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加强青少年体育

2014-12-07深圳市文体旅游局

少年体育训练 2014年3期
关键词:体教体校业余

深圳市文体旅游局

抓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加强青少年体育

深圳市文体旅游局

在国家体育总局、广东省体育局的关心指导和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我市各级体育、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我市体育工作取得的了长足进步。2011年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夺得了13枚金牌、10枚银牌、11枚铜牌。2012年伦敦奥运会夺得2枚金牌、3枚银牌。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为广东代表团贡献15枚金牌、15枚银牌、8枚铜牌,为解放军代表团贡献3枚金牌、4枚银牌、3枚铜牌。

成绩的取得与我市近年来重视青少年体育,特别是市、区两级体育、教育部门充分发挥体教结合模式和学校资源优势,狠抓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为深圳的体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开展青少年业余训练,不仅增强了青少年体质,还为上级单位选拔、输送了大量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并且多次在各类体育竞赛上取得好成绩:第十三届省运会,南山区华侨城中学棒球队首次取得冠军;龙岗区布吉中学女子排球队获亚军;南山区龙珠中学垒球队获得省运会第三名;在省运会跆拳道项目参赛的深圳队中,共有19名队员来自宝安区西乡中学和文汇中学;罗湖区翠园中学通过市校园足球联赛选拔组队,代表深圳市参加2012年广东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男子甲组)并夺得第三名,2013年有9名学生入选国家少年足球队,4人入选出场阵容;福田中学田径队学生获2013年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子4×100米、200米和女子100米三项冠军;以万国击剑俱乐部为重点的社会化、市场化、业余训练的深圳市青少年击剑队参加2013年省青少年锦标赛获三项冠军,长年参加业余训练的青少年学生达4 000多人。以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高水平体育项目学校为重点,以社会化、市场化体育俱乐部为新动态的“体教结合”模式在我市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展示了青少年体育业余训练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加大投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3号)精神,加强我市“体教结合”工作的开展,强力推进我市青少年体育业余训练工作,市文体旅游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委联合进行了本周期(2011-2014年)市级高水平运动项目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检查、评估工作。评估结果并报请市政府同意,正式命名了布吉中学等14所学校为“市高水平运动项目学校”,深圳中学等124所学校为“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市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每年对命名的高水平运动项目学校和体育传统学校分别给予16万元和4万元的经费支持,用于学校开展青少年体育业余训练工作。同时我局与市教育局联合制定了《深圳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高水平运动项目学校管理办法(2011-2014)》,对命名条件、组织管理、奖励与处罚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化的管理。

深圳市政府副市长吴以环同志出席了“深圳市2011-2014年高水平运动项目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命名大会”,会上提出深圳要改革创新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正视现状转变教育观念,多部门合作齐抓共管,要求校长挂帅、抓出成效。强调要坚持“体教结合”,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建立由体育和教育两部门统一协调、共同组织的竞赛制度。财政部门要大力支持,确保经费的及时、足额、到位。与上周期相比,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由原来的23所增加至124所,4年经费总投入由原184万元增加至2480万元。高水平运动项目学校由原来3所增加至14所,4年经费总投入由原48万元增加至960万元。设置的项目有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体操、艺术体操、武术、举重、击剑、跆拳道、柔道、摔跤、拳击、射击、射箭、棒垒球、曲棍球、手球、高尔夫球、自行车、帆板项目,部分项目初步形成了从小学至中学的“一条龙”学校体育业余训练体系,进一步建立了项目布局更清晰、输送途径更顺畅、人才效益更突出的全市青少年体育业余训练网络。

据不完全统计,本周期我市各传统校体育传统项目的普及率达78%,覆盖了全市138所学校大约30万中小学生,通过参加体育传统项目锻炼,增强了体质,提高了运动技能,为青少年体育文化的普及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

二、发挥市业余体校的积极作用,搭建全市青少年体育业余训练的桥梁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青少年学校体育业余训练工作,近年来我市注重发挥市业余体校的作用,充分利用市业余体校的资源优势,搭建市、区、学校业余训练的桥梁。在深圳市文体旅游局的指导下,市业余体校担当了市青少年体育业余训练的桥梁和纽带、参谋和助手的重要角色,做“体教结合”的践行者。同时在各区体校与市体工大队、市运动学校之间搭建平台,为上级训练单位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积极输送。市业余体校积极参与市级体育传统校、高水平运动项目学校的各项工作,充分依托新周期(2011-2014年)命名的124所体育传统校和14所高水平运动队试点校的资源,工作深入到基层学校,加强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重点打造高水平运动队伍,进一步推动“体教结合”上新台阶,真正做到由“结合”到“融合”,增强各项目发掘本地人材的厚度,实现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市业余体校连续多年承办省、市少儿锦标赛等赛事工作,发挥竞赛对青少年体育业余训练的杠杆作用和导向作用,大力推动了基层学校开展业余训练的积极性。

三、全市各区业余训练工作各具特色,体教结合不断深化推进

(一) 以区体校为龙头,学校为基地,夯实基础,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经过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市多个区建立起以区体校为龙头,学校为基地的青少年体育业训格局,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实现有机协作与密切配合。如南山区文体局与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加强体教结合推进青少年业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2011年通过检查、评估确定了体育重点学校6所(7个项目),体育特色学校23所(38个项目),同时建立联合举办比赛制度,比赛项目逐年增多,“体教结合”优势凸现,联办比赛的方式形成了品牌和传统。福田区从2004年开始,对训练基地网点的建设实行统筹规划,目前在区内学校设立了包括田径、游泳、体操(艺术体操)等17个项目47个训练基地,并制定了《区体校训练基地设置管理办法》《区体校训练基地经费使用管理规定》,形成规范管理和评估体系。宝安区通过设立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和业余训练网点,截至2012年底在全区中小学设立包含女足、跆拳道等区优势项目在内的21个项目72个训练点,涉及52所学校。盐田区多年来充分与区内学校合作,在全区8所中小学设立了业余训练点并由学校校长挂帅(项目领队),依托体教结合的模式开展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

各区在实行体教结合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共育、成果共用作为工作方针,各训练基地网点学校弥补了区体校场地不足的实际问题,区体校教练员进校园指导业余训练,带动、提升学校体育业训水平。各区在工作开展中注重用人唯才,实现人才的双向交流,如盐田区聘用优秀体育教师为区队教练,弥补了区体校个别项目上师资力量的不足。

(二) 各区与学校联办、共建业训队伍和高水平运动队,形成训练、学习、输送多赢局面

采用以学校作为依托,直接与学校联办运动队,将区体校训练的学生集中到学校,进行统一学习、训练和管理。管理上,区体校负责抓好训练、竞赛及经费保障,联办学校提供学位,负责运动员文化教育并协助训练,运动队既是体校的队伍又是学校的队伍。通过联办的形式,形成各区竞技体育的人才基地,并承担起深圳市部分项目的备战省运会,全国比赛以及向上级输送人才的任务。联办共建运动队的模式不仅带动学校体育的发展,运动员升学、输送等问题同时得到较好解决,深受运动员、家长的支持和赞赏。

目前龙岗区的自行车、游泳等7个队伍分别与区内学校联合办队,特别是与辖区内布吉中学、平冈中学进行合作,共建了高水平女子排球队和女子篮球队,布吉中学女排2011年、2012年获广东省青少年锦标赛冠军,2011年获亚洲中学生排球锦标赛亚军,1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3名学生在恒大女排。罗湖区承担我市参加第十四届省运会男子足球的任务,罗湖区体校积极与辖区内翠园中学紧密合作,充分利用学校生源、师资和场地器材等良好条件共建男子足球队,共同推进以足球为重点的“校园足球全明星计划”,积极开展校园足球文化,学校的积极参与使足球队的训练、比赛、招生等工作顺利进行,学生的训练和学习互相促进。

四、今后工作思路

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仍存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数不多、基础不实、管理不规范、训练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学校体育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重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理想等问题依然存在,加快转变我市体育发展方式,大力推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一) 进一步扩大高水平运动项目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规模

2014年将进行新周期的体育传统校申报和评估,根据市领导要求,将加大经费投入,扩大体育传统校的数量、提升质量,各区要特别注重布局体育项目在小学、初中、高中按3∶2∶1的比例协调布局,形成互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各项目、各区域协调发展。

(二) 加强体育传统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从2014年开始,加强对体育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全体体育教师的培训。提高全体教师对学生身心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训练水平,走集约式的发展道路。体育传统项目的发展成效取决于师资水平,在培训提高现有师资的基础上,各学校、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改革创新办法,如体育部门的优秀教练进入体育传统校,体育传统校走人才绿色通道,引进领军教练、教师,充分发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特点引进社会资源办青少年业余训练。总而言之,各体育传统校必须千方百计配齐、配优项目领头人和师资团队。

(三) 推动开展体育传统校比赛

研究在本市举办体育传统校参加的比赛,使其与市青少年锦标赛、校园足球赛和市中小学生比赛相结合,鼓励全市体育传统校的校际交流比赛,互相竞争,促进项目可持续发展。

(四) 加强体育传统校运动队建设

要求各校建立校、年级、班级的体育传统项目运动队,注意年龄梯队衔接。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争办高水平运动队,代表深圳参加省运会(省中学生运动会)。实行校队合一、学训合一的体教结合新路子。

(五) 创新驱动发展,用科技引领中小学生体质新突破

体育传统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下一步将采取有效的办法,引入现代科技,运用大数据、智能穿戴、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对提高学生体质问题进行科学实验和攻关,通过创新驱动,引领体育传统校学生体质发展取得新突破。

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夯实青少年体育和业余训练基础,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勇于探索未来人才德、智、体协调发展新模式,从根本上实现我市体育、教育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并转型升级走向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之路,为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和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体教体校业余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2019年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总决赛在广东清远举行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为业余棋手诊脉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业余体校击剑训练发展趋势
遮荫有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