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将保持在中国的投入力度
2014-12-08刘永刚
刘永刚
中国的市场非常庞大,花旗不会一条腿走路,如果我们只着重在一条业务线投资,会丧失很多商业机会。
——花旗银行(中国)有限
公司董事长欧兆伦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见面时的对话,欧兆伦还清晰记得。
9月18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海与10家进驻上海自贸区的中外企业家座谈。在回答总理“为什么要来上海自贸区注册”的提问时,作为全球金融巨头中国分支机构的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下称“花旗中国”)董事长欧兆伦直言,“第一原因就是觉得有机会可以赚钱。”李克强笑道:“你这话说得很坦率。”
“李总理很务实,他站在了企业的角度替我们思考问题。”回忆起当时见面的场景,欧兆伦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总理和我们讲了要探索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下一步,还要继续压缩负面清单,给市场‘让出更大的空间。”
“我们认为,中国金融行业往后的发展,不论对公业务或是零售银行,前景都很广阔。”欧兆伦明确表示,花旗银行将保持在中国的投入力度。
在这位并不常面对媒体的银行家看来,中国依然是亚太地区最庞大的金融市场。
做中国的“全能型”银行
欧兆伦,2008年5月开始担任花旗中国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执掌花旗集团在中国的所有业务。在他任内,花旗集团与东方证券联合设立了东方花旗证券有限公司;花旗发布了首张独立品牌的人民币信用卡。
“中国一直是我们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花旗银行一直以来都不遗余力在中国投资,而在今年以及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大力拓展花旗中国的区域业务,目前我们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产品等方面都在外资银行中排名靠前,未来将着力于产品丰富化和客户多元化。”欧兆伦表示。
据了解,花旗中国目前在建制上虽然只是涉及到个人业务和企业、政府和机构业务两大类,但在外界看来,其业务触角已深入各个金融领域。
个人业务包含借记卡、存款、理财、房屋贷款、个人贷款及保险,企业服务则包含了为中小企业的贷款服务以及充当中资企业“走出去”和外资企业“走进来”的桥梁。此外,与国内公司合资的券商也早已承担起花旗中国的投行业务。
有评论认为,花旗银行在中国的业务已经基本囊括了中资银行的所有业务。
欧兆伦强调,花旗银行在全球的定位是一家全方位的银行,花旗银行服务的客户群体非常广泛,提供的服务也是全方位的。因此,在中国,花旗中国也力争做一家“全能型”银行。
“我们服务的对象包括大型跨国企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等,非常广泛;我们提供的产品从高端的私人银行产品到欠发达地区的小额贷款,也非常丰富。中国的市场非常庞大,花旗不会一条腿走路,如果我们只着重在一条业务线投资,会丧失很多商业机会。”
欧兆伦坦言,今年已经过半,而花旗中国的整体业务保持了良好势头。“尽管今年整体宏观环境比较紧缩,但是我们的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等核心指标非常健康,尤其是代表流动性的贷存比指标,我们一直都低于监管部门要求的75%的指标,这在外资银行中是靠前的。而且伴随着全球实体经济的复苏,我们的客户也正在从谷底走出,我相信,我们有能力在比较困难的大环境中保持营运收入和利润的继续增长。”
据了解,截至目前,花旗中国在全国13座城市(北京、长沙、成都、重庆、大连、广州、贵阳、杭州、南京、上海、深圳、天津和无锡)拥有55家分支行。
根据花旗中国的信息披露,2013年花旗中国的净利润为9.6亿元人民币,资产规模达到1527亿元人民币。在外界看来,花旗中国的资产规模还不及一家中国的城商行,这实在有些让人难以置信,“外资银行的业务领域所产生的规模和自身的体量目前看来都不大。”欧兆伦坦言,这和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差异有关,并不能说明实质问题。
对话欧兆伦 “零售业务是未来的重点”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很多城商行在向零售银行业务转型。您认为零售银行业务在花旗中国的业务中扮演什么角色?
欧兆伦:零售业务一定是我们未来的重点之一。目前,零售业务在花旗银行全球业务中利润贡献很高,国内有13亿人口的市场,我们没理由不重视零售业务发展。我必须要说的是,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需要投入很多资金、资源和时间,对网络拓展、系统建设、产品开发和员工培训等方面的要求都很高。所以,零售业务对于花旗中国而言,将是一个长期规划。
《中国经济周刊》:为更好地整合资源协同发展,现在不少银行开始尝试打破公司和零售的条块分割。您怎么看公司和零售业务交叉发展的作用?花旗中国有没有这方面的规划?
欧兆伦:事实上,我们内部已经有交叉运营的尝试,比如“花旗职通”,为公司客户的员工开设账户,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另外,我们负责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部,也已经在上海开始做依靠零售网点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尝试。 总体来说,零售业务和公司业务的客户经常是交叉的,贵宾理财客户或者私人银行客户很多会有自己的企业,而企业主大多有个人或家庭的财富需要管理。
“目前没有增资计划”
《中国经济周刊》:花旗中国目前在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还不是很大,下一阶段在中国有什么发展计划,有没有增资计划?
欧兆伦:在中国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投资,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还是加大了。在所有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当中,我们排名还是很靠前的。2014年和2015年,花旗会继续加大对信用卡业务的投资。
对未来的增资计划,我们会在有需要的时候增资,但在可预见的时间表中还没有这个必要。目前花旗在中国的资本充足率还不错,盈利能力也不错,资本回报率也还是比较满意的。总体来说,目前的业务比较稳定,短期回报与长期投资的平衡把握也可以,所以还没有需要增资。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是好事”
《中国经济周刊》:花旗中国在上海自贸区的市场定位是什么?
欧兆伦:我们的定位不同于中资银行,除了将海外经验引进中国外,我们也希望将中国客户引向海外,花旗中国的总体竞争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希望看到上海自贸区跟海外接轨,因为我们的海外网络非常成熟,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分支机构。很多产品服务,其实已经在国外启动很多年了,比如我们的跨境资金池管理业务,经验已经非常丰富,现在有机会将其引入中国,为本地的客户服务。
《中国经济周刊》: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经济增速放缓,去年中资银行利润增速也在放缓。您觉得外资银行是否也会受这一因素影响?
欧兆伦: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利差收入,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带来的利息收入调整,对银行产生负面影响是一定的,这对于外资银行来说也不例外。而在经济增速下行时,整个银行业的不良贷款都会受到影响,从花旗中国去年的表现来看,资产质量还是比较稳定的。
未来,来自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挑战仍会继续,虽然银行以往的传统业务会因此受到影响,但也应该看到其中的机遇。从长远来说,改革对银行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从全球经验来看,利率的改革同时意味着资源分配的改革。利率市场化提高了对利率风险管理的要求,这就为银行创新利率风险管理产品提供了空间。而除了利率改革之外,中国有很多金融改革正在同时推进,比如汇率的改革,同样也将提供外汇风险管理产品的创新空间。在这一形势下,外资银行应该把握改革的机会,重新定位,创新产品。
《中国经济周刊》:您对花旗中国未来的业务开展还有哪些期待?
欧兆伦:期待外资银行可以在资本市场参与更多的项目。目前有些客户除了通过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外,也希望通过银行来直接参与股票的买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