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节气与饮食养生(一)
2014-12-06石柱国
石柱国
立冬时节话养生
每年阳历11月7日左右为立冬,冬季是从立冬开始,经过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6个节气,直到立春的前一天为止。立冬是24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也就是说冬是一年的终了,随着这一节气的到来,阳气潜藏,阴气旺盛,草木凋零,兽藏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按照“天人相应”的养生原则,冬季养生应以养肾为主,肾主藏精,精为维持人体的重要物质之一,以敛阳保阴为根本,养精蓄锐,二者协调,为来年春季生机勃发做准备。
立冬宜补冬,养生补嘴空
《黄帝内经》云:“万物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为了适应气候季节变化,要点就是调整饮食,以增强体质抵御严寒。冬令进补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之一。有谚语云:“今年冬季进补,明年开春打虎”,“立冬宜补冬,养生补嘴空”。立冬以后,人体的消化功能相对增强,适当进补,不但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以养精蓄锐,为来年身体健康打下基础。
立冬进补的方法有两种:食补和药补。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冬季调养中更为重要。冬天往往使人觉得因寒冷而不适,而且有些人由于体内阳气虚弱而特别怕冷。因此,在冬季要适当食些有御寒功能的食物,进行益补和调养。如羊肉、狗肉、牛肉、甲鱼、鹌鹑、海参、枸杞,韭菜、栗子、糯米、虾、鱼、鸽等御寒力强的甘温食物。也可以把高丽参、西洋参或党参、三七等切成片,塞在鸡、鸭肚内合炖,这对正处于骨骼生长气的小孩特别有益。
立冬以后,蔬菜的数量相对减少。因此,冬季人们体内维生素C会不足,出现口腔溃疡、舌唇干燥、牙龈肿痛、出血、便秘等现象。此时,宜食一些含有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如甘薯、马铃薯、胡萝卜和深绿色的蔬菜,也可口服维生素C片剂,以补充人体的需要。
此外,冬天还应注重热食,为使人体适应外界寒冷环境,饭菜应趁热而食,以摄入更多的能量。因此,冬天应吃热菜汤,这样既可增加食欲,又可消除寒冷感。
小雪时节话养生
小雪,一般都在阳历11月22日前后,是24节气中第20个节气。小雪,顾名思义,表示降雪的开始时间和程度。民间有“十月立冬小雪涨,此时天已积阴,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的说法。小雪前后,南方地区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初冬景象。这时候的雪,常是半冻半融状态,气象学上称之为“湿雪”,也叫“雨夹雪”。雨夹雪天气阴冷晦暗,日光照少且不易转晴。另外,此时节降水依然稀少,晨雾都比立冬的节气更多一些。这些往往会影响人们的心情,所以特别要注重顺“天时”而养生。
小雪要养肾,养生顺“天时”
传统养生十分注重“天时”。祖国医学认为:“肾者主蛰,封藏之木。”冬天补肾最合时宜,俗话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其意是说在冬天要注意保护好肾,不使肾亏。否则到了春天,会因肾亏,抵抗力下降而生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在与人体五脏配属中内合乎肾,在与自然界五色配属中则归于黑。也就是说,肾与冬相应,黑色食物入肾。食用黑色食物,能够益肾强肾,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在冬天进食更为有效。与羊肉、狗肉等一类温肾壮阳的食品相比较,有所不同的是黑色食品不仅营养丰富,为诸多食物之冠,而且又大多是性味平和,补而不腻,食而不燥,对肾气衰弱,体虚怕冷者尤为适宜。小雪时节宜食的黑色食品应是黑米、黑豆、黑枣、黑菇、黑芝麻、黑木耳、黑桑葚、乌骨鸡、甲鱼、魔芋、海带、紫菜等。
古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立冬后宜食羊肉、鹅肉,益胃气、补阴衰、壮肾阳、补精血、利肺气、治咳嗽。”因此,从小雪时开始,食羊肉、鹅肉大为有益。
羊肉性味甘热,每百克羊肉含热量为308千卡,要比牛肉多近一倍,且含有无机盐类,磷、铁、钾及多种维生素等。所以冬季吃羊肉,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因阳气不足而导致手脚不温,畏寒怕冷等症状。羊肉中所含的铁、磷等物质也比其他肉类多,适合于各类贫血和中老年人食用。
鹅肉性味甘平,脂肪含量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蛋白质含量比鸭、鸡、牛肉、猪肉高,赖氨酸的含量也比鸡肉高出30%,我国民间有“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谚语。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鹅肉利五脏,解五脏热,止消渴。”所以,常喝鹅汤,吃鹅肉,可以防治咳嗽。用鹅肉炖萝卜止咳化痰平喘;还可利肺气,治疗感冒和急慢性支气管炎,并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有控制病情发展和补充营养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