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今夜有暴风雪》
——看环境的变化与人物成长的关系
2014-12-11廖伶洲
◎廖伶洲
读《今夜有暴风雪》
——看环境的变化与人物成长的关系
◎廖伶洲
《今夜有暴风雪》这篇小说,以上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四十万知识青年返城大潮为背景,以曹铁强、裴晓芸等下乡青年为主线,通过对下乡艰苦生活的描写,对被安排命运的不满与抗争,对爱的渴望和热血,知青们对梦想与未来的坚持,让读者认识了一群情感丰富细腻、有追求、勇担当、勇于为祖国建设事业献身的知青。在下乡艰苦的环境中,年纪尚轻的裴晓芸经历了自己人生的蜕变,从过去的畏缩、胆小,一步一步成长为为祖国而勇于奉献自我的英雄青年。
知青 奉献 尽职 坚毅 英雄主义 浪漫主义
《今夜有暴风雪》是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作品。这部作品通过对知青生活、命运、成长、斗争的具体描绘,刻画了曹铁强、刘迈克、裴晓芸等令人肃然起敬的知青形象,热情讴歌了他们垦荒戍边、建设边疆的生活战斗风貌以及崇高的献身精神,被视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
小说中,一场“暴风雪”贯穿全文始终。它不仅起到了点明全文背景环境的作用,而且它的每一次出现,都会对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使人物形象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进一步丰满。
一、环境描写的变化
在文中,一共有五次重要的环境描写。随着环境的变化,人物形象的成长亦渐渐明晰。
1.“夜空澄净,澄净得异常,令人感觉到潜伏着某种不祥,仿佛大自然正暗暗汇集威慑无比的破坏力量”。“荒原一片沉寂,驼峰山两峰之间的山沟里,狼嚎声不绝,引起近处村子里阵阵狗吠。狗吠声过后,愈加沉寂。这种凛峻的沉寂,是北大荒暴风雪前虚伪的征兆。”
2.“起风了,这风是突然刮起的,异常猛烈,而且辨不清方向,朝她迎面横扫过来。她侧转身,弯下了腰。”“在荒原的尽头,在寒夜神秘威严的幽远处,一场暴风雪狰狞地注视着生产建设兵团的女战士和这只狗。”
3.“像台风在海洋上掀起狂涛巨浪一般,荒原上的暴风雪的来势是惊心动魄的。人们最先只能听到它可怕的喘息,从荒原黑暗的遥远处传来,那不是吼叫,是尖厉的呼啸,类似疯女人发出的嘶喊。在惨淡的月光下,潮头般的雪的高墙,从荒原疾速地推移过来,碾压过来。”
4.“暴风雪最初的淫威发作过了,天地间从混沌状态澄清下来,四野暂时恢复了寂静。严寒,则愈加肆虐地折磨着大地上的生命。”
5.“黎明的曙色从驼峰山顶显现出来了。隔夜间,驼峰山耀眼的银铠甲不知被暴风雪卷到这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去了。”
二、环境变化下人物成长细谈
1.人物成长的正面体现
(1)展现过去的自卑
夜空澄净,星星稀寥,万物沉寂,暴风雨即将来袭,而晓芸正借着九点这个庄严的时刻回忆她的过去:母亲早逝,童年中母亲的缺位,一直是晓芸的遗憾;而十年动乱中,父亲的离世,则更让她丰富细腻的内心逐渐饥贫。她孤独地承受着生活中的一切苦难,可以说,她是不幸的。
十六岁那年,她响应祖国的号召,随着下乡青年来到了北大荒。在这里,她开始开垦祖国未来的同时,也在开垦她自己的梦。她会自卑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母亲因为难产而死,父亲又在政治运动中死于非命。她的下乡生活充满歧视与折磨。要争得站岗哨兵的机会,于她而言,确有难于登天的不易。在独自站岗的这一晚,在属于她的九点钟,这位孤独的女孩在心中默默向母亲倾诉:面对返城大潮,她不确定该走该留;她不确定在哪里能找到归属感;她不确定有谁可以依赖……
第一部分对暴风雨到来之前的环境描写,写在全文开篇,为全文定下一个沉重、悲壮的感情基调。同时提供一个人物出场的平台。借裴晓芸自己的回忆,将过去困苦经历一一呈现,也将一个没有机会,处处被排挤而自卑的裴晓芸带到读者面前。
(2)触景生情,深化人物的卑微感以及展现其初步成长
之前平静的氛围被打破,起风了,无情的暴风雪正一步步逼近这位战士。环境的变化让晓芸原本平静的内心开始起了波澜,顿时,她的心境便与这周遭的环境相似了。
这时,她想到了他。同样做为北大荒的新一代开拓者,他们起点不同。她,其貌不扬,沉默寡言,带有政治“特嫌”。他,英俊潇洒、威信颇高、受人欢迎。这也注定他们要共同经历和面对的坎坷更多。刚到北大荒的晓芸,只是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女生,淹没在人群中。她为自己不被人注意而自卑,却又不愿被人遗忘。对于孤身一人的她,她无奈,她无助,很怯懦。在一次演习中,她的脚冻伤了,面对曹铁强的关心,两次的“我妈妈”,深深触动了这位脆弱的少女的隐衷。她落泪了。这是裴晓芸与曹铁强的第一次接触,单纯又美好。此时的晓芸,是个羞涩的小姑娘,与曹铁强的果断、郑亚茹的霸气相比,她多么羞涩啊!每每面对威严的冷酷的郑亚茹,她所表现出来的多为害怕,她的每一步、每一句都是那么小心翼翼。在冰天雪地里,裴晓芸在回忆着她的成长经历:知青生活是艰苦的,她在这里的每一步都不容易,但是她依旧努力成长着——只穿着网球鞋参加演习,脚冻伤也不愿吭声;宁愿挨冻,也不愿被肥厚的大衣掩盖自己站岗的英姿。通过裴晓芸对自己过往的经历的回想,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极度自卑但又努力成长的知青少女。
(3)逆向而生,愈艰苦愈成长
风停了,天气却愈发恶劣。孤身一人,衣着单薄的裴晓芸努力地燃烧着微弱的生命之火。在刚刚的暴风雪中,她是如何挺过来的?恐怕只有群山和“黑豹”知道。冻僵的裴晓芸尽力让自己保持着清醒,保持着思考。生命的本能让她向着那有火的地方,而责任心却牢牢将她钉在了这无边雪地里。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之时,她再次想到了他。在恶劣的环境中,裴晓芸进行了属于他们的最后一次温馨回忆。在单调苦闷的北大荒,一颗爱的种子在裴晓芸的心里萌发。
在修路的山上,他与她单独相处的那个夜晚,他默默地守护着她。而她,又在小心翼翼地爱着他。遗憾的是,他们彼此思念却都羞于表达。第二天,当裴晓芸面对一向令自己敬畏的排长郑亚茹的质问的时候,她的回答自我而又强硬,让读者有了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感受。意料之中在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裴晓芸在备受歧视与压迫的环境中迸发了强烈的自尊心。她在这段艰苦生活中学会了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争取自己的自由和权利,这也是艰苦生活给她成长最好的回馈。意料之外在于:裴晓芸一直对郑亚茹都是唯唯诺诺的,裴晓芸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所以她不敢奢求与排长有更多的接触,更别说向排长表明自己的态度。而这次,她勇敢地表达自我,不再畏缩。她在维护自己应有的尊严与自由。
上世纪60年代,国家号召青年上山下乡——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无数热血青年离开了家,远离城市,来到边远的地方准备创一番事业。他们或冲动,或鲁莽,或娇气,或畏缩,以前的他们将永久停留在过去。在知青这段岁月中,时光的年轮从他们身上碾过,他们经历了迷茫、苦难,各种挫折让他们迅速成长,待到返乡的那刻,他们会发现,自己比以前更强大了。以前的磨难,都是未来值得炫耀的勋章。因而文中裴晓芸的性格变化,是成长的轨迹,也是四十万知青成长变化的一个缩影。行文至此,裴晓芸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坚毅的性格进一步为读者所接受。
(4)以乐衬悲,人物形象升华至最高点
冬天都到了,春天便不再遥远,不管夜多么黑,黎明终将会到来。这一段作者着重构造一个写暴风雪过后的极其宁静的现实世界,太阳重新升起,犹如希望的重现。这希望既是万物生长的希望,也是人们继续生活的希望,更包含着知青返城的希望。
雪地上虽然残留着暴风雪肆虐后的痕迹,但它的存在昭示着灾难已经过去,这灾难既是指无情冷酷的暴风雪,又是指延续数十年牵连甚广的“上山下乡”运动。灾难过去,知青们准备返乡,重新回到城市,重新开始属于他们的新生活。与多数青年急着返乡不同,有三十九份档案安静地躺在军务股长的办公桌上,两位知青永远地长眠在这片他们曾经挥洒过汗水和泪水的土地上。
在这个绝望又孕育着希望的夜晚,裴晓芸倒下了。倒在她引以为自豪的岗位,倒在了艰苦奋斗过的北大荒,倒在了即将返城的前夜。在下乡的年轻人中,大多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第一代人,他们伴随着新中国长大,他们一心想着“建设新中国”“学习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将青春奉献给伟大祖国”的伟大理想和信念,他们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无所畏惧、无私奉献、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一代青年人。所以,他们以无上的激情,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义无返顾地离开城市,走向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去锻炼自己。但是,知青生活是艰苦的,他们在这里能有的一切就如这里的土地那般贫瘠。生活的不如意没有击垮这群青年,他们在这里努力生活,努力创造。直到七十年代末全国掀起知青返乡的大潮。梁晓声将裴晓芸的英勇牺牲放在了知青返城的大背景下,个人的悲情难掩群体的兴奋。在欢愉的社会大背景下,却有一个带有悲情色彩的收尾,从而塑造了如此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2.侧看裴晓芸
在环境描写的过程中,暴风雪的肆虐将情节也推向高潮,进一步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第3段环境描写再现暴风雪肆虐时的状态:狂风将厚厚的雪卷起在天地间,树木也被大风折断。之后,小说写了八百余名知青在风雪中的混乱:为了火堆,砍伐树木砸毁门窗;为了取暖,被迫跳舞,抱成一团。小说实写了八百余名知青,其实在侧面反映了裴晓芸的坚毅与尽职。在小说第一回,就曾提到裴晓芸并没有穿大衣。衣着单薄的她,在瑟瑟寒风中坚守自己的岗位。这一举动,表现了人物的尽忠职守,也可以看出她对这个神圣岗位的敬重,展现了知青在那个年代对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的担当。文中,八百知青可以抱团取暖,而对于独自站岗的裴晓芸而言,她什么也没有,她只能以坚定的意志让自己面对无尽的群山与无情的寒风。
回想当初,兵团组建战备分队就是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出于对祖国的热爱与正义感,她极力争取机会,她为了能得到这杆枪,竟用鲜血写了申请书。在暴风雪铺天盖地地袭来之时,她一直坚守着岗位,不愿离开,最后,竟被活活冻死在风雪中,她为祖国所尽的崇高职责,她的美好心灵,通过她的壮烈牺牲得到了有力体现。
此次重要的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衬托主要是从侧面出发,通过恶劣环境下的八百知青对裴晓芸的衬托,我们看到一个坚毅尽责的知青形象。
三、小结
环境影响人,环境塑造人。小说将人物的成长融入在一场暴风雪中。暴风雪的步步紧逼使得行文节奏愈发紧凑,读者从其中看到裴晓芸的人物形象变化也愈发明显。而正面侧面描写的配合,在增加文章可读性的同时,也使得人物的成长变化进一步深入人心。
本文力图展现作者将人物一生的成长变化融入到一场暴风雪中的写作方式,相信此法对于后来的文学作品写作必有可鉴之处。
[1]郭安航. 一代知青的灵魂剖析——读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J]. 语文学刊, 1993, (02): 16-18
[2] 蒋建强. 见证无悔的青春——梁晓声笔下女性形象扫描之一[J]. 电影文学, 2007, (18): 74-75
[3] 车红梅. 梁晓声北大荒知青小说的理想主义叙事[J]. 求索, 2013, (01): 147-149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冯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