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的民情日记
2014-12-09东晨
东晨
开栏的话: 本刊新开“民情日记”专栏,选编基层干部的民情日记刊发。这些民情日记真实记录了基层干部辛苦奔波的酸甜苦辣和全新感悟。我们希望广大读者读后有所受益,并期待着你的参与。
入户看,知百姓冷暖
作为“第一书记”,只有深入农户家里,才能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和切身感受到百姓的冷暖。
鄂托克旗小湖村“第一书记”邬晓峰: 走进郭三栓老人家,透过雾气,看到他老伴儿正在灶旁做饭,灶是用泥土和砖垒起来的,一口大铁锅里煮着清水白菜,没有丁点儿油水。见到有人来,老人起身招呼我们上炕坐……看着茶碗边那张着条条裂口的手,听着大爷几度哽咽的叙说,我的心里感到一阵阵酸楚。只有亲自深入农牧民家,近距离了解体会群众疾苦,才能引起心灵上的共鸣、观念上的转变。
记者手记: 有人说,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农牧民觉悟低了,离党远了。其实不是民心离党远了,而是我们离百姓远了,作风不扎实、方法不对头导致我们离群众的需要和期望有了距离。
听真话,明症结所在
如何解决好农村经济发展、三类村转化、民生保障这些难题,需要近距离与村民进行真诚沟通、谈心,找到根源症结所在。
林西县新兴村“第一书记”于凤奎 : 到新兴村走访,村里有几个典型的贫困户。给我感受颇深的是城市化进程压缩了农民的生存空间,虽然拿着大量的补偿款,但却缺乏理财观念,没有投资渠道,不会以钱生钱;土地没有被占用的农民也形成了惰性投机心理,缺乏种田积极性。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同时,规范性却大打折扣,大多数都没有实质性的“合作”。
记者手记: 迈不开腿、张不开嘴、干部下基层就听不到真话、实话、普通群众的话。这几年,我们的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各级党员干部给农牧民办了不少实事,但为何群众对干部的意见还很大?归其原因,还是领导干部下基层的方式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
抓落实,促群众致富
群众工作做得好坏,能否得到群众的认可,最关键的就是工作能否得到落实,群众能否得到实惠。
五原县永红村“第一书记”高二平: 由于生产条件的局限、村级党组织软弱、带头人能力不强等原因,永红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近两年,按照“党建促动、项目带动、产业拉动”帮扶思路,永红村在各级帮扶单位支持下,筹集资金230万元,新修4.8公里水泥路;落实了总投资1000万元达1万亩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争取市直包联单位帮助清淤排干18.3公里。
记者手记: 三类村转化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是个难题,需要统筹帮扶扎实推进,最重要的是建强三类村“两委”班子。这样,才能发挥引领优势,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干事合力。
托克托县枳芨壕村“第一书记”姜双厚:枳芨壕村位于城郊结合部、紧邻呼托旧公路,交通便利,优势突出。在村里的努力和上级的支持下,我们实施了村内自来水管网、道路、扬水站改造工程,并与几个酒店签订了无公害蔬菜及猪、牛、羊、鸡等绿色农畜产品购销协议,启动了物流物资储存仓库集体经济建设项目。
记者手记: 全区“五个一”千村帮联行动实施以来,在农村的田间院落出现了党员干部的身影,党的好政策在基层的落实,使村民看到了希望,有了干劲。不容置疑:农村牧区的发展势头正在迅速崛起。
(本栏编辑/孙东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