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课堂教学新情境,打造历史高效课堂
2014-12-09孙克芬
孙克芬
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在学校的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一切教育思想、科学方法和教育教学目标的完成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一堂好课,如行云流水,总会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一个成功的历史教师首先应努力让学生热爱历史这门课,有学习的激情。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本人积极创设新型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了历史高效课堂的生成。
一、特别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新课导人,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推动课堂的成功。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本人用当时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宣传图片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因为这部电视剧大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多或少都看过,对这部影片的具体背景及情节都有了解。学生对这种导入很有兴趣,而且课堂气氛很轻松、融洽。这样特别的导入,就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为整节课顺利轻松地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精心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测试与反馈的常用方法。通过提问可以检测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情况,有效地调节教学进程;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帮助学生把握本课学习重点,进而突破难点,将书本知识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情感。如,在讲授必修一《国共的十年对峙》中的“南昌起义”这一知识点时,本人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回答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概括起义的经过,理解起义的意义。(2)贺龙元帅说:八一起义打响了第一枪,向全国人民指明了出路。材料中“向全国人民指明了出路”这个出路是什么?(3)南昌起义是成功,还是失败?谈谈你的看法。三个问题的设计是有梯度的:第一个问题是就书本知识进行回答,只要学生课前认真预习或上课时认真学习,这个问题是没什么难度的;第二个问题需要学生在理解南昌起义的知识点并对相关背景知识熟悉的情况下才能作答;第三个问题则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了,而且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引用独特的材料。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他们暂不理解甚至不可思议的新事物、新观点、新材料,展现得越多,学生的惊讶程度越鲜明,求知兴趣就越浓厚,学生的学习活动越充满智慧与趣味。因此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特别在一节课已经过了一半的时间,学生的注意力开始下降时,如果有一段新颖别致的材料呈现在他们的面前,会令他们眼前一亮,立刻投入到对新材料的关注上。在讲授《国共的十年对峙》这一课的最后一个知识点“红军长征”时,有些学生的注意力有所下降,但在幻灯片上打出了一组“长征组歌”并伴有音乐响起时,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甚至有的学生跟着旋律享受这“音乐之旅”。当看到《十送红军》的歌词并听到音乐时,有些学生竞跟着音乐在哼唱。音乐与历史的有机结合让这节课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也让学生对历史、对音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四、利用自然结果法,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
早在18世纪时,法国的著名教育家卢梭就提出,我们可以“通过孩子体验其过失的不良后果,来纠正他们的过失”。卢梭的这一教育原理也就是“自然结果教育法”,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很有效的教育手段。其实,本人觉得这种教育方法也可以应用在历史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在讲授《国共的十年对峙》这一课接近尾声的时候,按照预先的课堂设计,会留几分钟给学生整理本课要点。在学生整理的基础上,本人结合本课的重难点进行提问,其中有一个知识点是:“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地方是哪里?”本人没让学生发言,而是让他们直接写在本子上,然后翻书检查自己写得是否正确。此时有很多学生有些难为情,因为他们把“南昌”写成“武昌”了,虽是一字之差,却谬之千里。用这种自然结果的方式强化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印象,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强化学生认真学习的意识。
本人通过创设历史课堂的新情境,关注、关怀学生,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也更有效地推动历史高效课堂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