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必须择用天下英才

2014-12-09陈倩倩黄小晖

学理论·下 2014年11期
关键词:人才

陈倩倩 黄小晖

摘 要:必须理性地把握人才的含义。人才是治国改革发展之本,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人才思想。如今,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需要有力的人才支撑。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需要天下英才,包括不同职业的人才、不同层次的人才、不同知识结构的人才、不同技能和能力的人才、不同贡献的人才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必须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积极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造就人才、用活人才、激励人才、吸引人才。

关键词:人才;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天下英才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048-02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改革的新起点,科学发展是中国进步的新走向。实践证明,无论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人才。人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也是科学发展的关键,只有拥有人才才能更好地赢得未来。因此《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我们要“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这一重要观点。根据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注入足够的人才资源。

一、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需要有力的人才支撑

首先,我们必须理性地把握人才的含义。过去认为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较高的技能和能力,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做出某种贡献的人。我们认为,把握人才这一概念时必须理性认识以下几点:1)抽象性和具体性相结合。看待人才时不能只从统一的定义出发,而是必须从不同视角具体剖析。例如,从党政角度看,人才——德才兼备,能在本职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人员;从企业的角度看,人才——懂生产、经营、管理、技术,能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人员……2)普适性和特长性相结合。识别人才不能只专注普适性,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他们,而同时要用伯乐的眼光发现他们的特长和强项,正如有些人普适性不足,但特长性有余,强项相当突出。3)创造性和创新性相结合。创造不同于创新,创造具有首创性、独特性,创造性的劳动是指那些前人没有做过或者没有做到的事情。而创新体现着创造,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都能创新,如挖潜、革新、改造、扩建、新建等都是创新,但不一定具有首创性和独特性。科学认识人才的含义,对于发现人才、识别人才、评价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励人才都有积极的意义。

人才是治国、改革和发展之本,因此中国古代就有非常丰富的人才思想,春秋战国时期,为了维持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孔子最早提出“举贤才”的思想(《论语·子路》)。墨子为了反对国制“世卿世禄”制度,在他的著作《尚贤》中就记载关于“贤者为政则国治,愚者为政则国乱”,“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薄”的观点,并主张“尚贤事能”。司马迁在《史记》中陈述了人才对于治国安都的重要性。汉唐时期,汉武帝知晓人才对事业的重要意义,指出:“孟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汉高祖刘邦都认为得天下之后,要恰当地使用人才,他号召上至将相大夫,下至郡守均须举贤,知贤匮而不报者免官。宋朝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提出:“夫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则足以败乱天下之人才。”(王安石《从上仁宗言事书》)说明将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联系起来考察的必要性。上述中国历代丰富的人才思想,充分体现了统治专制者治国、改革乃至发展都很注重人才。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批判地继承和借鉴。

如今,我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需要有力的人才支撑,人才始终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36年来改革和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人才智慧和才能的产物。我们不会忘记,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以他为代表的第二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创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解决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为新一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系列讲话精神,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可见,每一个重要理论的提出和实践的创新,全靠的是人才。再者,我们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变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我国人才集体智慧的结果。为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吴敬琏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积极主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人们称之为“吴市场”。为打破我国长期以来的经营方式,以厉以宁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积极主张学习和借鉴国外社会化生产方式和股份制,被人们称之为“厉股份”,等等。还有许许多多关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举措都始于人才、成于人才。当然,我们讲的人才,是指人才群体、人民之才。

全面深化改革最显著的特点是,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倘若千缺万缺但不能缺人才,千需要万需要最需要的是人才。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靠的是人才。

二、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需要多种多样人才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发展分不开,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全面改革必定推动全面发展。也就是更加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论,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发展,必须择用天下英才,形成一批的德才双优、勇气智慧兼重、攻坚克难的人才队伍。

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需要多种多样、各种类型的人才。包括:

(一)不同职业的人才

由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不限于某一职业或行业,而是涉及几乎所有职业和行业,因而它需要不同职业性质的人才。包括经济管理人才、政治管理人才、科技管理人才、文化管理人才、社会管理人才、环保管理人才、军事管理人才等等。

(二)不同层次的人才

由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不限于在某一个管理或领导层次进行,而是涉及不同的管理或领导层次,因而它需要不同管理或领导层次的人才,这可区分为决策人才、执行人才、操作人才,或是高级职称人才、中级职称人才和初级职称人才。

(三)不同知识结构的人才

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需要成千上万的人才,而人才并不是千篇一律、同一类型的,各自的知识结构显然不同。从这个角度看,人才包括“I”型人才、“T”型人才、“图钉”型人才。“I”型人才,是指专业知识有余,而相关知识不足;“T”型人才,是指专业知识深厚,相关知识广泛;“图钉”型人才,是指专业很专,相关知识很宽。不同知识结构的人才,更能适合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发挥各自的作用。

(四)不同技能和能力的人才

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需要不同的技能和能力的人才。由此人才也可区分为再现型人才、发现型人才和创造型人才。再现型人才,是指一般善于知识,并能有效地予以再现,加以运用实施;发现型人才,是指能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创造型人才,是指善于创造新方案、新思想,并能在理論上有所突破,发前人所未发,做前人所未做。

(五)不同贡献的人才

人才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的社会实践中,其作用和贡献显然不同,因而可区分为一般人才、杰出人才和伟大人才。一般人才,是指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才;杰出人才,是指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伟大人才,是指对社会做出划时代贡献的人才。

(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才

在改革和发展中,我们历来主张开发两种市场,利用两种资源。今后要开发国外人才市场,利用国外人才资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各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正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所需要的。

总之,无论哪一种类型人才,都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的适合之才、有用之才,都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可缺少的人才资源。

三、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一)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造就人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要“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这为我们造就人才指明路向。大家知道,人的成长成才除与社会制度有关以外,还受到成长成才的内在与外在的因素影响。笔者认为,人的成长是内因因素大于外因,而人的成才则是外因影响大于内因影响。因此,要让人人顺利成才,应更新人才观念,打破封闭体制,实行身份平等、地位平等、机会平等开展公平竞争,加强人才管理和监督工作等,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造就有用之才。

(二)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用活人才

用人是理政之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贵在用人,这不仅只用好干部,还应当包括用好人才。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人只有挪活,才能用活。也就是说,只有允许和鼓励人才流动,才能用好用活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完善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人才顺畅流动是用活人才的前提,用活人才是人才顺畅流动的目的。人才流动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结构性流动,以解决人才用非所学、用非所长、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另一类是位势性流动,其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能按其所长地选择自己职业,以期做到人尽其用。改革开放36年来,前一类人才流动做得比较好,而后一类人才流动还不尽如人意。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我们要加大解决后一类人才流动的力度,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后有利拓宽用活人才之道。

(三)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激励人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倡导对在一线创业的人才要加强激励,这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注入人才资源的一个重要举措。激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人才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对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具有重要价值。不过,根据实践经验和做法激励人才要注重针对性,研究激励的对象、内容和方法。我们认为,激励人才必须侧重于以下几种方法。

1.信任激励。人才既有较高智商也有较高情商,取信于他们,尊重他们,就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给予半信半疑或者不予信任的态度,就说不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让他们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

2.民主激励。现代人才不同于传统人才,他们希望对管理决策具有较多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对自身的权益有较多的诉求,具有强烈的公平、正义意识,往往不平则鸣、有感即发。因此,领导者或管理者重视民主激励正是对号入座的事情,同时办事讲原则、讲公道,作风正派、公平待人,也正是对人才的民主激励所在。

3.强化激励。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对人才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奖赏,负强化就是对不良行为给予否定和惩罚。根据人才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特点,应当以正强化激励为主。因为人才一般都有一爱表现二爱表扬的本性,正强化很吻合人才的本性。

4.晋升激励。人才总是具有进取心的,迫切要求早出成果、快出成果,成就趁早、成名趁早在人才身上表现更为突出。因此,领导者或管理者要为之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在职称、职务上该晋升的要晋升,要积极为他们排除阻力、扫除障碍,使之公平晋升、顺利晋升。这对人才是最为有力的激励。

5.归属激励。人才普遍心理行为是先“漂”后“稳”,希望职业、工作、收入稳定而有利于创业。事实证明人才有归属感就有成就感,归属感强成就感也强。日本的雇佣终身制很受员工的好评和欢迎。因此,领导者或管理者要设法多用归属感激励人才,想之所想,急之所急,为人才干好事、干实事,都能促进归属感,增强人才的向心力。

(四)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吸引人才

从一定意义上说,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取得的成效如何,取决于吸引人才的程度如何?对于如何为全面深化改革吸引人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做了很精辟又可行的论述:“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增强人才政策开放度,广泛吸引境外优秀人才回国或来华创业发展。”如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全面深化改革固然要开发,利用国内人才,同时,也要开发、利用国际人才。把国际人才广泛吸引到当代中国来创业发展,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强劲影响力和吸引力。其实,很多境外人才是愿意回来报效祖国,只要我们在创业、待遇、环境等方面有吸引力,他们就会愉悦归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人才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毛遂自荐
“三高人才”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