政每年安排300多万元专项资金,先后举办了名茶制作、香菇种养、高山蔬菜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为培训后的下山农民联系工厂务工1万人次以上。同时,引导下山农民发展来料加工业等就地型经济和“超市经济”等输出型经济,提高下山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目前,全县下山脱贫村发展来料加工点65个,人均年增收8000多元;有近万名南部山区农民在沪苏等地开办超市7000多家,年销售额370多亿元。
依托多种外部资源,以城镇开发促发展。武义县注重下山脱贫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人口集聚—城镇建设—发展经济”的独特发展模式。武义县城从4.54平方公里拓展到12平方公里,人口从5万增加到10万。同时,涌现了一批工业产值超50亿元的新型城镇。城镇发展中,通过建立“一村一企”结对帮扶机制,动员企业帮助下山脱贫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工作机制,由县乡两级机关事业干部联系下山农户,通过牵线搭桥,确保每户至少有1个劳动力转移就业。专门建立帮扶资金,实行小额农贷及贴息扶持,下山农户可申请由县财政50%贴息的发展生产小额担保贷款。截至今年6月末,该县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271.22亿元,占全部贷款的85.5%,为三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