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庆嫂”原型之一我的外婆范惠琴
2014-12-07金耀良
□ 金耀良
范惠琴与外孙金耀良
外婆范惠琴生于1911年,卒于2003年,终年93岁。
10年前,《现代快报》记者王深刚找到外婆准备深入采访时,她已躺在苏州某医院的病床上不省人事。这位记者在《走进“绝版阿庆嫂”最后时光》中写道:也许她老人家已经来到了茂密的芦苇荡,手中提着“煮三江”的铜壶,穿梭在“春来茶馆”里,用她那机智勇敢和“滴水不漏”的口才,诉说着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抗日传奇……京剧《沙家浜》中的阿庆嫂是个艺术形象,而外婆范惠琴是革命斗争中实实在在的阿庆嫂原型人物之一。
外婆自幼在苏州横泾镇老街长大,后嫁到阳澄湖北岸的泗泾村蒋家,外公蒋志华毕业于上海交大土木工程系。抗日战争期间,民运干部在村里办夜校,外婆成了夜校的第一批学员,1939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江抗”东进时,外婆家成了新四军的地下交通站、联络站,先后掩护和接待过谭震林、温玉成、夏光等“江抗”和地方党的领导人。外婆还发动妇女做军鞋、护理伤病员、发行《大众报》、传递情报等。由于工作积极,1940年12月26日她当选为苏(州)县妇女抗日协会执行委员。在日伪“清乡”期间,外婆被驻横泾镇日本兵抓去,遭到严刑逼供,遍体鳞伤,但她立场坚定,保守了党的机密。解放战争期间,外婆积极协助武工大队长朱英、副大队长卢毅工作,直至全国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张英、钱江等当年的地下党同志动员她出来工作,但由于在反“清乡”斗争中时遭受日军拷打,她落下了一身毛病,直不起腰,加上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就婉言谢绝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外婆同样受到审查,原因是她被日军抓去关押过,怀疑她有自首变节行为,可是查来查去,没有发现她有任何问题。1971年,曾任人民日报社负责人的一个干部被冲击后,有一段经历需要求证,中央调查小组从北京来到苏州找外婆,外婆实事求是地作了证明,使他很快得到了平反并出来工作。在普及样板戏的热潮中,外婆的一篇回忆录被北京京剧团作为修改剧本的参考材料,北京京剧团于1972年3月28日给外婆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说:“尊敬的范惠琴同志,阿庆嫂的原型是千千万万抗战妇女的化身,经多方考证,您是最接近的一位。您的事迹生动,给我们全体剧组上了一堂爱国课。”
我的小舅了解到她母亲这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后,瞒着母亲给谭震林写了一封信。1974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很快来了回信说:“您反映的事是真实的,当时的林俊就是现在的谭震林,生活上如有困难,可请求当地民政部门帮助。”外婆知道后,语重心长对小舅说:“我现在生活得很好,困难是暂时的,不要麻烦政府领导,比起牺牲的同志我幸运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