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衔接
2014-12-09王海鹃
王海鹃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在我省已经实行了三年,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争议和问题,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惟和创造性,已成为教育学界的共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构建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顺理成章。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遇到以下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以模块化知识编写的新版历史教材,相比旧教材有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一时很难适应;教学任务总是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让人总感觉“时间紧任务重”;通史知识的缺乏让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没有整体认知,这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如何与新课改衔接;如何对待选修课;等等。针对以下问题,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见解。
首先,教师必须认同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不能因为不适应就消极抵触。历史新课程标准从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努力实现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才能适应和符合历史新课改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越丰富、越灵活,学生的历史思维就会越活跃、越有创造性。
其次,立足学科特点,大胆创新改革,补充必要的通史知识,对教材进行整合。记忆在历史学科中的意义不言而喻,再如何改革,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也改不掉。所以,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如监督学生默写、抄写、背诵等,还要坚持。此外,布置历史作业应该适度、简练,与其布置大量作业,让学生抄答案,还不如精简一些,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还发现,要想教好新教材,必须提前给学生补充一些通史知识,如时间线索、历史分期、阶段特征、重要的历史事件等,这些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同时,为了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感知,避免知识的支离破碎,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例如将必修2中第二、第六、第八单元相关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容进行整合后再讲授。此外,教师也可以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压缩,例如必修1中第五、第六、第七单元;必修2中第五单元;必修3中第四、第八单元;等等,这样可以有效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
再次,充分利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转变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讲授“洋务运动”时,教师可在简略的讲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内容后,组织学生围绕“你如何看待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作用”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以此加深学生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探究的问题应该是有价值的,不能设置一些无关痛痒、没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如“如果没有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会怎样?”、“假设戊戌变法成功了会怎样?”等“无聊”的问题。②探究问题时,教师要明确要求,把握方向和尺度,适可而止;否则,学生会越探究越糊涂,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切忌以学生讨论为主导,教师讲解为辅,本末倒置。③探究的形式要合理,不能只图热闹。我认为高中阶段的探究学习应该以教师引导、提供材料、设置场景,学生相互讨论的形式为主。由于新教材内容多,理论分析要求比较高,教师在讲解新教材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掌控能力来进行,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另外,选修教材的选用应慎重,尽量选学生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规律的内容。我校只选择了一本,即《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由于选修课内容在高考中不直接出现,所以,在选修课讲授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掌握典型性、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例如:改革的背景、改革的目的、改革的成败原因、改革的评价等。总之一句话,就是让学生掌握方法。
最后,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历史其实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但现实却是,学生普遍感觉历史是枯燥乏味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有效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历史学科的知识“五花八门”,但很多知识教师讲得再好、再生动,也不如让学生亲自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例如穿插播放或讲述一些历史典故、历史人物、历史趣闻等,这些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都很有帮助。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无法完全代替教师,教师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切忌把“人教”变成“机教”,把“投影”变成“黑板”,一看了之、一听了之。
以上就是本人的一些见解,由于能力有限还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