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雾化吸入方式治疗小儿哮喘的效果临床对比分析
2014-12-09李海英石梅兰周润芯刘毅然
李海英 石梅兰 周润芯 刘毅然 梁 娴
娄底市中心医院,湖南娄底 417000
支气管哮喘是儿科常见、多发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据相关文献报告提示,最近几年来,我国小儿哮喘的发病率呈明显逐年上升的趋势[1]。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胸闷,若不及时采取治疗,则可能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带来严重的威胁。临床上,对小儿哮喘的治疗主要包括超声雾化吸入与空气压缩泵式雾化吸入两种方式,均可对患儿呼吸道炎症部位产生直接性的作用,效果一般较好[2]。但临床上,对两种治疗方式的选择尚且存在一定的争议。基于此,为评价不同雾化吸入方式对小儿哮喘的临床治疗效果,该院对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120 例哮喘患儿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该院接受治疗的120 例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研究的患儿均符合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诊断标准。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 例。对照组患儿中男性36 例,女性24 例;年龄在1~9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0.9)岁;病程在3~36 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8.9±1.4)个月。观察组患儿中男性34 例,女性26 例;年龄在2~10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0.6)岁;病程在4~34 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9.3±1.1)个月。参与该次研究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包括酸中毒症状的控制,实施抗感染、抗病毒的激素治疗,并进行对症处理。
对对照组患儿给予超声雾化治疗,给入2~5 mg 地塞米松,4万μ~8 万μ 庆大霉素溶解于15 mL 生理盐水中,实施平喘、消炎及祛痰处理。α-糜蛋白酶治疗,将5 mgα-糜蛋白酶溶解于2 mL生理盐水中,经由面罩吸入,10 min/次,2 次/d,5 d 1 个疗程。
对观察组患儿则采用空气压缩泵式雾化吸入方案实施治疗,调整装置运行压力为1.4 bar,设定流量为4.4 L/min,选用剂量为2 mL 的沙丁胺醇与普米克令舒,10 min/次,2 次/d,同样以4 d为1 个疗程。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患儿在接受1 个疗程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心率基本恢复正常,肺部双侧哮鸣音基本消失;有效:患儿在接受1 个疗程治疗后,呼吸苦难及喘息表现有所改善,心率恢复正常,肺部双侧哮鸣音逐渐减弱;无效:患儿在接受1 个疗程的治疗后,临床症状并无任何缓解或有加重。
1.4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动脉血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并检测其肺功能基础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1 秒用力呼吸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预测值)等。
1.5 统计方法
采取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构成比(%)表示,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对比进行t 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情况
两组患儿在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其中观察组显效36 例,有效22 例,总有效率高达9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情况[n(%)]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两组患儿在接受治疗前,其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FEV1%预测值、FVC 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肺功能指标稳定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情况(±s,%)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情况(±s,%)
项目时间观察组(n=60)对照组(n=60)动脉血氧分压(mmHg)FVC(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52.3±4.2 83.3±2.3 2.2±0.1 3.4±1.2 52.6±4.3 74.2±2.9 2.2±0.3 2.8±0.1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儿科较为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临床多表现为呼吸困难、反复喘息、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发于凌晨与夜间,大多数患儿在接受治疗后症状可得到有效缓解[3]。但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与治疗方案,则可能诱发心衰、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对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可能威胁其生命安全[4]。
当前临床上对小儿哮喘的治疗一般采取雾化吸入与保守药物治疗等形式。雾化吸入治疗可直达患儿的肺部与气道等部位,有其显著的效果[5]。当前临床上常用的雾化吸入方案主要包括超声雾化吸入与压缩泵雾化吸入方案。但两者在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6]。超声雾化吸入治疗主要是指在超声波的推动作用下,使得药物形成较大的雾化颗粒,经由雾化器吸入患儿肺泡与支气管中,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药物浓度一般比较低,雾滴相对来说比较小,通常会在患儿支气管表层形成雾化膜,造成分泌物膨胀现象的产生,可能引起支气管阻塞。而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方案,其驱动动力主要为空气,且选择性较强,能够确保患儿吸入的雾粒沉淀,并有效达到靶器官,对患儿呼吸道的刺激较小,可有效改善患儿气道痉挛的表现,满足小儿哮喘的治疗要求。
在该组研究中,选用空气压缩泵式雾化吸入方案治疗的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高达96.7%,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的75.0%,同时也进一步证实,在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治疗中选用空气压缩泵式雾化吸入方案进行治疗,效果较优,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1]赵维笑,周雪梅,黄兰珍,等.氧驱动雾化吸入与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比较[J].大家健康,2013,7(1 中旬版):9-10.
[2]陈建冲.不同雾化吸入方式治疗小儿哮喘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2013(9):516.
[3]杜秀敬.用不同的雾化吸入方式治疗小儿哮喘的效果评价[J].当代医药论丛,2014(4):118-119.
[4]刘艳红.不同雾化吸入方式治疗小儿哮喘的疗效比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8):1151-1152.
[5]林春雨.不同雾化吸入方式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4(16):26-27.
[6]岑惠玲.氧驱动雾化吸入与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4,12(2):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