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考
2014-12-09程庆
程庆
摘 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建筑行业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建筑行业内不,绿色建筑发展的速度较为迅速。绿色建筑主要基于环保理念而推出来的新型的建筑设计理念。为满足现代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在建筑物设计的过程中,不损坏建筑的整体功能,式建筑的各项功能的使用达到最佳状态。本文就绿色建筑的推动进行简单分析,以期能够进一步了解绿色建筑在建筑行业中的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思考z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概念的推出,绿色已经成为全国各行各业改革的目标。在建筑工程建设中,绿色建筑逐渐被引进。实际上“绿色建筑”指的是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以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以达到环保的目的。绿色建筑的设计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健康、和谐的生存环境。结合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遵循相关的设计理念,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因此,在各种局面驱动之下,绿色建筑开始渗入进建筑设计中。
1 绿色建筑的概述
当前,在人们生活的过程中,建筑、社会、人类、环境的和谐是当前发展的重要问题[1]。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建设,使得社会的和谐发展逐渐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重点。在人们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环境的污染,生态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在此,绿色环保理念衍生出来。绿色环保理念的的出现随之被运用于各行各业中。向来建筑工程作为一项高能耗的行业被人们所关注,因此,在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绿色建筑显得尤为紧迫。绿色建筑通常被定义为,在建筑使用寿命期限内,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为目的,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绿色的生活环境[2]。因而,建筑行业分别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方面分别入手,以期能够最大限度的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
2 绿色建筑的特征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将绿色理念深入其中。绿色建筑设计有助于绿色建筑的实现。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尽量选取天然的材料进行设计。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应对材料进行全面的检查,确定所用材料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后,运用于工程的建设中。因此,在设计中,设计人员根据工程建设的地理位置,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将太阳能和风能运用到设计中,在保证建筑工程所应有价值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达到节能效果。通过建筑施工人员和设计师的总体分析,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施工、以及投入使用和后期的拆除工作都需要达到绿色环保的要求。设计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分析,选取对建筑施工有用的材料,避免建筑施工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选取有利环保的材料,从根本上保证绿色环保的要求。
3 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
3.1 绿色建筑的平面设计
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设计时应根据当地的气候以及地理条件进行合理的设计。如果建筑朝向设计的良好,就可以避免过多能源的消耗。因此,设计人员根据我国气候的特点和光照,有必要对其进行平面设计,设计的方向主要朝南向。朝南向的设计可以为建筑预留出更多的有用空间,避免夏日阳关直射的同时保证冬季日照。建筑的体型是影响整个建筑能耗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设计中应当考虑建筑的体积,合理的计算,对建筑平面进行设计。
3.2 采光设计策略
阳光直射和热辐射是影响室内环境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主要因素。因此,设计师应根据地理环境与气候,合理的进行采光设计。认真计算,明确单宅与其他建筑之间的关系,分析各建筑之间的采光的需要。
3.3 践行节能与节地的环保
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践行节能与节地的环保理念,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考量。首先,保持场地的生态。在对建筑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应当最大限度保持规划范围内原有的自然水系和生态环境。在注意水系与环境的同时还应将其进行合理融合,运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河道,将各种自然环境相互利用。以弥补建筑工程建设对自然城区的破坏。其次,屋顶的绿化。现今,设计师受到现代艺术影响,在对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实行对屋顶设置花园,花园的面积占屋顶面积的50%以上。这样的设计方式不仅有效的利用资源,还能够起到绿化、美化环境等作用。对于屋顶绿化的植物,通常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的植物。而对屋顶植物的灌溉,现今采用喷灌的节水方式。可见,屋顶的绿化对整个城区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再次,室外风环境。设置室外风环境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保证人的舒适性,但室外的风不能太强。第二,维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室外风的流动可以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新。通常情况下,室外通风量不能太小,以促使自然风。最后,透水铺装。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使用透水铺装的材料。透水铺装可以增强人体的舒适感。
4 结语
总之,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在新时期践行绿色建筑具有社会发展的必要性。笔者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以期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春普.努力推动绿色建筑设计实现可持续发展田.中国勘察设计.2010,12(07):36.
[2]崔景立,黄囯甫,李杰.对绿色建筑设计的几点意见[J].建筑节能.2011,9(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