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及物性系统看《热爱生命》的概念意义
2014-12-11刘永芳杨汝福
刘永芳 杨汝福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从及物性系统看《热爱生命》的概念意义
刘永芳 杨汝福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本文拟根据功能语言学中加的夫语法及物系统理论研究分析,发现其模式中过程、复合及隐性参与者角色和过程延长成分的提出对句法分析和语篇理解的积极作用,充分诠释了“形式体现意义”的理念。同时,揭示杰克·伦敦——《热爱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旅程和意义在于积极的拼搏进取,不屈服,不放弃。
及物性系统 加的夫模式 热爱生命
一、引言
《热爱生命》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作者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人在荒原中历尽艰难的求生过程,不动声色地描绘了生命的伟岸和强大。多数研究者分别从生态批评视角[12]、自然主义[10]、心理学[6]、哲学[11]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但多属于传统文学批评分析,停留在感性的描述上,鲜有人运用必要的语言学理论进行深层次的探讨,进而研究语言使用体现的功能和意义。本文将主要以加的夫语法及物性系统理论为框架,深层理解语言组织功能和意义的呈现。
二、及物性系统理论简介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界,及物性系统是表达经验概念功能的一个重要系统网络。加的夫语法(Cardiff Grammar下文简称为CG)始于上世纪70年代,由Fawcett创立,[7]在Halliday研究的基础之上,以语义为中心,兼顾语义与形式,对及物性系统做了进一步的划分和归类,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在CG中,及物性系统包括六种主要过程,即动作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环境过程、影响过程和事件相关过程。[1][2]动作过程表示事件“发生”或“做”的过程,既包括物质动作过程(如拍打)也包括社会动作过程 (如问候)。关系过程表示参与者角色之间的关系,包括属性、位置、方向、所有和搭配等。心理过程表示情感、感知和认知的心理活动过程。影响过程突出了“致使”、“使役”意义。事件相关过程要求有两个表示事件的参与者角色,其主要动词源自动作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和影响过程中的主要动词,表达的是带有隐喻性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小句分析的过程。[8]从参与者角色来看,动作过程涉及行动者和受影响者。关系过程除了有载体和属性,还针对不同的关系定位添加了位置、目的地、途径、来源、被拥有物、搭配物等。心理过程中涵盖了情感表现者、感知者、认知者和现象。影响过程和事件相关过程提到创造物—现象、行动者—认知者、受影响者—载体等复合参与者角色,从而表达更加丰富的经验意义。最后,在CG小句及物性系统分析中我们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过程延长成分(Process Extension)的提出。主要动词和主要动词延长成分(Main Verb Extension)一起表达过程的意义体现一定的功能而不仅仅局限于形式层面构成的短语动词。这充分体现了CG以“语义为中心”的原则。
三、语料分析
本语料节选于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 《热爱生命》。[3]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在恶劣的环境下,依靠坚强的意志、强烈的求生欲望和智慧与饥饿、寒冷、伤痛、自我恐惧及死亡抗争而最终获得新生的强者形象。本文拟透过加的夫语法及物性系统分析,深刻领会其过程、参与者角色和过程延长成分的功能是如何通过语言形式体现出来的,《热爱生命》的意义如何在字里行间孕育而凸显的。
(一)恶劣环境
The water(Ca.)was(Pro.Rel.)icy cold(At.)His gaze (Ag-Ca)completed (Pro.Act)the circle of the world about him(Cir.).It(Ca.)was not(Pro.Rel.)a heartening spectacle(At).Everywhere (Ca.)was(Pro.Rel.)soft sky-line(At.).The hills(Ca.)were(Pro.Rel.) all low-lying (At).There (Ca.)were (Pro.Rel.)no trees,no shrubs,no grasses—naught but a tremendousand terrible desolation that(Po-Ca)sent(Pro.Influ.) fear(Pheno.-Ca.)swiftly dawning(Pro.Influ.)into(Pr Ex.)his eyes(Af.).该部分主要通过关系过程、影响过程和环境过程讲述了主人公所面对的恶劣环境。icy cold,not a heartening spectacle,everywhere was soft sky-line,hills were all low-lying,这些在关系过程中表属性的词汇和简短的环境小句一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冰冷寂寥、天际模糊、群山低洼的世界。“there was no trees,no shrubs,no grasses—naught but a tremendous and terrible desolation”,表所有关系过程的小句进一步说明了这片荒原的一无所有,无树、无木亦无丛生的草,唯有漫野的空辽、落寞和孤独。“that sent fear swiftly dawning into his eyes”,此番的情景作为所有物——载体透过影响过程作用于主人公的身心,空寂世界中生命的害怕恐惧萦于心头。“sent...into”这一影响过程中主要动词sent及其延长成分into在语法隐喻下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锐气,亦隐含了人物的心理过程,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眼睛所看到的荒原景象让人情不自禁恐惧而战栗。人就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他在大自然的伟力下显得如此卑微、渺小,在这种极其严酷的环境中人的生命面临着最大限度的考验,生命的本能和沉睡的潜能在涌动着。
(二)面对饥饿
He(Ag.)had not(Oper.)Eaten(Pro.Act.)for two days(Pr Ex.);(it’s)(Implied role)for a far longer time (Pro.Cir).He(Ag.)had not(Oper.)had(Pro.Act.)all he wanted to eat(Af.)Often he(Ag.)stooped and picked (Pro.Act)ale muskeg berries(Af.),(he)(Implied role) put(Pro.Act)them (Af)Into his mouth(Pr Ex.)and chewed and swallowed(Pro-Act)them(Af.).面对恶劣环境,饥饿首当其冲,主人公长时间面对饥饿的挑战,为了维持生命只得艰难地吞下沼泽地中苍白的浆果。(it’s)for a far long time表时间的环境过程体现了时间的漫长,他已经两天甚至更长时间没有吃东西了。stooped and picked,put...into,chewed and swallowed这一系列动作过程好似缓冲镜头将主人公弯腰采摘浆果,把它们放进口中,而后艰辛地咀嚼和吞咽入胃,这一场景映入读者眼前,意义在字里行间升华。
(三)自我肉体的疼痛与心理的孤独痛苦
At first he(Ag.)Cried(Pro.Act)softly to(Pr Ex.) himself(Af.),then he (Ag.)cried(Pro.Act.)loudlyto (PrEx.)thepitilessdesolation (Af.)that(Af.-Ca.)ringed (Pro.Influ.)him(Af.)around(Pr Ex);And(it’s)for a long time(Pro.Cir.)after he(Af.)was shaken(Pro.Influ.)by great dry sobs(Cre-Phe.).身体受伤,脚踝擦伤流血而肿胀,脉搏涌动。his feet were raw and bleeding,ankle was throbbing,这一系列关系过程凸显主人公“自我肉体”的局限。除此以外,“自我精神”的困境或许是更让人无法忍受,主人公独自一人蹒跚在荒凉草原,面对团团围住的无情的荒野,由轻轻的哭泣转而号啕大哭,而后又抽噎了很久。Cried softly to himself then cried loudly to the pitiless desolation动作过程的两次 cry及其参与者角色 himself和 the pitiless desolation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抗衡,生存与死亡的较量。社会赋予人的一切特性在自然的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所谓的理想和抱负也变为空谈,只有“活着”,才是生命的最终意义。For a long time显示人持久的坚持。He was shaken by great dry sobs,这一有隐性参与者角色创造的现象所赋予的影响过程shake him,暗示主人公在恍惚精神下执著的求生本能。他的胃和神经都睡着了,但内在的生命却逼迫着他前进。
(四)求生的欲望
He(Cog.)knew(Pro.Ment.)that he(Cog.-Ca.)Could not(Opera.)crawl(Pro.Act.)half a mile(Pr Ex.).Andyet he(Emoter)wanted (Pro.Ment)to live (Pho.).It(Ca.)was(Pro.Rel.)unreasonable(At.)that he (Af-Ca)should(Finite)die (Phe.).After(PrEx.)all he hadundergone(Phe.).Fate(Cre—Phe.)asked(Pro.ment.) too much of him.(Phe.).And,dying(Phe.),he(Emoter) declined(Pro.Ment.)to die(Phe.).It(Ca.)was(Pro.Rel) stark madness(At.)perhaps,but in the very grip of Death(Pr Ex.),he(Emoter)defied(Pro.Ment)Death (Phe.)and refused(Pro.Ment.)to die(Phe.).强烈的求生欲在主人公心里攒动。Knew,wanted,declined,refused心理活动的一一展开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人求生的渴望。即使身体动作过程crawl不能再延伸半英里,即使在当时的情况下生存可能是个疯狂的愿景,他亦拒绝死亡。命运已经让他经历了太多,向他索取了太多。这是肉体与灵魂的较量,是人与自然的抗衡。生命原本就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追求生命的意义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生命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之后,生命力就像沙漠中的绿洲散发着源源不断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
文章通过运用加的夫语法及物性系统理论对《热爱生命》进行语篇分析,研究发现,CG及物性系统围绕以“语义为中心”的原则,在参与者角色和过程的划分上细致、合理地表达了小句的意义,对句法分析和篇章理解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句法及物性分析的基础上使读者更深刻体会到《热爱生命》中主人公顽强的奋斗精神,生命在积极进取中散发光彩。世界上有荒凉的沼泽,没有荒凉的人生,杰克·伦敦用笔下的人物阐释了生命的力量,也塑造了伟大的英雄形象:“他”战胜了荒芜的沼泽,战胜了肉体的局限,战胜了精神的虚无,回归原始的野性,拥抱无畏的斗志,给后人留下了永不褪色的人文价值。
注释
对文章中出现的缩写词的注释:(1)Process(Pro.).(2)Process Extension(PrEx.).(3)Relational(Rel.).(4)Influential(Influ.).(5) Phenomenon(Phe.).(6)Carrier(Ca.).(7)Operator(Oper.).(8)Action (Act).(9)Cognizant(Cog.).(10)Mental(Ment.).(11)agent(Ag.).(12) affected(Af.).(13)Carrier(Ca.).(14)Attribute(At.).(15)Circumstance(Cir.).(16)Agent-Carrier(Ag-Ca).(17)Possessed-Carrier (Po-Ca).(18)Cognizant-Carrier(Cog-Ca).(19)Affected-Carrier (Af-Ca).
[1]Fawcett,R.P.Forthcoming a.The Functional Syntax Handbook:Analyzing English at the level of Form.London:E-quinox,2010.
[2]Fawcett,R.P.Forthcoming b.The Functional Syntax Handbook:Analyzing English at the level of Meaning.London:E-quinox,2010.
[3]London.J.Love of Life.Wu Xianglin.Selected Reading in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Added edition).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5.
[4] 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 Arnold,1996.
[5]柴同文.及物性:功能语法和认知语法的契合点[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7(7.1):26-35.
[6]董永红.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热爱生命》[J].人文论坛,2010.
[7]何伟,张敬源.加的夫语法对悉尼语法的简化评述[A]//黄国文.何伟.廖楚燕.等.系统功能语法入门:加的夫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6-69.
[8]何伟,马瑞芝.加的夫语法及物性系统概观[A]//何伟,高生文.功能句法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72-88.
[9]黄国文.形式是意义的体现——功能句法的特点之一[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9):4-7.
[10]吕传笑,李伟萍.试析杰克·伦敦作品中超人形象的自然主义特质[J].枣庄学院学报,2012.
[11]周安菊.浅析《热爱生命》中的人生哲理[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
[12]诸逢佳.生态批评视野中的《热爱生命》[J].文教资料,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