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2014-12-11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专业综合建设项目课题组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特色院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专业综合建设项目课题组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工会学院,北京 100048)

社会工作发源于欧美国家的慈善事业,是应对工业革命后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的产物,在一些慈善组织及其领导人的推动下,逐渐形成系统的关照弱者和增进福利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出现于20世纪初,建国后中断了30多年,并于80年代重新恢复发展,目前已有20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和支持,是由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和目标所决定的。社会工作回应了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分化加剧所带来的众多社会需求,为解决社会结构变迁中出现的庞大弱势群体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一个与现实社会问题紧密联系的专业,应用性、实践性是其本质属性之一。相应地,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决定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能否有效地达到自身所追求的社会目标。对于行业院校来说,如何在专业实践教学中融入本行业的特色,是行业院校专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创新。本文基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这一工会院校的社会工作教学实践,探索行业院校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现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关于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从中国知网检索来看,在上个世纪末的几年中,每年相关研究文献都在30篇左右;从2000年开始,研究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加,2004年超过100篇,2009年超过600篇,2012年超过1000篇。这些研究当中,主要涉及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1]、培养模式或途径的整体思考[2],不同专业在进行应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定模式和方法问题,如基于会展专业[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4]的讨论,以及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问题,如李有亮从通识教育的角度[5]、郝慧娟从管理学理论出发进行的分析等[6]。

关于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近些年也开始出现,比如陈晓敏强调参与式教学在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7]毕亚斐和毛慧琼从拟剧理论的角度探讨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8]龚晓洁和丛晓峰提出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9]此外,王圣军和张绮莹专门探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出了“课题项目研究与开发”的教学模式。[10]总体上看,尽管最近几年已有部分相关研究,但研究的力度仍然不足,全部论文数量不到10篇,特别是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仅有一篇。这种状况与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实践性特征并不匹配,也不符合当前社会工作教育蓬勃发展的时代特征。对于行业特色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则更为不足。

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全国总工会直属的普通高等院校,从2003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普通本科生,经过十年的专业建设和发展,逐渐摸索出一套具有行业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特色

首先,突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特色。这是高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社会工作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以为民解困和助人自助为宗旨的,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手段的专业性、职业化的社会服务工作。专业教育一方面注重学生专业价值观的培养,强调“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核心理念,关注社会困难群体,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另一方面突出学生实务技能的训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加强与相关实务部门的紧密合作,培养学生开展社会服务、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达到推动个体改善、社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标。

其次,体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办学特色。这是行业院校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办学目标是坚持立足工会、面向社会,着力培养适应劳动关系和工会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在突出学科特色的同时,将专业教育与学院的办学特色结合起来,逐步明确了“立足工会、服务职工、面向社会”的特色人才培养思路,注重服务于企事业单位的广大职工,协调和解决劳动关系领域中的矛盾和问题。

(二)多元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社会工作的学科特征和具有行业院校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思路,我们探索了一种多元阶梯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希望为行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设计 (参见图1)。“多元”是指实践教学的多个不同维度和方面,“阶梯式”则是指这些维度从内在逻辑上看是逐渐上升的,既包括大致的时间先后顺序,也包括内容上的进阶特征。

图1 多元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

第一阶段是学涯与职涯指导。这一内容是社会工作及其他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基本环节,是为大学四年做准备,也是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场所做准备。通过全过程的学涯与职涯指导,目的是引导学生自觉、理性地对待大学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其特点是整合与协调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各门课程和各个实践环节。具体实践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第一,通过讲座、讨论、演讲、辩论、实验室演练和课题研究及四年大学生活的设计,帮助学生了解大学、了解专业,顺利实现由高中向大学的过渡。第二,通过讲座和学生的课题小组实践活动的引导,开展小型调研课题和师生互动等方式,整合研究方法类课程,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掌握社会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奠定研究能力和学术规范的基础。第三,通过讲座、讨论、未来职业发展方案设计,明确高年级的学习侧重点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第四,通过讲座、实验室训练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升学、应聘的应试能力、求职技巧和初入职场的适应能力。

第二个阶段是实验室训练与实务模拟训练。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开设独立的实验课以及增加理论课中的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在不同学期开设三门独立的实验室训练课程,包括社会工作技能技巧实验室训练、心理实验与心理治疗、社会工作实习工作坊等。其次,理论课教学中大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校特色课程“工会组织与工会法”、“劳动争议处理”(32课时)均设置了4个课时的实践教学环节, “职工民主管理”(32课时)设置了8个课时的实践模拟环节;专业理论课程“个案工作”共48课时,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实践环节,“小组工作”共48课时,有一半是实践环节;其他还有“社会工作行政”、 “社会政策概论”、 “社区工作”、“质性研究”等,都不同程度地增设了实践教学环节。此外,每学期中期安排一周的教学实践周,引导学生运用课堂知识在校内和学校周边社区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工作服务。

第三阶段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课堂理论学习和实验室训练的进一步深化,是理论知识和方法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专业实习以实践与理论课程同时进行的“同步实习”为主,同时包括其他两种形式的专业实习。在专业实习的时间安排上,我们参照香港各个大学的做法,要求学生在四年时间中,必须完成800小时的社会工作实习。

同步实习设计在三年级第二学期,要求学生进入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服务机构,直接接触服务对象,配合机构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目标是培养学生融入机构与工作人员合作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工作的具体事务,尝试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工作技巧,在督导老师的指导下,与机构工作人员共同开展专业服务活动。在实习场所的安排上,根据学校特色,组织一定比例的学生进入北京市职工服务中心、海淀区总工会及下辖街道工会、企业工会等行业领域,开展面向职工,以心理调适、劳动争议处理和困难帮扶等为主题的服务活动。

除此之外,第二种形式是在一、二年级寒暑假期间,安排学生进行分散性的认知和调研性实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支教、助残等志愿活动。核心内容是接触、认识和熟悉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服务机构、服务人群,目标是培养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第三种形式是在四年级第二学期,安排学生进行毕业实习,要求进入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服务机构或者符合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职业机构,独立承担机构的相关工作。目标是培养学生在机构独立工作的自信心和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理论和工作技巧,在督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具体的社会工作服务或工作任务。

第四个阶段是调查研究与论文写作。这部分是实践教学的最高阶段,是学生能够在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各个阶段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对实践经验和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综合,从而撰写出具有理论思考的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大致包括三种形式:第一,鼓励和吸纳学生参加教师承担的各类研究项目,参与文献收集、社会调查和学术讨论活动,系统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学院教师的课题多数涉及到工会和劳动关系领域的现实问题,学生的参与有利于促进他们对行业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深入了解。如2009年参与全国总工会民主管理部开展的“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2012年参与清华大学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委托的“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研究”调查等。第二,指导学生开展校级学生科研项目和各种类型的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培养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问题上,多数项目涉及到社会工作服务的各个专门领域,也有些项目涉及到对当前中国面临的城镇化、农民工、工会组建等问题的调查和思考。第三,指导学生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培养学生的基本学术规范和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解释能力。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学生四年知识和能力的集中展示和检验。鉴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特征,要求学生的论文写作必须以社会工作实践或社会调查为基础,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三、多元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对行业院校的启示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教育部曾多次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例如,2007年1月,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提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 (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来说,由于其关注现实问题的实践性特征,使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行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根本原则是必须坚持学科发展的基本标准。独特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不同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具有一些共性的特征和规律。社会工作专业在欧美发展的百年历史中,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中国香港的社会工作教育也相对成熟。只有遵循国际上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基本标准和规律,并借鉴国内外综合性大学的成熟经验,行业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才能在主流阵营中大放异彩,共同推进学科建设的发展和繁荣。

与综合性高校相比,行业院校还必须充分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特色是行业高校安身立命的根本。行业院校的专业发展在人才队伍、资金、设施等方面明显弱于综合性大学,需要借助独特的行业优势参与竞争,在行业领域独树一帜。因此,行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竞争力,来源于与行业的紧密结合,充分利用行业资源,服务于行业需求。对于工会行业的高等院校来说,在实践教学中进入各级工会组织,服务广大的职工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困难帮扶、劳动争议调解、职工心理健康服务等活动,是发展以工会、职工为方向的社会工作教育的特色所在。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多元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既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的一般规律,又立足于工会院校的办学特色,通过学涯与职涯指导、实验室训练与实务模拟训练、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调查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四个维度,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行业院校实践教学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总之,行业院校在构建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办出自身的特色,将成熟的国际经验本土化,将其他院校的优秀经验与自身特点结合起来,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但在突出自身行业特色的同时,也不能因为行业特色而削弱专业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在行业特色和专业特点之间寻找一种有效的平衡和有机的结合,是行业院校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方向。

[1]刘迎春,熊志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10).

[2]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J].中国大学教学,2010,(6).

[3]邬适融.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会展专业为例 [J].现代大学教育,2009,(1).

[4]彭十一.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J].人力资源管理,2014,(1).

[5]李有亮.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J].高校教育管理,2014,(1).

[6]郝慧娟.管理学理论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6).

[7]陈晓敏.参与式教学: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然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1,(4).

[8]毕亚斐,毛慧琼.拟剧理论视阈下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

[9]龚晓洁,丛晓峰.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J校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工会论坛,2011,(4).

[10]王圣军,张绮莹.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0,(6).

猜你喜欢

应用型特色院校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特色种植促增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