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水与火的缠绵》中主体意识的建构

2014-12-11熊培婧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5期
关键词:池莉叙述者小说

熊培婧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

《水与火的缠绵》是中国当代“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池莉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曾芒芒由一个单纯懵懂的少女成长为一个沉静内敛的少妇的十八年生活经历。这部小说的特色在于,叙述者在不是其中任何一个人物的情况下经常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公开的评论,这种评论造成了小说价值观的统一。下文就将对叙述者和小说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的分析探讨,旨在阐明叙述者这一行为的操作方式及对全文主题的形成所起到的作用。

一、《水与火的缠绵》中的叙述者

(一)叙述者的隐现

赵毅衡认为,小说有人称之分,但是叙述者却并没有。第一人称小说的得名是因为叙述者自称为“我”,第三人称的小说只是叙述者避免称呼自己罢了,于是小说文本就出现了叙述者的隐现问题。

第三人称小说给人一种客观的感觉,源于叙述者在整个叙述行为中不能找到一个合理的突破口直抒胸臆,叙述者大多只能通过人物之口表达见解,但仍然很受限制。这样,叙述者要想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只能“借对叙述中的人和事的评论间接地显示自己的思想”,①33这就是“干预”。

《水与火的缠绵》在叙述方位上采用的是“隐身叙述者+全知视角”,但在这本书中当情节发展到一些关键点的时候,叙述者似乎总是迫不及待地跳出全知者“上帝的角色”,进入所讲的故事,去向读者指点迷津。从人称的划分上来说,这是一部第三人称小说,但是叙述者的频频出现使这部小说并不能被称为一部客观的小说。赵毅衡认为,“文本所表达的主观的感知、认识、判断、见解的来源”①27就是文本的主体,这样一来这部小说的叙述者就承担了整部小说主体意识构建的很大一部分任务。

(二)叙述主客体间的关系

池莉是中国当代“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水与火的缠绵》作为一部写实作品是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小说不仅以武汉这座真实的城市为场景,还把中国1980-1998年的真实历史,作为小说故事的发生背景。这样一来,小说中的很多文化元素都能够直接引发读者的共鸣,叙述者的大量评论多是情不自禁的直抒胸臆或评判是非,读者在紧张酣畅的阅读中,并没有感到叙述者的这一行为是生硬的道德说教,反而自然而然地将其当成小说应有的一部分来阅读。这样的文本有一种强烈的“逼真性”,其中主体分化因为大量的评论几乎消失,文中的叙述基本上都是可靠叙述,隐含作者、隐含读者、叙述者、叙述接收者、人物之间距离相对较近。

(三)主体意识和叙述语言

文本中的价值观总会由具体的语言组织而成,但是文本中的语言归属有时却难以分辨。在《水与火的缠绵》中,有大量的评价性话语属于直接自由式或间接自由式的转述,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句子可以判断是人物所说,有的句子缺乏这样的判断特征则可以看做是叙述者的话,但是还有一些句子因叙述者和人物语言风格类似,很难判断所属。

例如,在高勇和曾芒芒双方的父母聚在一起商谈婚礼筹办的时候,文中有这样一段:“他们在一起,抚今追昔,感叹世风日下……不要让他们错误地以为,他们的父母就这么软弱可欺。孩子啊!他们的父母可不是普通百姓,没有多少文化,只知道一味溺爱孩子,孩子结个婚,父母恨不得掏空自己一辈子的血汗钱。”②153后半句如果单独提出来看会以为是叙述者“跨层”了,但是结合前文,可以推断出是对父母话语的间接自由式转述。

这部小说的所有价值判断性的话语中,有许多是叙述者的“直抒胸臆”。例如上一段写曾芒芒被车间领导找去谈话,接下来另起一段:“所有的人,都宁可犯政治错误,而不愿出生活作风问题。因为政治错误毕竟还是有思想的人才会犯的,而生活作风错误,那就等同于流氓了。”②35紧接着是叙述者对曾芒芒的肯定评价。这段话就是叙述者对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政治错误”和“生活作风错误”做出的“常识辩护”。

小说中还有一些话很难分清出处,例如在曾芒芒受到父母的批评教育后,文中另起一段:“曾芒芒不懂的事情还多着呢……茫茫啊,你慌乱什么?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给谁看?放下你的抹布吧!……关注原则性的大问题,好吗?”②79从文中的评论干预可以看出,叙述者的一贯话语风格是温婉平和的,但是这里的语调显得急促气恼,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语言风格上很接近曾芒芒的母亲郝毓秀,但又没有迹象表明是郝毓秀在说话。在这里,叙述话语的归属就变得比较模糊。

二、《水与火的缠绵》中评论干预的功能分类

(一)解释和解读故事背景

胡亚敏在《叙事学》中认为,叙述者进入文本的“公开评论”包括解释和议论两种。解释就是:“告诉读者一些以其他方式难以得知和理解的事实,以便使他们更全面和清楚地了解事件的真相和意义。”③105它又分为介绍和分析两个方向,介绍就是叙述者“概述故事的基本情况,如时代背景、人物身份、故事梗概和结局等等”。③105分析就是 “由叙述者出面分析事件的缘由,人物的行动、心理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等”。③105

在《水与火的缠绵》中,上述两种情况经常一起出现。例如,故事进行到曾芒芒和高勇互相见对方家长的时候,叙述者插入了这样一段:“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是男方首先要被女方的家长挑选。没有结婚的姑娘,总归是高傲的。这就是民间所谓的‘抬头嫁姑娘,低头接媳妇’。”②79如果读者对这一点不是很了解,可能就会对高勇、曾芒芒两人见家长的顺序及心态感到困惑,这一解释正好进行了补充。

除了上述情况,叙述者有的时候在介绍背景的时候会引申出判断和结论。例如在说到高勇和曾芒芒两人的婚礼仪式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叙述者说:“他们真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孩子啊,你们可不能辜负了父母!……他们不要你们花多少钱来赡养,关键的是,孩子得从精神上多多关注和满足父母。”②156-157在这一段的中途叙述者急不可耐地跳入了情节,发出自己的呐喊。

(二)呼应价值判断

赵毅衡在《当说者被说的时候》认为:“大部分叙述评论并不提供事实,而是与受述者作道德判断上的呼应,是一种主体性整合的方式。”①42这种解释性评论最常见的用途是:“试图用社会上大家都同意的规范,来解释情节中的离奇行为。”①43在《水与火的缠绵》中,有些事件如果不解释,不同时代的读者可能会误读人物的动机,这时叙述者就出来统一全书的被解读路径。

例如文中叙述到在曾芒芒和高勇决定结婚的消息遭到了双方家长的激烈反对的时候,读者可能会天然地同情起二人来。这时候叙述者跳出来解释了家长这一行为背后的道理:“就传统习惯和社会现实来说,儿女结婚其实是父母的责任……现在的年轻人,毫无经济实力,每个月的工资,刚刚维持自己吃饭,在单位都是集体居住……不依靠父母怎么成?因此说……他们的暗示与威胁,不是空话,是实实在在的危险。”②143这样一来就消除了前面提到的读者可能会对故事产生的误会,叙述者维护并统一了自己的主体意识。

(三)直接评价人或事物

赵毅衡在《当说者被说的时候》中说到评论干预,认为:“其中数量最多的,要算评价式评论,即叙述者跑出来对人对事直接做判断。”①44这种评论容易“把一种价值观直接加在叙述上”,①45是叙述者统一全书价值观最直接有利的方式。在《水与火的缠绵》中,有的评价性评论由词组成,有的由短句组成,而更多的是段落式的评价。

书中由词和短句组成的评价式评论多半用来评判人物。文中提到高勇的母亲高德静的时候说:“她说话太字句斟酌,太意味深长,也太毋庸置疑了。”②105其中三个形容词都是叙述者对高德静的直接评价,而这些评价会直接影响读者对这一人物的看法。

除了形容词一类的评论,还有一些句子式的评论。例如叙述者在描述曾芒芒交往的第一个男友宋劲松的时候,尽管抓其精髓地展现了体现宋劲松有问题的言行,但还是要在随后总结出这类男人的问题之所在:“生活中,人们往往说‘大男人,小心眼’,此前曾芒芒不相信这是一个规律,现在她信了。”②24

在评论干预中,还有一些评论是大段式的。比如在曾芒芒车间的领导都因为“生活作风问题”找她谈过话以后,单位里的人都对曾芒芒表现出一种奇怪的态度。这时叙述者替曾芒芒打抱不平,同时也把这背后的原委说给读者听:“社会有一个很奇怪的游戏。尽管你洁身自好,并无所取,他们还是要给予你。他们一定要把每一个人纳入一种饲养和给予之中。然而他们又把这种饲养和给予设置得神秘鬼祟,就像戏弄小孩子:给你糖吃,不给你糖吃……”②36叙述者的自我解读降低了误读的可能性,消除了理解上的歧义。

三、《水与火的缠绵》中的主体意识与作品主题

池莉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强烈的写实性为主要特点。上文讨论的是这些评论干预的形式及功能的类型,本部分要讨论的是它们对统一全文价值判断,突出文本主题的贡献。

小说中曾芒芒的婚恋悲剧,实际上是一个现实生活压碎理想生活的悲剧。上文曾谈到评论干预的“解释和解读故事背景”这一功能,叙述者用大量的背景介绍和引申性评论营造出了一种“社会历史具有压迫感”的效果,例如曾芒芒五次相亲失败后的精神压力、她和高勇双方家长的拉锯战;婚后家庭、单位、医院、商店的无形钳制……读者在通篇的阅读体验中感受到的是生活对人的步步逼近。曾芒芒曾对未来的生活抱有美好的希望,这样的希望多半是基于外界的看法,当这种现实根基不牢的希望遭遇到真实的生活的时候,便很快就走向了幻灭。

小说中的评论干预还有“呼应道德判断”和对人事的“直接性评论”两点,它们和前一点一样,一同统一全文要表达的“现实与理想的婚恋冲突”的主题。於可训在《池莉论》中谈到该小说的悲剧性时,认为书中“这些所谓的‘退守’和‘屈从’也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是负值,恰恰相反,就生活的法则而言,人们常常是借此以维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④并将这种矛盾形容为“古老的困惑”。在《水与火的缠绵中》,曾芒芒迫于社会道德的压力忍住了生活的一切苦难,只有叙述者跳出来为她的内心呐喊,让身处现实生活之下的读者在社会赋予的习惯性压力下醒过来,正确地理解叙述者想说的一切。

四、结语

作为一部描写新中国上世纪转型期女性婚恋生活的作者,池莉做到了兼具主观和客观的写作,她客观地展现了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心理,又主观地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成为其特色的叙述干预的运用并没有使其走上五四前小说的说教道路,而是站在人性的角度上用自己的方式解读生活,其中掺杂着起伏的感情和笑与泪的转化,让理想和现实饱含张力。她的作品不仅对特定年代有现实意义,放在十多年后仍然对人有一定启发,让人在“虚构的现实中”也能感受到现实的分量。

注释

① 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M].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

② 池莉.水与火的缠绵[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

③ 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④ 於可训.池莉论[J].当代作家评论,1995(2).

[1]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M].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

[2]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M].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

[3]池莉.水与火的缠绵[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

[4]布斯.小说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於可训.池莉论[J].当代作家评论,1995(2).

[7]肖霞.古典之爱的陷落[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8]张明丽.水与火的缠绵——从池莉的长篇小说看20世纪女性成长的心路[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4).

猜你喜欢

池莉叙述者小说
我喜欢的水果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池莉爱惜吃相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Kangfuxin Fluid on the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with Retention Enema: a Systematic Review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池莉出版首部诗集《池莉诗集·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