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路径研究
2014-12-09房磊
房磊
摘 要:体育作为培养学生具备良好身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学科,在培养人才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并逐渐在教育行业中受到更多的关注。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中“重智轻体”观念的影响,体育教育缺乏创新性,出现了学生体育兴趣较低的情况,这对体育教学效果及教育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文章主要研究了这一背景条件下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具体原则与路径方法。
关键词: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原则;路径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竞争意识也逐渐加强,其生活质量的高低开始更多的取决与个人的能力。面对新世纪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与当前人才需求现状,传统的体育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体育教育需求,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新的发展,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逐渐转变为完整体育评价,从应试教育逐渐转变为素质教育,而学生的体育兴趣在这种转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原则
1.1 外在培养与内在培养双管齐下
外在培养指的是以学生体育成绩、教师的表扬、技能考核等外在因素对学生学习体育形成的一种推动力,而内在培养指的是通过激发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并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一种内在推动力,相比较而言,内在培养更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其通过体育活动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和自豪。但是,只有在外在培养与内在培养相互结合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保证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育,并主动的参加到体育活动当中,并对体育活动保持持久的兴趣。
1.2 集体培养结合个体培养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包括了集体与个人两种,这就决定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也同样包含集体与个人两种。在很多体育竞赛中,基本上都是以集体的形式进行的。学生在集体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与个人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存在差异的,在集体活动中,学生会受到集体的影响和约束,其行为要与集体的意志和行为规范相一致。通过这种集体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凝聚力,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同时,每位学生都有其不同的身体素质及特长,教师还应当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培养。集体培养集合个体培养才能充分挖掘学生体育潜能,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2 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路径
2.1 选择合适的教学教材
针对与学生不同的能力需求及身体条件,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尽量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要求,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健康需要。在充分考虑学生体能上存在的不同的基础上,结合每位学生不同的生理特点,满足学生心理上情感的宣泄,使学生产生一种体育学习的成功感。教材的选择要在保障学生掌握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体育活动丰富其课余生活,为学生提供发挥其体育潜能的机会。同时,还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所学技能能够愉悦自身的同时,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2.2 合理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安排是教师能够有效把握课堂时间,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关键。针对于当前高校学生体育运动情况,笔者针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整,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适当的增加学生普遍喜爱的的羽毛球、网球、乒乓球及健美操、武术等运动项目的课时安排,学生课余时间参加这些体育项目的机会较多,对这些运动的兴趣也比较强烈,如果适当增加这些体育项目课时数,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还能够更好的让学生通过课余时间自觉练习;二是适当减少复杂的、安全系数较低的,诸如跳高、标枪、铅球等体育项目课时数,这些体育项目不仅对场地、器材要求较高,也不利于学生安全,对学生体育技能与兴趣的培养作用不是十分明显;三是简化田径教学,田径是进行其他多项运动的基础,而其作用并不表现在复杂的运动技术,而是在田径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速度、耐力等,而这些素质只需通过跑、跳练习就可以实现,也是提升学生体育基础能力,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重要运动项目。
2.3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
大学生已经十分清楚自己对各种体育运动的认识和兴趣,此时,教师的任务就是安排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去发挥自己的特长,去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让他们通过自身体育运动的实践,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从而让他们对体育运动产生持久的兴趣,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
2.4 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培养学生进取精神
体育竞赛是展示体育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体育教学中,无论是对各种体育知识及健康原理的比赛,还是各种运动会,都离不开竞争。竞争的真正意义并不是最后的结果,而应当是在比赛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团结进取的精神与合作意识。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可以让学生受到体育竞争气氛的感染,增强其进取心,以便于他们能够更加自觉、主动、刻苦地参加体育锻炼,并收获训练中宝贵的精神因素,培养他们持久的体育兴趣。
2.5 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
不同学生由于性别、年龄、性格等方面差异,对待体育运动中的成功与失败会表现出不同态度与情绪。男生偏重于明显外露、毫无顾忌,而女生则偏重于平稳、有分寸,学生的这种态度将直接影响其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当敏锐的洞察不同学生对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反应,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引导学生对其喜爱的体育项目树立高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切忌损害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钱俊伟,郝光安.青少年体育兴趣培养的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4-04.
[2]李雪苹.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兴趣调查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为例[D].首都体育学院.2014-05.
[3]陈力.对学生体育兴趣培养与体育参与相互关系的探讨[J].博击(武术科学).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