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加强高校班集体育人功能探析
2014-12-09黄生亚
黄生亚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高校培养人才基本单位的班集体,理应发挥教育和管理学生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在新形势下高校班集体的育人现状,提出高校班集体在新形势下应该发挥导向、归属、熏陶、激励和约束作用,促进大学生成长,并提出了如何在新时期充分发挥高校班集体育人功能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班集体;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247-02
中华民族历来是重视德育和修养的民族,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中,坚持把促进每个孩子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十六号文件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高校班集体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发展和顺利成才,它对几十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有着不可低估的导向和熏陶作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背景分析
高校班集体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微环境,然而目前高校班集体的建设和育人作用逐渐忽视,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社会转型期的大环境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治上走向民主,经济上逐步实行市场主导的经济体制,文化上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给当代90后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和不确定感,社会上各种关于道德弱化的争议也对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强烈的冲击和影响。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1]。而人是群居的动物,需要有强烈的归属感和组织依赖感,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班集体的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倡导,以坚定的信念鼓励大学生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2.高校学分制的全面推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推进,各高校基本上都在实施学分制,学分制的实施打破了传统完全学年制的班级概念。随着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的实施,高校传统班级、年级的界限和传统以班级为主要载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逐渐被打破,使大学生出现了“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现象,班级的作用大大弱化,学生集体意识较为淡漠,这就给学生教育和管理提出了挑战[2]。班级概念的淡化带来一系列的安全感危机,同学们在疏远班级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找群体归属,有些是学生会组织,有些是社团组织,甚至还有些同学找到老乡组织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必要重拾班集体的概念,加强班集体的建设,特别是加强班集体的道德引领建设,在满足学生安全感的基础上打造更多优秀的班集体,从而造就培养优秀人才的平台。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3.互联网的强渗透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当代的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烈,大部分的资讯和信息都来自网络,教师不再是信息的权威拥有者,大学生们拥有了网络可能会拥有比教师更多的资讯,因此不可忽视网络给大学生们带来的各种影响和思想冲击。
二、目前高校班集体育人功能现状
笔者目前在一线做辅导员,对目前班级建设的情况比较熟悉。在实行学分制的大背景下,虽然同学们平时很少在一个“班”里,但各高校在评优、评奖、困难生资助以及在职业生涯规划等团体活动指导方面仍以行政班级为单位进行。因而就存在以下一些情况和特点:
1.理论学习较形式化,更注重实用知识和技术的学习
由于目前高校行政班级的同学们很少在一起上课,有些甚至一个学期也没有一堂课是在一起上课的,这就造成了班级同学之间很难有共同的时间来进行集体的理论学习和探讨,很多活动就转为自学或者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其学习结果很难把握,大部分同学把这些时间花在了学习专业知识或其他事情上了。
2.集体活动热情降低,更注重实习和社会实践提升自己
随着经济形势等大环境的影响,就业的压力也在向低年级传递,很多大一学生一进校就开始为毕业之后的去向做打算,是多考几个证书还是多一些实习成为他们的纠结点,班集体活动失去了它原本的魅力,这种提前感受到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们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大学的美好丰富活动和专业学习,就被拉向实习和实践的道路。
3.微小团体不断分化,更注重个人人际交往和情感的维系
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其结果的好坏很难具体学分化或者量化,它需要在一定的环境和氛围中慢慢养成,所谓“润物细无声”。因此班集体的育人引领作用可能要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才能显现出来,然而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过于重视自己的学分,关注毕业以及今后的就业前程,导致大学生更注重人脉关系的建立,忙着建立属于自己的人际小圈子,从而疏远了集体。
三、高校班集体对促进大学生成长的作用
大学班集体的形成需要有一个过程,它会经历从大一的比较离散的状态,到大二大三时候聚合的状态,到大四的时候最终归于成熟,一个健全的班集体正式形成。仅仅是把几十个人聚在一起还并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集体,只有经过细致的培养、系统的指导,通过大家的努力,形成共同的目标,正确的舆论,以及有一批榜样示范群体带动大家共同进步才真正形成了班集体。总体来说,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经过四年的锤炼一定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对大学生的成长应该具有以下的作用:
1.在思想教育方面发挥导向作用
高校班集体应该能够发挥导向作用,在一些班级活动等重大事务的参与上必须体现主流价值观,对班集体成员在价值取向。目标和行为方面有着导向的作用,班集体成员在这样的导向作用下,思想上积极向上,学习态度端正,人际关系和谐,班集体的同学就不会偏离中心目标太远。
2.在道德品质形成方面发挥熏陶作用
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对于提高个体的协调能力、调节人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影响。班级成员身处其中,自然形成良好品德。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正确组织起来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之后,集体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
3.在学习成长方面发挥激励作用
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促使个体不断矫正自己的言行,向优秀迈进。高校班集体会涌现出各类的优秀团体,比如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各类竞赛获奖者,优秀志愿者等等的优秀个体会对班集体的所有成员产生正向的激励,从而带动班集体所有成员共同前进。
4.在制度规范建设方面发挥约束作用
高校班集体一旦建立,应该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在帮助班集体成员找到归属感的同时,也能给大家建立起强烈的规则意识,这不仅是对集体的约束,更是对个人行为的约束,也是社会化的必然。班级成员在这样的集体中,了解规则,获得自由,从而实现成长。
四、加强高校班集体育人功能的建议
班集体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仍然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创造各种条件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功能和优势,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1.重视入学教育,将全程育人的观念渗透到班集体的建设中
大学新生刚入校面临着较大的调适,一名大学生要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需要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很多方面进行积极适应,这个阶段如果适应得很顺利,会对他今后四年的大学生活有很大帮助的,反之则有可能走很多弯路,甚至付出一定的代价。因此从入学一开始就应将全程育人的理念渗透到班级的建设中去,通过新生适应教育、领导见面会、入学指引辅导以及第一堂班会等等活动带领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利用网络平台,发挥班集体成员的主体作用
作为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既走近大学生的生活,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要利用网络的优势和时代特征,将网络作为班集体建设的新载体。“易班”(E-CLASS)是一个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网络虚拟社区,由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依托市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自主研发,是市教委在全市高校中重点推进的网络文化建设项目,被昵称为“易班”。它既为高校大学生沟通交流、健康成长提供了新平台,更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着力点,成为进行班级建设的最优网络平台,同学们可以自主发帖跟帖,发起投票,建立相册等等,通过易班这个平台将班级同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的这种自主需求会更好地内化道德要求。利用易班等网络平台,抢占网络阵地,弘扬传统文化,对一些热点问题及时给予关注和引导,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3.利用权威优势,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导航作用
高校班集体的建设离不开辅导员的引领作用,辅导员是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大量的专业知识,同时又和学生心理年龄接近,能够很快获得学生的认可,利用这种优势可以更好地发挥导航作用。当然辅导员也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班级形成的特点来开展引领工作,达到教育引导良好班集体建设的效果。
4.加强和完善导师制,在实践中实现协同育人
导师制是学分制实施的一项重要辅助制度,是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在关键时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举措之一。刚入校的大学生独立开展学业和人生规划的能力还比较薄弱,需要有学识、有人生经验的老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共同协助大学生更快成长。大学生一方面不愿意参加德育类的课程和实践,另一方面又会在生活中或者人际交往中碰壁,在实践中遭受挫折之后发现,原来仅仅学习好也是行不通的。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前进,而这个时候有导师的指引,无疑会顺利很多。
参考文献:
[1]黄超.转型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载体创新[J].集美大学学报,2011(7).
[2]姜海燕.学分制条件下高校班集体建设的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5).
(责任编辑:姚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