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歌舞团1983年“非洲六国”演出的启示
2014-12-09邓天卫
薛 琳 邓天卫
东方歌舞团1983年“非洲六国”演出的启示
薛 琳 邓天卫
东方歌舞团作为专门中国从事文化交流的艺术团体,为增进中非人民友谊发挥了突出作用。本文以历史档案为基础,在展现东方歌舞团1983年非洲六国演出精彩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三条经验以为中非公共外交提供些许智力支持。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3-2015)》中明确提出,“中非民间交往是中非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深中非友好的重要纽带和渠道”,并发出了“中非民间友好行动”倡议。中非民间交往是中非关系的微观基础,民众关系是国家关系的“微分”,通过公共外交促进中非人民互相了解,是实现中非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中非人民深厚友谊是中非关系的重要社会基础。只有双方人民热情参与,中非友谊才能永葆生机活力,中非合作基础才能不断巩固。”从实践上看,相比政府和国企,公共外交能够“稀释”官方外交活动的政治倾向和政治价值,更容易得到非洲民众的接受与认可。
中非公共外交中的文化交流
在中国开展对非公共外交的过程中,要将文化交流置于核心地位,是推动中非各项合作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正如文化部部长蔡武所指出:“大力开展人文交流,才能在未来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占领制高点,赢得话语权,扩大影响力。”
中非文化交流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在唐朝中非人民就已经建立了直接联系,到了明代,航海家郑和将中非文化交流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世界进入近现代,中非人民共同遭受着资本主义列强的欺凌,沦为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国家,中非人民的交往被人为的隔绝开来。历史的车轮驶入了20世纪,两场史无前例的世界大战打破了帝国主义的锁链,使亚非人民迎来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随着大批亚非国家渐次独立,亚非人民加强互相往来的呼声日渐高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第一次亚非会议于1955年4月18日至22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29个亚非国家的340名代表济济一堂,共商亚非人民的复兴大计。这次会议是“亚非人民团结反帝斗争的光辉的转折点”,是亚非人民觉醒的标志。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人民不仅提出要将文化交流“作为增加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促进国际合作的一个方法”,更是赋予文化交流以促进亚非人民觉醒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亚非会议的与会国家决心为更密切的文化合作而努力,必然有助于亚非民族的自觉和自信的提高。”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中国政府不仅承诺要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表示“不会在这方面吝惜我们的力量”,更是逐步创立并培养了一只专门开展文化外交的艺术队伍——东方歌舞团。
东方歌舞团自1962年成立,始终坚持在表演我国优秀歌舞节目的同时,学习和演出亚非拉国家的优秀歌舞节目,以促进我国和亚非拉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同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团结和友谊。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东方歌舞团的艺术家们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方针的指引下,为新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事业奉献青春、施展才华、播种友谊。本文以原始档案为基础,通过简述1983年东方歌舞团的“非洲六国”之行,总结经验以为促进中非人民文化交流,发展中非公共外交贡献智慧。
东方歌舞团“非洲六国”演出
1983年9月,遵照文化部安排,东方歌舞团派出了以肖英为团长的15人艺术家小组赴津巴布韦、安哥拉、尼日尔、马里、塞内加尔和塞拉利昂等六国进行访问。这是东方歌舞团自成立以来,访问非洲国家最多的一次巡演,也是首次出访西非国家。自9月11日至12月1日,中国艺术家们访问了非洲六国的16个城市,演出35场,观众约26000人。在表演中国节目的同时,他们还观摩了8场歌舞演出,学习、表演了当地民间歌曲13首。
在巡演过程中,艺术家们拿出了自己的代表作,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例如,阿依吐拉表演了《太孜简奏曲》、李雅媛表演了民间舞蹈《跑驴》和古典舞《飞天》、索宝莉和成方圆分别演唱了《回娘家》和《康定情歌》,这些节目以“轻快活泼的曲风、热烈欢快的节奏、优美高雅的舞姿”赢得了非洲朋友的广泛赞誉。尼日尔法尼文化中心主任称赞说:“在我们中心的舞台上,一两个演员能控制全场观众,还只是你们”、“阿依吐拉全身都是艺术”。津巴布韦的群众高度评论说:“我们从来没看到过这样的节目”。当地华侨普遍反映,“来了几十年从来没看过这样好的节目”。马里当地主流媒体赞扬道:“这支歌舞团呈现给我国观众的歌舞表演曲风多样化,且颇具传统民俗风情。舞蹈风格融合了芭蕾舞的特点,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艺术特点和魅力所在。”
非洲朋友的高度赞誉来之不易,它是演员们经过艰苦努力和热情演出赢得的。在津巴布韦,中国的艺术家们克服了海拔1500米的高原反应;在安哥拉、塞内加尔、塞拉利昂,演员们战胜了吃不饱饭、后台没水的生活困难;有的国家剧场环境简陋,为了能在光滑的舞台上站稳,演员们就光着脚跳;没有扩音机,就用电池录音机;没有电力供应,就借来华侨家的发电机;没有专门的舞台,就在体育场内的跑道上搭建临时舞台……在国外艰苦的环境中,远道而来的中国艺术家们识大体、顾大局,想尽一切办法克服种种困难,一丝不苟的完成演出任务,体现出我国文艺工作者高超的艺术水准、精湛的演出艺术和饱满的精神风貌。
津巴布韦是这次访问的第一站。在演出之余,中国艺术家们不仅观看了津巴布韦国家民间歌舞团的演出,而且还同该团演员同台演唱了津巴布韦歌曲,引起了两国艺术家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展现了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此后,中国艺术家历时25天,行程2000多公里,穿行献艺于该国多个城市。对津巴布韦来说,是“第一个深入内地的我国艺术团”。安哥拉是出访的第二站,这是中安两国建交后赴安访问的第一个中国代表团。为了满足和配合中国艺术家的演出需要,广泛宣传中国艺术,拉近中国演员与当地观众的距离,安哥拉有关方面派出著名播音员主持中国歌舞晚会,并专门安排电视台对晚会进行实况转播。尼日尔是此行的第三站。中国演员们乘着没有空调的破旧大巴车,克服50多度的高温,行程1000余公里,行进于酷热干旱的沙漠中,穿梭于尼日尔的多个城市。对于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尼日尔北方省省长感慨地说:“你们来北方是付出了代价的”。马里是这次演出的第四站。由于长途旅行的疲劳,有的演员一下舞台就呕吐,绝大多数演员们都是靠毅力才没有倒下,所有演员都坚持了下来,认真进行了演出。最后一天的中马两国艺术家联合演出把访问推向了高潮,双方演员都演唱对方的歌曲,并为对方精彩的表演热烈鼓掌。我国驻马使馆政务参赞表示:“联合演出使访问达到了高潮,这种场面在马里是不多见的。”塞内加尔是这次访问的倒数第二站。首演在该国国家剧院拉开,各国驻塞使节自始至终观看了东方歌舞团的演出。据我国大使馆反映,“这是塞国外交界少见的盛况”。在访塞过程中,艺术家们还专程慰问了我国援外工人,将祖国人民的关怀和问候送到了他们心中。特别是当歌唱演员索宝莉同援外工人共唱《夫妻双双把家还》时,更是打动了全体援外工人的心弦,歌声、掌声、笑声响彻全场。塞拉利昂是这次访问的最后一站。总统斯蒂文斯高度重视这些中国的艺术家,不仅抽时间观看了“惊奇的演出”、“美妙的演出”,还在即将登机出访前,与全体演员合影留念,为东方歌舞团此次非洲六国巡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东方歌舞团演员们德艺双馨的访问赢得了非洲观众的好评,为增进中国人民和这些国家人民的友谊做了“极为有益的工作”。我国各个驻非使馆普遍认为“访问是成功的”、“政治上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成功的”。
对中非公共外交的启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营养剂。从三十多年前东方歌舞团“非洲六国之行”的成功事例,我们可以汲取丰富的历史养料,用于进一步推进中非文化交流,发展中非公共外交。结合当前中非文化交流的现实情况,本文归纳出以下三点启示。
文化交流应该有机整合精英阶层和普通民众。从东方歌舞团为非洲普通民众的演出和在斯蒂文斯总统府演出的事例告诉我们,文化交流在抓住普通民众这一大多数观众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对精英阶层的文化往来。精英阶层掌握着话语权,他们总是能比民众发出更多、更响的声音。因此,作为文化交流主体的中国文化企业要积极探求“人员本土化”和“机构本土化”的实现路径,既有效整合非洲本土精英,使他们能够了解中国、融入中国,也能借助他们的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唱好“中国声音”,实现中国声音的非洲“本土化”表达。
中非文化交流要以传播中国民族的、大众的文化产品为主。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文化企业的重要使命,中国故事的精髓是“中国特色、民族风格、文化底蕴”。从当年东方歌舞团“跑驴”、“回娘家”和“飞天”等节目广受欢迎,到今天《媳妇的美好生活》热播非洲,又一次告诉我们“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与非洲的文化交流一定要立足于中国自身的深厚历史资源和丰富现实生活,通过展现普通民众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日常生活,来展示中国人民的优良品格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国文化企业要通过“同吃苦、共患难”的积极形象打动非洲民众。
艰苦奋斗的作风是东方歌舞团访非演出成功的重要原因。虽然有了几十年的发展,但中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仍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企业在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展现出同非洲民众“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的精神状态,通过这种状态打动非洲广大民众、触及他们的心灵深处,真切使非洲人民感到中国人民是他们的“好兄弟、好朋友、好伙伴”。中国艺术家同非洲人民“一起吃苦的幸福”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对外交往中的具体表现,更是中国对非洲公共外交的最大软实力。
薛 琳: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副教授,政治学博士。
邓天卫:天津中医药大学讲师,语言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