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薄意雕大师林文举
2014-12-11陈钜龙
陈钜龙
寿山石薄意雕大师林文举
陈钜龙
当今,无论在福州、北京、上海、杭州还是台湾、香港,凡是有收藏寿山石历史的地方,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寿山石“薄意雕刻”大师林文举先生的大名了。
林文举先生出生在人杰地灵的福州城。福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着历代英才。
元代篆刻家以叶蜡石作印材,使寿山石名冠“印石三宝”之首,登上文化大雅之堂。加上明、清帝王将相的百般青睐,从而形成寿山石雕刻艺术从萌芽发展到鼎盛的一脉独特的民间工艺文化史。寿山石雕也成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喜爱的文化艺术珍品。
寿山石原石除了可以加工成价值连城的寿山石工艺品外,其本身的质地、纹理、颜色以及所派生的文化都极具收藏的价值。比如说寿山石中的田黄石,因为有“易金十倍”的价值,收藏一块田黄石,便是一个资产的“保险箱”,也可以说是财产颇丰的象征。因此从古至今不断有“千金买田黄”、“万金买田黄”的例子,但更多的收藏是为了艺术的欣赏。
我自己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对寿山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知晓了林文举大师及一些寿山石雕刻名家的简况。此事还要从我的父亲说起: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父亲的一个同学和一个邻居都没有上山下乡过,因为他们是独生子女的缘故,就第一批被分配了工作,安排在“集体”性质的福州石雕厂里上班;他们在厂里对雕刻艺术并不上心,觉得石雕索然无味。而我的父亲平时对绘画以及其它有关艺术类的东西都较感兴趣,所以听说雕刻厂的这个消息后,就跑到他们的厂里去参观并希望自己也能够分配到他们的厂里,去学习石雕的创作。可是事与愿违,因为父亲不是独生子女的缘故,他被安排在无线电厂里工作。当时也没有及时地去要求调动单位,时间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如今说来,他也颇感遗憾。
我父亲收藏寿山石至今近二十年了,他曾告诉我:十几年前,有次他去福建工业展览馆里参观展销会,里面有当代瓷器、寿山石雕等等工艺品展销。由于当时收藏这些艺术品的人不多,整个展厅里显得有几分冷清,父亲偶然间来到了林文举先生的石雕展会前,当时林文举先生的名气还没享誉全国,可我父亲因喜爱寿山石石雕艺术,又看见林文举先生的雕刻技艺如此精湛,于是主动上前与林文举先生攀谈起来,林大师为人谦虚、和蔼,同我父亲谈了许久,尔后他还送一张名片给我父亲,并说如果有空可以到他的家中做客。
过了一段时间,我父亲带上了几个小田黄和一个芙蓉石小章料及一本林文举著的“薄意艺术”图书,到林大师家拜访。林大师热情地接待了我的父亲,言语间透发着平易近人的亲切,他先是为图书签了个名,并说他有第二本图书将要出版了,到时送父亲一本。接着他将田黄石一个个认真地看过,并且一一作了评价,给我父亲提了很多收藏方面的意见,并且答应父亲等到以后收藏到有价值的石料时他愿意加工,足以见得林文举先生作为一位艺术家不仅对石头有见地,为人更是和蔼,全无矫揉造作的所谓自傲习气。
前几年,我很荣幸地考进了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一次由于专业需要的缘故,我画完画时需要姓名章的落款,我拿出了父亲为我准备的寿山石姓名章,朝着自己的国画作品上盖章时,旁边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被我那一方巧色的芙蓉石“龙戏珠”钮印章所惊呆了,同学们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优质的石料、如此精湛的工艺、如此富有变化的色彩,并轮流地欣赏这方印章;从此我对寿山石开始产生了兴趣。
回到福州后,我常常观赏父亲把玩的寿山石以及阅读寿山石石雕的书籍,并时常查阅有关寿山石的各种资料。慢慢地我开始知晓了一些寿山石的品种和名称,还了解了些知名的寿山石雕刻家,如郭功森、林文举、刘爱珠、陈达、郑则评、洪天铭等等名家。但是其中对我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林文举大师了。不仅仅因为他知名度广、艺术水平高,更因为他也是科班出身,且同时集书画、雕刻、薄意雕刻艺术于一身,是我学习的榜样。为此,我更注重了解他的从艺历程,从资料上获悉,林文举先生出生于寿山石薄意雕世家,其父是西门派的薄意雕刻的第一代传人,家里又藏有薄意艺术开山鼻祖林清卿的薄意雕原作和拓片,这是他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加之他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因而能从众多艺术家中脱颖而出、技高一筹,其作品深受广大爱好者的喜欢和收藏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林文举的每一个薄意雕作品都是一副完整优美的图画,且作品上还用“阳文”刻上该作品的名称及自己的名字。我们欣赏他的作品就如同欣赏一副优美的图画。在他众多的优秀作品中,我最喜欢其中一方雕刻着“四君子”的作品。该作品是在一个双色荔枝冻方章的上半段红色部分用薄意雕的技法各自刻出“梅、兰、竹、菊”的图案;然后再在下半段淡绿色部分用“行草体”分别用浅浮雕雕出四句吟咏“四君子”的诗句,并在其诗句边篆刻一些小小的印文。其作品构思之巧妙、技法之精细,可谓“前无古人”,令我赞叹不已!我仿佛在欣赏着一幅精美的微型国画“四条屏”。面对如此精美的艺术作品,我早已被深深地打动了,我期望自己什么时候有机会可与林大师面对面地坐下来好好地探讨艺术、探讨人生。
(作者单位:湖北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 陈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