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整合:为学生学习选好起跳板

2014-12-11李光宇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橡皮筋振动空气

李光宇

学习是信息加工过程,是复杂的思维活动。教科书对于学习来说,是手段、是工具。因而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重新整合教材进行教学至关重要。本文拟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例,谈一些自己的粗浅见解。

一、整合教材,开掘思维深度

苏科版物理教材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时,采用的步骤如下:

试一试: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我认为,虽然“试一试”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与学习兴趣,但无法实现对现象的选择性知觉,现象不能很好地为设定的问题服务。这样的课堂有“温度”,但没有“深度”。

人教版物理教材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时,采用的步骤如下:

想想做做:拨动绷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说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观察、体验、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从上面的活动中可以看出,橡皮筋嗡嗡作响时,橡皮筋在振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大量的观察、分析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想想做做”所设计的体验活动,在真正意义上成为高效学习的载体:通过特定的情景,形成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任务。但仍有美中不足:活动仅设计了橡皮筋、喉头这样两种固体,没有进一步的对液体、气体物质的探究;另外,对学生的“前认知”没有深入了解,对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抖动”“颤动”,学生是有一些前认知的,小学科学以及科普读物中均有涉及。因而,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使之与新的学习材料发生联系;激发并保持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应该是本环节的关键所在。

【整合与加工】

活动1:请同学们将手放在声带的位置,跟着老师说“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你感觉到了什么?

活动2:拨动绷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总结:声带、橡皮筋在振动。

问题: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活动3:请你利用桌上或身边的器材(纸、笔帽、一杯水等),让它们发声,并比较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小组展示:归纳出固体、液体、气体发声时在振动。

说明:如此设计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或身边的器材进一步实验,强化“振动发声”的心理表象,促进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并且激发和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

二、整合教材,探寻最近发展区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学习亦如此。由外向内的输入,不利于学生同化和顺应;由内向外的延展,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整合教材,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施教学就显为尤为重要。以“声音的传播”为例,谈一谈教材的整合与加工。

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步骤如下:

人们听到声音时往往距发声的物体有一定的距离,那么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的呢?

演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正是平时大家并不留意的空气传送了声音。

思考: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常识,而“真空”是初二学生首次接触到的条件,“真空不能传声”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弗里奇教授提出:“科学的本质就是观察和探究我们周围的世界,试图从已知事物中确定某些潜在的秩序和模式。”人教版教材明显采用了从学生陌生的“真空不能传声”入手进行研究,属于典型的“由外向内”教学思维方式。

苏科版教材采用的步骤如下:

活动:声音能在固体、液体、真空中传播吗?

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当你的伙伴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时,你听到了什么?

把细绳两端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双耳,然后重复上述操作,猜一猜,你还能听见敲打衣架的声音吗?

试一试,你听到的情况如何?

结果也许会让你感到意外。

在水中摇动小铃铛,你能听到铃声吗?

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或接通电源的音乐芯片悬挂在广口瓶内,再把瓶内的空气抽出,声音有何变化?

从活动的标题就可以明显看出,教材编者是将“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作为学生已有的前认知概念来处理的。由气体传声→固体传声→液体传声→真空不能传声的引导,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认知发展规律。不过这样的设计还是存在问题:1.指向性不明,因为除了声音,没有什么可以与“听”构成动词短语。建议修改为:你听到敲打衣架的声音了吗?2.真空铃实验可以从反面进一步证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因而如果将其放在空气可以传声之后,可以深入强化学生的表象认识。3.在水中摇动小铃铛,让周围的同学来判断是否听到铃声较好,因为实验者本人听到铃声既有液体传声,还有固体(手臂)和气体传声的因素包含在内。为充分说明液体传声,将气体、固体传声等因素排除才是最佳方案。

【整合与加工】

师:老师讲课时,你的耳朵听见声音,这个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到你的耳朵里呢?

生:空气。

师: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

实验:师拿出声控小鸟玩具,拍掌小鸟叫。

师:如果没有空气还能听见声音吗?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真空铃实验(在钟罩内放一只吹起的气球,通过气球的体积变化,间接地判断罩内空气多少的变化)。

引导学生推论出:真空不能传声。

师:想一想,声音还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吗?

演示:将一只发声的音乐贺卡用塑料薄膜包裹起来,在空气中可以听到声音;将其放入水中,仍可听到发出的声音。

引导得出结论:液体能传播声音。

实验:一个学生拿着土电话一端,去教室外面对准土电话说话,师拿麦克风对准土电话另一端。

师:这个声音靠什么传播的?

生1:棉线。

生2:空气。

师用手捏住棉线,学生继续对着土电话说话。

师:怎么没有声音了呢?

生:声音的产生需要振动,捏紧棉线没办法振动,声音传播不了。

师用剪刀剪断棉线,学生继续对着土电话说话,声音消失。

实验:请同学们把耳朵贴在桌子上,用手轻轻敲桌子。

师:这个声音是通过什么传给你耳朵的?

生:桌子。

引导得出结论:固体能够传声。

想一想:还有哪些实验或事实支持上述结论?

说明:依照维果茨基的学习理论,我们在教学中要正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的学习从属于他的发展水平。只有当教学的知识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时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本教学设计从学生已知的“空气可以传声”铺展开来,逐步深入;且教学中比较注重对比实验、排除无关干扰、利用气球的形状变化显示钟罩内气体的变化,比较直观形象。

教材的编写凝聚着众多专家学者的心血,是优秀的教学资源。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确教材是学材,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整合好教材这个“起跳板”,才能让学生跳得更高、更远,获得思维与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北城中学)

猜你喜欢

橡皮筋振动空气
[呼吸的空气]Die Luft zum Atmen让我们把它推迟到明日
生活中的小魔术
振动与频率
橡皮筋
我要买空气
那些你意想不到的神回复
快艇
早晨的空气真的好吗
自己造纸
振动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