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当代荷花题材绘画形式的转变
2014-12-11江紫媛
◎江紫媛
近当代荷花题材绘画形式的转变
◎江紫媛
荷花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风范,因此在我国传统花卉中成为了画家喜爱表达的题材。随着时代的变迁,花鸟画家审美趣味的转移,近当代中国花鸟画的绘画形式也不断发生转变。
荷花 绘画形式 转变
一、清末民初时期对传统荷花绘画形式的继承与发展
清末民初,中国相继爆发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时局动荡,由于清政府的灭亡,中国结束了长期的闭关锁国状态,面临着整体的改革和变迁,这一时期中国花鸟画发展去向摆在了文人墨客的面前,荷花题材作为花鸟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避免不了。这一时期以吴昌硕、齐白石为代表的花鸟画家一方面主张学习文人画的传统,一方面又积极创新,学习古意、古趣和古气,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二、鸦片战争以后荷花题材的创作面临的挑战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加深,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同时,西方的新鲜文化观念也蜂拥而至,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处在一种极不和谐的氛围,荷花题材出现了两种绘画形式:
1.取西画之长,补国画之短
中国在混乱的国情下,整个绘画领域出现了一批先进分子,主张学习西方,取西画之长,补国画之短。先进分子认为:中国传统绘画虚无缥缈、不求实务真的文人画创作方式糟糕透顶,中国绘画要按传统绘画的步伐发展下去必然灭亡。这一时期的改革代表人物为徐悲鸿。徐悲鸿说:“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凡世界文明理无退化,独中国之画在今日,比二十年前退五十步,三百年前退五百步,五百年前退四百步,七百年前退千步,千年前八百步,民族之不振可慨也夫!夫何故而使画学如此其颓坏也?日唯守旧。”[1]
2.重新研究古代传统,开创当今风格
另一方面,中国的花鸟画家看到了国画传统特别是自宋代以来绘画形式的博大精深,主张重研古代传统,开创当今风格。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张大千、陈之佛等。张大千被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是中国绘画史上屈指可数的画荷卓越大家,张大千曾说过:“画荷,最易也最难。易者是容易入手,难者是难得神韵。”[2]张大千的绘画既承袭古代传统又挖掘了西画之长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创造出了泼墨、泼彩的绘画方式。在画荷方面,张大千用过水墨、泼墨、淡彩、重彩等方式,荷花的各种姿态他也竞相表现过。拿张大千的《白荷》和石涛的《墨荷图》相比,《白荷》先用淡色勾出大轮廓,荷花的花瓣尖上则用重的颜色点染,整个画面简洁凝练,与石涛的画风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细细观察,又有不同之处:石涛的《墨荷图》是非常典型的中国传统风格,而张大千的《白荷》有点古画的传统在里面,但又能看到西方现代派的影子,但是看起来又完全是中国画的神韵,没有西方绘画一点外在的影子。
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后荷花的绘画方式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焕然一新,生机勃勃,极大地鼓舞了绘画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他们纷纷自动贴近生活,投入到生活的第一线,让作品与生活贴近,由于荷花创作题材很局限,难以适应现实生活的要求,让这一时期的画荷大家主动放弃托物言志的“残荷败叶”,多表现以写实为主的贴近现实生活的荷花题材。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的文艺创作思潮再次涌入中国,中国花鸟画的改革不可避免,荷花的创作形式更是多变。一些画家特别是青年画家努力寻求创新,对花鸟画的绘画形式、题材、工具等都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如把宣纸、绢等换成布,或者在加工过的板子上作画,还有的在自己的画面上除了使用国画颜料外还加用水彩、水粉甚至是丙烯颜料。这样一种工具的改革实际上是一种观念的改革,工具的改革也是导致特殊技法形成的主要原因。由于特殊技法产生瞬间很偶然,效果又很奇特,相对传统技法来说又比较容易掌握,使得很多当代画家常常忽视掉传统技法的掌握,甚至是直接摒弃,只一味地在图式创作和描绘方式上大做文章,致使画面空洞,缺乏像古人作画时的内在涵养和文化底蕴。如李魁正的《荷魂》、张桂铭的《荷满塘》,都类似于一些应景的装饰画。再如南京的江宏伟,是当代花鸟画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江宏伟的作品中有时为了营造气氛用以各种绘画手段,如他的作品《荷韵》中,作品颜色梦幻斑斓,似乎具有做作之意。
时至今日,尽管时代变迁,但是从中国画坛和各种大型的绘画展的内容来看,荷花题材的作品却是有增无减,只是在构图、着色、绘画形式和风格方面呈现出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局面。说到底,在近现代中国,荷花题材始终贯穿着整个花鸟甚至是整个中国画的发展。至此,如何重新审视、探究古人经典的荷花创作中的文化内涵,对提升当代荷花作品的内在气质和涵养很有必要。当代创作也首先要立足传统,在原有的中国画画荷技法的基础上,利用当代新题材、绘画媒介、材料及科学手段等创造新的画荷技法,为中国画绘画艺术添砖加瓦。
[1]杨琪.中国美术鉴赏十六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5.8
[2]秀敏.张大千画荷[Z].选出精彩读出人生书画品读,2010.17期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
(责任编辑 冯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