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熊猫公司成长记

2014-12-06张伟管清友张媛朱振鑫牟云磊李奇霖

中国经济周刊 2014年38期
关键词:熊猫

张伟+管清友+张媛++朱振鑫++牟云磊++李奇霖

共和国65年经济史

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65岁华诞。

65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一穷二白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从“站起来了”到“举足轻重”。中国的国力从来不曾如此强大,百姓的生活从来不曾如此富足,亿万人民的精神面貌从来不曾如此昂扬奋发。

如果将中国经济看做一家公司,那么,它无疑是一家令人尊敬的伟大公司。

我们姑且称它为熊猫公司。

熊猫公司是一家有着65年历史的老字号,它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公司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遭遇了种种挫折,但它从不气馁、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终于抓住机遇、迅速成长,成为一家业绩优异、市值颇高、责任心强、影响力大的国际性大公司。

65年来,熊猫公司的成长吸引了世界的目光;65年来,熊猫公司的成长让世界发生了改变。

今天,熊猫公司再一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它一定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新的改变和惊喜。

1949—1977年 初试啼声,蹒跚前行

熊猫公司是一家有65年历史的老字号,但真正改制成股份制公司不过30多年时间。1949年公司成立后,长期面临着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运营资金不足、生产部门结构不合理、海外市场大门紧闭的困难局面。尽管困难重重,错过了许多次发展壮大的良机,但熊猫公司经过近30年的经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一个主要经营农产品的体量巨大、作风保守的新生企业,成长为业务覆盖多个领域、产值初具规模、员工福利大幅增长的区域性大公司。

上世纪70年代末,公司创始人和几位元老先后去世,引发了公司历史上最激烈的人事震荡。董事会和管理层重新洗牌,主张改革的新任董事长走上前台。1978年,新一届董事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成为公司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轰轰烈烈的改制随之拉开序幕。

史纪

1949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和基础产业极端落后,又受到长年战争的持续破坏,社会生产能力严重不足。

●计划经济30年,中国从一个十分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工业体系和国民体系较为完备的工业国。197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952年的4.74倍,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1977年的人均GDP是25年前的2.86倍。

亲历者旁白

新中国第一辆轿车诞生了

一汽设计科第一任科长 吕彦斌

1953年7月10日,我被调到652厂(当时还不叫一汽)。1958年我们接到任务要做东风轿车,厂里要求我们仿照和自我设计相结合。设计处副处长史汝楫带上我和另一个工程师到北京去找样车,选中了法国希姆卡中级轿车:里面的结构不变,发动机用德国奔驰190,车身自己设计,由时任652厂副厂长孟少农统一指导。

我们先做了小模型。做之前画效果图,外形用彩色,画好后让领导挑选合适的,做成1∶5的模型,再交给领导审核,选择其中一个做成1∶1的大模型,再根据大模型画试制图,用手工敲出一辆样车。

1958年5月,我们做出东风样车;5月12日送到北京中南海报喜,正值八大二次会议召开。5月21日下午两点,毛主席检阅东风车,他跟林伯渠坐着车围着花园绕了一圈,下来后他说:“好啊!坐上我们自己的小轿车了!”然后到车前面和每个代表握手。

1978—1997年

脱胎换骨,开疆扩土

最初几年,改制进行得并不顺利。家族式管理的弊端根深蒂固,各方利益盘根错节。由于新任管理层缺乏经验,公司甚至在80年代末爆发了激烈的劳资冲突,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位置几易其主,改革一度出现了倒退。

直到1992年,开启改革大门的功勋董事长再度出山,董事会和管理层改弦更张,市场化改制才重新步入正轨。

史纪

1992年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88岁的邓小平从武昌到深圳,从珠海到上海,他一路走一路讲,对中国的改革发展谈了很多想法。此后整理而成的近8000字讲话稿,被称为“南方谈话”。

●影响中国之后历史进程的诸多经典思想,如“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皆由此而出。

●就在“南方谈话”发表同一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中共正式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在次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获得通过,中国由此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周期。

亲历者旁白

我全程陪同小平同志南方考察

广东省委原副秘书长 陈开枝

当时,中央办公厅给广东省委的绝密电报,只有短短两行字:小平同志要到南方休息,请做好安全接待工作。我身边不少同志都认为小平同志是来休息的。但我不这样认为。老人家多年已有一个习惯,就是到上海休息,上海早做好他休息的整套准备。他到广东不是来休息的,也不只是为了看看南方改革开放的成就。我预感到小平同志来广东,将是“一个大动作”!

在珠海拱北,小平同志指着车窗外一座旧建筑询问是什么,得知那是清朝海关遗址后,小平表情凝重:“贫穷落后是要挨打的啊!”

1994年,站稳脚跟的新一届董事会开始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重新梳理了公司治理结构。各大分公司的财权被统一上收,原来呼风唤雨的各路“藩王”成了没有财权的光杆司令,避免了“藩王割据”给公司整体造成的无谓损失。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藩王”们很快找到了牟利的路子。这得益于董事会1994年推行的住房改革。过去员工的住房基本是公司提供,1994年之后,福利分房成为历史,住房成为公司内部最炙手可热的一种商品。“藩王”们很快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利用分公司大量的空置土地开始大搞房地产。这不仅给员工们带来了更好的住房条件,也为公司创收不少,所以总公司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endprint

与此同时,公司80年代启动的开放战略也开始发力,出口业务不断开疆拓土。尽管一开始缺少先进设备和技术,但公司准确定位,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专门为外国人代工服装鞋袜等低端产品,还是在出口业务上尝到了不少甜头。

1992到199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4.2%、14%、13.1%,连续三年增速保持在13%以上,创下历史纪录。公司上下热情高涨,乘胜追击,不断追加投资。1993年,全公司的投资增速一度达到65%,让业内同行刮目相看,叹为观止。之后两三年时间里,虽然改革带来了一些阵痛,但总体上颇见成效,公司营业收入依旧维持了10%以上的高增长。

史纪

1993年

●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确定从1994年1月1日起改革现行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对各省份以及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改革的原则和主要内容是: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

1994年

●199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发布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开始全面建立。

●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1997年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GDP总量仅为人民币3624亿元。

●1986年,我国GDP总量上升到1万亿元的水平。

●1991年,我国GDP总量上升到2万亿元的水平。

●1997年,中国GDP达到了7.45万亿元。

●1992—1997年,我国GDP平均增速为11.92%。

亲历者旁白

1994年财税改革,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国家税务总局原局长 金鑫

朱镕基同志曾经说过,对1994年的财税改革,无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1994年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四句话十六个字,这就是:统一税法,简化税制,公平税负,合理分权。强调“合理分权”,主要是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根据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原则,在统一税法的前提下,将涉及贯彻国家宏观政策的税种划归中央掌握,凡属有关调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方面的税权集中在中央;对有利于地方政府调节本地区经济并因地制宜组织地方收入的税种,制定征收办法和管理征收的权限,乃至少数地方税的立法权都应交给地方。这样,既可以保证中央必需的财力和经济手段,又可使地方靠自身的努力去组织地方财源,发展地方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房的售价问题

原国务院房改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处处长 侯淅珉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推行优惠售房,每平米基价仅为250元,全国各地也有效仿。但有人认为,住房是国有资产,优惠售房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明确了中国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年,在国务委员李铁映的办公室,李铁映指着桌上的水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这个杯子能值多少钱?取决于购买的人愿意出多少钱,没有人买,它一文不值。”我借此延伸道,在计划经济下,它是国有资产,价格就是核算的成本;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下,价格就是“成本+利润”;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价格取决于有效需求。这样,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合理的公房出售价格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998—2007年

卧薪尝胆,绝处逢生

1997年,海外市场风云突变,公司遭遇了改制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原来一起做代工的几家中小公司遭到海外债主的恶意追债。前期举债过多又没有做好现金储备的大象公司成为第一家濒临倒闭的公司。和大象公司有债务往来的太极虎等公司也陆续受到牵连,一蹶不振。

庆幸的是,熊猫公司的债务主要集中在内部,几乎没有外债,但不幸的是,在盘根错节的市场经济体系中,熊猫公司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牵连。

史纪

●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在同国际投机资本苦斗了数月之后,终于宣布放弃盯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泰铢应声而落,当日下跌约20%,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

●随后,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包括中国香港在内的亚洲多个经济体,造成重大损失。

亲历者旁白

当时的香港仿佛成了自动提款机

香港金融管理局原总裁 任志刚

我担任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以来,经历了很多,最难忘的,是1997—1998年的金融风暴。对冲基金透过在股票市场及货币市场进行双边操控来获利,香港仿佛成为一个自动提款机。当时的财政司长曾荫权先生、财经事务局局长许仕仁先生和我都是信奉自由市场的人,我们当时真的左右为难。因为一方面是自由市场的信奉者,另一方面却不愿看见香港的自由市场被外来的资金自由操控,心情是百般的矛盾;我们当然不想干预市场,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又刚回归祖国,金融经济波动太厉害的话,对我们会造成很大影响,所以最后不得不做出干预市场的决定。

1998年,公司的出口业务增速从20%以上骤降至0。受此拖累,公司营业收入告别两位数增速,跌至7.8%。仓库里产品堆积如山,大片厂区开始停工,机器闲置,人浮于事,在一些董事会嫡系控制的部门中尤其严重。

然而,真正可怕的不是收入的下滑和产能的闲置,而是由此引发的债务风险。由于前期公司业务扩张过快,积累了大量债务,利息负担沉重。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时候,公司尚可以依靠持续的现金收入偿还债务,但现在公司业务急剧萎缩,要偿还“旧债”只能依靠举“新债”。当然,这种方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债务偿还的负担变得越来越重,这样下去公司恐怕难逃破产的厄运。endprint

危难之际,公司的铁腕总经理果断出手,顶着董事会诸多嫡系的巨大压力,关停了众多闲置的工厂,大批闲置人员被辞退。1999年,很多子公司的裁员比例超过了10%,尤其是钢铁、煤炭等生产部门。快速地去产能和人员消化导致公司业务扩展进一步放缓,而且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产品的利润空间一降再降,公司当年营业收入增速降至6.1%的历史冰点。现金流恢复缓慢,而债务雪球却越滚越大,董事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史纪

●1993年到2002年,国企遭遇“最困难的十年”。1998年,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国企亏损,全国国有企业所有利润相加,只有区区213.7亿元。

●1997年,十五届一中全会明确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在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亲历者旁白

3年脱困攻坚,为国企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国务院国资委原主任 李荣融

1998—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带领国有企业实施了改革脱困3年攻坚,通过债转股、技改贴息、政策性关闭破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减轻企业负担,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国有企业的优胜劣汰,实现了国有企业的整体扭亏为盈,为国有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卧薪尝胆的公司管理层终于在2001年迎来了转机。先是公司与“全球企业联盟”的谈判达成协议,公司正式“加盟”,从此可以享受联盟统一的市场体系。与此同时,公司最主要的客户、全球市场老大秃鹰公司也开始了新一轮史无前例的业务扩张。海外订单滚滚而来,而且这一次,公司的业务已经不再局限于服装鞋袜这些低端产品,凭借前期积累的大规模资金投入,公司开始在一些高价值的机械装备出口上打开局面。

史纪

2001年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加入WTO,中国即取得多边、稳定、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并以发展中国家身份获得普惠制等特殊优惠待遇,有利于实现市场的多元化,使我国出口贸易有较大的增加。

天时地利人和之下,公司迎来了辉煌的6年。2002年,公司的出口业务增速从10%以下骤增至30.2%,次年又进一步增至50.7%。此后4年,出口业务也保持了年均30%的增速。在此带动下,公司一扫前5年的阴霾,迎来了一轮史无前例的繁荣期。2002年到2007年间,公司营业收入增速年均增长11.2%,一举跃升为全球第三大企业。

海外业务连年创收也使公司面临的问题迎刃而解。一方面,快速的业务扩张为公司偿还债务提供了充裕的现金流,公司总债务/营业收入比例从140%降至110%,基本上回到了上一轮危机之前的水平。另一方面,公司营收的增长不仅让一些下岗员工重新获得了就业机会,而且业务转型大大提高了公司的利润空间,员工的工资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这又进一步催生了公司房地产等业务的繁荣,一时间公司多点开花、亮点不断。

史纪

2002年

●2002年中国GDP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

●在接下来8年中,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则开始以10万亿元为单位实现连级跳,到2010年,中国GDP已经逼近40万亿元。

2008—2013年

孤注一掷,奋力突围

然而,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在公司风生水起的时候,2008年9月国际市场再度传来噩耗。这次出问题的不是熊猫公司身边的小伙伴,而是前面提到的市场老大秃鹰公司。一开始只是听说秃鹰公司的一个部门出了问题,但不知怎的,整个秃鹰公司都受到了牵连。秃鹰公司新上任的马总说,这是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场危机。

史纪

2008年

●2008年8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

●2008年9月,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两房”;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接二连三倒下。美国金融海啸迅速波及全球。

亲历者旁白

中国终于走进了WTO的大门

原外经贸部部长 石广生

中国终于走进了WTO的大门,要签字了。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我至今仍留着当时签字用的笔。除了签字时用的笔,我还保留着当时的入场证。中国没加入WTO时,我们是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世贸组织部长大会的。这个证,应该说是观察员身份结束的一个证明,是最后一次,今后都是正式参加……

如今中国已经在WTO的大家庭中成长了。大家都知道,WTO讲的是规则,而不是客套。我们的承诺都做到了,而且我们还根据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自身进一步开放,不断进行试验,进行尝试,比原来放开得多了。

熊猫公司的员工们没有经历过“大萧条”,不知道最严重的危机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为什么一个小小的部门有如此大的能量,但他们能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

领导们在不停地开会研究对策,公司上下弥漫着不安的气氛。听一些消息灵通的人说,这次不只秃鹰公司的业务受到影响,包括狮子公司、星星公司在内的“联盟”主要成员都遭到了重创,今年公司的任务铁定完不成了,搞不好又要像10年前那样大裁员!

他们猜中了故事的开头,却猜错了故事的结尾。形势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差,公司年报显示,2008年全年收入增速从2007年的14.2%大跌至9.8%,其中四季度收入仅增长6.8%(事后证明只有6.6%),创1999年以来新低。但这一次公司董事会不仅没有宣布裁员,反而出人意料地继续大上项目、扩张产能。

2008年11月,董事会宣布推出“4万亿元”投资计划,这个规模相当于当年公司总投资额的30%、营业收入的13%,力度之大,空前绝后。很多之前下岗在家的老员工重新就业,一时间喜出望外、皆大欢喜。endprint

关于这个决定背后的来龙去脉,直到今天都没有人说清楚。有人说董事会是担心员工情绪失控闹事,影响公司正常经营,这在10年前有过先例。也有人说董事会内部其实有反对声音,但后来看其他公司都在这么干,只能少数服从多数。

事后看来,谁做的决定、如何做的决定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次决定对熊猫公司此后的运营产生了重要影响。

表面上看,投入的增加立竿见影。2009年,公司营业收入实现绝地反弹,增速从年初的6.6%升至年底的12.2%,几乎翻倍。如果与往年公司的业绩相比,这似乎不算什么,但如果和同期全球各大企业的负增长相比,这绝对算是鹤立鸡群。

史纪

2008年

●2008年第四季度,为了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提出了扩大投资的重点领域和方向,主要有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保护、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为加快这些重点领域的建设,从2008年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央政府拟新增投资1.18万亿元,加上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共约4万亿元。

亲历者旁白

我们需要做的是把中国经济这台发动机给点着

国家统计局原局长 李德水

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危机虽然不是发自中国,但对我们的影响和冲击不能小看,既要高度重视、充分估计,更要理性应对,不能人云亦云瞎折腾。60年的发展走到今天,我们的社会资源很充足、资金也很充足。政府的措施是药引子,是点火器,我们需要做的是把中国经济这台发动机给点着,以政策调控调动全社会资源,把经济更好、更快地拉动起来,把下行的压力顶回去。

60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还很年轻。三四十年后,我们看到的将是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强大的国家,一个发展条件更加充分、基础环境更加好的国家。

但实际上,这种打激素方式带来的业绩反弹注定不可持续,威胁公司未来发展的隐患正在加速扩散。与上一轮危机时相比,这一次公司面临的风险有过之而无不及。经过“4万亿元”计划带来的债务扩张,公司的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资产周转率不断下降,而负债率却不断攀升。截至2013年已经超过150%,比上一轮高点还高出10个百分点。更可怕的是,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攀升。

关键问题仍然是现金流。一方面,没有现金流就无力偿还巨额的利息,债务的雪球就会越滚越大。另一方面,没有现金流公司就没有经营的筹码,未来收入就会加速萎缩,偿还债务的能力会越来越差。

也许你会问,公司这么大张旗鼓地扩张业务怎么会没有现金流呢?这里要分清一个概念,即总现金流和净现金流。这两年公司营业收入(总现金流)虽然维持了高增长,但净利润(净现金流)却基本没有增长,甚至是负增长。背后的原因在于,公司这一轮扩张根本没有市场基础,只是追求量,并没有追求价,公司产品的价格甚至连续28个月负增长。再加上人力、土地、资源等成本不断攀升,公司的营业收入基本上无法转化成净现金流。

史纪

2013年

●2013年12月30日,国家审计署发布了《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6988.65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9256.49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66504.56亿元。其中,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859.17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655.77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393.72亿元。

亲历者旁白

“资优生”的新挑战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 张国宝

前几天我碰到一个老朋友,江苏省苏州市原市委书记蒋宏坤。他说,苏州从2000年到2010年这10年业绩非凡。10年中,苏州一共投入人力350万人,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到苏州就业的;使用土地104万亩,就是说有104万亩土地从农用地转为了工业用地;创造了万亿元的产值,本级财政收入增加了1000亿元,可以说苏州是改革开放的佼佼者,这些数字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蒋宏坤也讲道,这种靠要素高强度投入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维持了,你还能拿出104万亩地来?拿不出来了,没有了。下一步苏州靠什么来发展?只有靠体制机制的创新,靠科技创新才能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

2014 and After

苦练内功,天下纵行

对人的身体来说,7年足以完成一次整体的细胞代谢。对一段婚姻来说,7年足以消磨掉所有的激情和耐心。而对熊猫公司来说,2014,距离公司的上一个巅峰恰好7年。

很多人期待公司能在这一年迎来转机。国际市场似乎也传来了一些久违的好消息,秃鹰公司等市场巨头开始重新扩张。员工们七嘴八舌地议论:“难道我们就要熬出头了?”

如果说10多年前熊猫公司绝地重生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那么这次的情况恰好相反。“三期”叠加的大背景,给公司运营带来了诸多挑战。

10多年前的出口繁荣得益于内外红利的触发。从自身来看,熊猫公司加入全球企业联盟,开辟了新的市场。从外部看,秃鹰公司等国际巨头企业大举扩张,代工需求飙升,使熊猫公司的业务迅速扩张。但现在来看,“加盟”这样的好事不会再有,反而秃鹰公司正在密谋成立新的企业联盟,将熊猫公司排挤在外。而且,很多企业都困难重重,开始把外包的生产项目重新迁回本部,这大大压缩了熊猫公司的市场空间。

上一轮繁荣的另一块基石就是房地产。过去10年间,公司在房地产上的投入超过总投入的20%,如果考虑到房地产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它的贡献还要更大。但未来几年,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房地产需求增长已经遭遇瓶颈,高增长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人是一个企业最核心的资源,过去30年熊猫公司享受的劳动力红利也是其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但目前来看,熊猫公司的员工结构日趋老龄化,能干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需要抚养的退休员工却越来越多。

天时地利人和不再,债务负担却真真切切地存在,而且每时每刻都在真真切切地加重。对于熊猫公司来说,这无疑是在刀刃上行走,困难重重。

未来是否有重塑辉煌的机会?这完全取决于当下的选择。对一个公司来讲,最关键的是创造现金流,而不是增加投入或者降低费用。创造现金流的基础是堵上现金流黑洞,消化过剩产能,减少无效的资金投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可以创造现金流的部门中。

但仅仅堵上黑洞还不够,最根本的出路是创造新的源头。在出口红利不再的背景下,唯有通过改革提升企业创造现金流的能力,以保基业长青。

一是理顺管理架构。要从根本上解决各级管理人员的考核机制。不要只考核营业收入,还要更重视净利润的考核。要合理划分收益上缴的比例,防止大家继续不顾成本地摊大饼,制造现金流黑洞。

二是增加员工持股。给自己打工和给别人打工的动力当然不一样,只有让员工真正成为公司的主人,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三是完善公司治理体系。事无巨细不一定能治理好一家公司,更高明的方式是无为而治。科学合理的公司规章制度是基础,既要限定好员工的行为边界,又要充分赋予员工自由创造的空间。

四是加大教育和创新投入。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给人才充分的空间和支持,提升整体技术水平,扭转不断加剧的人才流失趋势。

面对挑战机遇并存的局面,新一届公司董事会气定神闲、沉着应对,以改革、创新驱动,谋有质量的增长,一种健康、可持续的新常态蔚然成型。endprint

猜你喜欢

熊猫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假如人过熊猫的生活
贪吃的熊猫
萌萌哒熊猫等
熊猫的那些事儿
熊猫阿宝
熊猫的黑眼圈
功夫熊猫3
熊猫饭团
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