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医精诚暖杏林,为师勤育润桃李
2014-12-09王霞
《中国当代医药》记者++王霞
北京佑安医院的感染性疾病科是于1958年伴随佑安医院的诞生而创建的,在建院初期承担了医院绝大部分临床工作,为首都人民的健康承担了重要的保卫任务,同时培养了一大批包括李邦奇、张兆统、汪俊韬、徐莲芝等在内的、在我国传染病界享有盛誉的传染病专家,在各种传染性疾病临床诊治方面一直保持领先水平。2001年8月15日,北京佑安医院经原卫生部门批准,感染性疾病科经过病房改造后重新收治病人,医院聘任吴昊为感染性疾病科行政主任,从此揭开了新时期感染性疾病科飞跃发展的序幕。
今天的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已经成为全国权威性的传染病与感染病疑难重症诊断、治疗、会诊中心,在北京市感染性疾病防治中发挥了指导作用;其所属的北京市性病艾滋病临床诊疗中心也是目前北京市唯一集性病艾滋病科研、临床诊断和治疗一体化的研究机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吴昊主任多年来的默默耕耘。
白衣战士英勇抗击黑色瘟疫
吴昊就任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后的第3年,SARS突袭中国,北京成为重灾区。北京佑安医院首家收治了SARS患者,随后成为收治SARS患者的定点医院;而这一任务,无疑需要处理呼吸道传染疾病最有经验的感染科来承担。
作为感染科主任,吴昊负责SARS病房的筹备并主持病房医疗和行政工作, 当时病房传开了“两个100%”的流言——100%要被感染,感染后100%死亡。吴昊身为5个特殊病区的总指挥,看着病人那一双双渴望求生的眼睛,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他不顾个人安危奔波于佑安医院病房和其他医院会诊室之间救治最危险的ICU重症病人,除了亲自给每个病人做好诊疗安排,还有一项特殊的任务,就是为每一位病人及家属做心理工作。为此他24小时开机,一些病人在半夜发病,六神无主,就会给他打电话,他总是细心对待,耐心处理。作为前线总指挥,他找每一位医生、护士谈话,因此所有医护人员没有一位退缩,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份光荣职责,也是经受考验的好机会,个个挺身而出。
事实证明,吴昊的坚韧勇敢不仅仅是凭借勇敢的气度,更来自于他对自己医术的自信。工作让他忘我,不管多么忙,只要有一点点时间,他就会潜心研究治疗方案,他最早总结出SARS诊疗常规及出院标准。
2003年4月9日,大家高兴地看到,从佑安医院走出了北京市第一位治愈的SARS患者。这表明SARS是完全可防控和治愈的。那一时刻,全体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一样,信心重新树立,战斗的士气得到鼓舞,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康复,走出医院,重新回到生活和工作中去。
4月29日,佑安医院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首都劳动奖状;吴昊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都劳动奖章。5月14日,经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科技攻关组、北京市防治非典型肺炎联合工作小组研究决定,将北京佑安医院确定为防治非典型肺炎科技攻关综合示范医院。5月29日,北京新收治非典确诊病例首次为零。6月2日,首次出现“三零”。6月25日,佑安医院感染科最后一名非典型肺炎患者痊愈出院,这标志着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役已取得阶段性的重大胜利!
2003年7月,在抗击SARS战斗中有突出贡献的吴昊,获得了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的殊荣。
抗击SARS的胜利,离不开全体医务人员的努力和牺牲,全国人民都会牢记在和平时期用汗水甚至生命保卫人民生命安全的白衣战士的付出,而北京佑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在这场战斗中不仅仅是光荣地完成了任务,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全体医护人员的健康得到了最大保障。作为第一个收治SARS感染者的定点医院,作为重点收治危重病例的医院,仅在初期对此病缺乏了解时有少数医务人员感染,而所有感染的医务人员经治疗全部康复了,这在抗击SARS战斗中也堪称奇迹。而这一切,离不开感染科深厚的防治传染病的基本功,离不开做为感染科主任的吴昊制定的一系列防护、救治方案和措施,离不开吴昊无数个昼夜的辛勤劳动。当在病房值守的吴昊从报纸上看到正在读高三的女儿吴悠那篇感动全市人民的《给爸爸的一封信》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一个多月没有见到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儿了。
2003年感染科经历了SARS的洗礼之后,吴昊和感染科面临着新的一连串的挑战,有禽流感的预备及演习,鼠疫、脊髓灰质炎的防控和演练,北京奥运会的卫生防疫工作……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吴昊带病在重庆参加临床一线救治工作长达一个月……
2009年春,当北美地区新型H1N1流感流行,几个月后疫情席卷全球,感染人数很快突破十万并造成数千人死亡。不过这一次在中国出现第一例输入性病例之前,吴昊已经带领感染科接受了应对H1N1流感的培训并做好了应急预案。
相比2003年的SARS,感染科在应对这次疫情过程中也面临很多始料不及的困难。首先是接诊患者来源复杂,大多数患者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吴昊带领感染科的医护人员克服语言障碍,凭借全心全意服务患者的爱心,耐心为患者诊治并解释相关法律法规,取得了患者的理解和信任,为感染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涉及外宾患者的医疗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捍卫医学战线最危险的前沿阵地
和平时期,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主要敌人是各种疾病,而传染性疾病医生,注定是要站在医学战线最危险的前沿阵地上的。例如在社会上对艾滋病还没有什么了解并处于盲目恐慌阶段时,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便于1990年3月1日收治了第一例中国籍艾滋病患者。感染科克服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恐艾”心理等重重困难,开展和逐步完善了艾滋病的诊治工作及对患者的关爱工作。在艾滋病没有特效的治疗办法、没有完善的检测设备的情况下,感染科的全体医护人员集爱心与智慧为一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提高整体的业务水平。
1999年1月12日,“爱心家园”挂牌、揭牌仪式在感染科举行。联合国规划署的官员,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秘书长,中国红十字总会领导,北京市卫生局领导,该院领导以及北京市各界关心、支持艾滋病防治的人士出席了仪式。这标志着针对艾滋病,我国已进入了防控和治疗、关爱为一体的新阶段。
吴昊就任感染科主任后,也认识到艾滋病这个“世纪瘟疫”对人民健康的危害,继续做好艾滋病的临床诊治工作及爱心家园的关爱工作;不断学习当时诊治艾滋病的新知识、新技术,保持了在这一领域与国外医疗发达地区同步,尽最大可能地保障了感染者治疗和维护健康的权利。在吴昊带领下,感染科不断开展艾滋病实验室新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在HIV及各种性病的实验检测和诊断方面,引进了流氏细胞仪,使医院的免疫学研究跨上了新台阶。多种方法对HIV病毒载量的检测、HIV耐药检测等技术的开展,使感染科艾滋病在诊断、免疫致病机制、分子生物学研究水平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与消化科和内镜室协作开展胃肠镜检测技术、与放射科协作研究艾滋病的影像学特点,使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和相关疾病的诊疗水平得到了飞跃性提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历半个世纪的沧桑,在吴昊带领下,感染科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拥有80张病床,年收治患者达1200余人次,门诊量超过20000人次/年的临床科室。其临床诊疗水平亦不断提高,形成以发热待查、各种基础疾病伴发传染病、性病艾滋病、结核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等学科特色。今天的感染病科拥有国内一流的硬件条件,扩建后的感染科病房宽敞明亮、宁静温馨,设备先进的重症监护室、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以及布局合理、装备一新的感染与免疫研究室,为感染病科在新世纪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科研教学打造学科之辉煌
如果说吴昊在临床的耕耘与奉献帮助无数患者重获健康,体现了希波克拉底誓言中“筑健康之完美”的承诺,那么吴昊在科研和教学领域的努力,则创造了感染性疾病这一学科的辉煌成绩。
吴昊深知,现代医学要求的不仅仅是临床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还要求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不断进步。吴昊就任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后,制定了一系列学科发展规划,即继续增强医学科技竞争能力,具有较强的解决疑难、复杂、危重病能力,重点领域要具有全国首创或领先的诊治技术;开展新检测项目,提高实验室诊疗水平;积极培养或引进学科带头人或技术骨干,建设更趋合理的学科队伍,培养相关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成为出成果、出人才的摇篮。针对科室中青年医师的实际情况,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及途径,加速人才成长。对科内人员一视同仁,形成公平竞争、人尽其才、协调发展的人才成长环境,提高科室整体素质。
感染科本身承担首都医科大学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担负着所有层次(包括护理中专学生、护理大专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国外访问学者和临床进修医生)的传染病学教学工作。吴昊做为博士生导师,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传染病专业人才。迄今为止,以他为首的感染科共培养统招和在职硕士研究生40余人、博士研究生10余人,北京艾滋病专业第一位临床医学博士便在此诞生。
吴昊在担任感染科主任后,明确提出研究领域和技术攻关方向是重大疾病防治的难点和重点,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抢占医学科技的制高点;只有选准重点诊疗病种,不断优化方案,才能积极参与国内外医疗市场竞争,积极加强国内外临床合作和交流。他带领感染科坚持引进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积极研究开发通用的临床适宜技术,如艾滋病、流感、手足口病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并开展性病、艾滋病等疾病的更新、更优化的诊断技术。
2002年,感染科成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批艾滋病临床医师培训基地,为全国基层医院培养了一大批艾滋病专科医师,他们学成后均成为了单位的业务骨干及省级师资储备,大大推动了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发展。他们至今已举办了20余期艾滋病专科医师进修班,1500余名医师获得结业证书。感染病科也是国家医学继续教育基地,已成功地举办了20余期继续教育项目——性病及艾滋病诊断及治疗新进展学习班。
2006年9月,由吴昊牵头的北京市科委“艾滋病防治策略及综合防治研究”重大科研项目启动。市科委要求大力整合北京资源,力求达到建设一个体系(首都艾滋病防控体系),建立两个模式(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及急性期管理),搭建三个平台(流行病学、临床学及关键实验技术),建立四个数据库(流行病学、临床学、实验室检测及标本资源)的目标。这一项目的启动,不仅全面提升了北京市艾滋病综合防治能力,也为《北京“艾滋病”疾病控制12年中长期科技实施计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及技术支撑,其中“急性期队列研究”项目得到了国内外艾滋病研究领域顶尖科学家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英国MRC感染免疫系主席、牛津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Andrew McMichael教授认为,这个“急性期队列”堪称世界第一,将对艾滋病防治、疾病进展及疫苗的研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艾滋病防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和途径,具有十分重大的国际性公共卫生意义。
在原有基础上,感染科更加重视科学发展,强调科技的重要性。凭借顽强的毅力与执著的信念,感染科的全体医护人员使学科建设蒸蒸日上,并跻身国内外一流的传染病专业学科,将感染科建设成了国内一流,集科研、教学、临床为一体的科室。
除了带领研究生学习和研究,吴昊还参与了《西氏内科学》的翻译以及《传染病学》等许多感染性疾病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为我国传染病学的教材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他主持参与编写的著作还有《实用SARS学》《SARS影像诊断图谱》《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手册》《浅说艾滋病》《婴幼儿及儿童HIV感染处理及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临床手册》《生命的长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护科普丛书》等,这些著作或作为专业人员各自专业的指导书籍,或成为人民群众学习和了解传染病的科普读物,均对我国传染病防控事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些年来,感染科科研成果卓著,共获得国家重大专项、北京市科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资助项目20余项,总资助金额达 6000余万元;主编及参编著作10余部,共发表英文文章 100余篇,SCI 论文逐年增加,仅2014年度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的SCI(JBC等杂志)文章就达12篇,影响因子总计9分以上的期刊论文3篇,位居全院之首,也创下了该院的最高纪录。感染科还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杜克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等多所医学院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联系,长期进行交流与科研合作,为感染科的科研工作迈向更高的目标创造了良好条件。
专家简介
吴昊,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科技领军人才。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兼任首都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卫计委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国家卫计委传染病标准委员会委员,国家卫计委传染病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卫计委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示范区专家,北京市性病艾滋病协会理事;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是国内最早开展艾滋病临床及基础研究的学者之一,主持和参加过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主要特长为疑难传染病诊治,最擅长艾滋病诊断与治疗,特别是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