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事故遇险人员心理分析及调节*
2014-12-06王同友李西安白若男
王同友 李西安 白若男
1.山东唐口煤业有限公司 2.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山东科技大学
在我国,频繁发生的各类煤矿事故严重威胁着广大矿工的生命安全。井下遇险人员良好的心理对脱险、救援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不良的心理会增加遇险人员的心理负担,降低救援效率和逃生几率。因此灾难时心理调节对逃生救援工作意义重大,有时决定着遇险人员的生死存亡。
目前对煤矿工人心理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从安全生产的角度分析煤矿员工的心理[1-2];煤矿事故发生后煤矿员工的心理及危机心理干预[3-4];煤矿员工不安全心理引发煤矿事故及应有的安全心理分析[5]。但是对煤矿事故发生时遇险人员自我心理分析和调节研究比较少,没有完整的应急心理调节方案,有必要对煤矿事故时遇险人员的心理及应急心理调节进行研究。
1 煤矿事故发生时出现的不良心理
煤矿事故发生时,由于井下环境的恶化,遇险人员会出现如下不良心理。
(1)紧张心理。紧张心理是煤矿事故发生时最容易出现的心理状态。一旦紧张状态持续得过久,或者紧张过度,就会严重影响矿工的思维,甚至也会影响矿工的逃生行为。
(2)恐惧心理。所谓恐惧心理就是人类对事物危险性所反映出的心理惧怕反应。煤矿事故发生时在恐惧心理的作用下,致使一部分遇险人员心理胆怯,心神不安,惊慌失措,导致反射性行为而发生伤害事故。恐慌心理严重的人,会给周围其他员工身心造成较大影响,影响他们对自救的信心。
(3)无所谓心理。无所谓心理常表现为当煤矿事故发生时没有足够的警惕性,想当然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持这种心理的井下人员大都危险意识淡薄,当煤矿事故发生时并没有做好紧急自救的准备,很有可能耽误逃离时间。
(4)自私心理。这种心理与人的品德、责任感、修养、法制观念有关。它是以自我为核心,只要我方便而不顾他人,不顾后果。这种心理会导致事故时秩序混乱,造成严重的损失。
(5)狂躁心理。煤矿事故发生时,井下环境往往会发生急剧的变化,温度的骤升,压力迅速升高,极端的情况会出现爆炸、火灾事故。此时遇险人员的心理受井下环境的影响而恶化,容易出现狂躁心理。
此外,煤矿事故发生时的不良心理还有:侥幸心理、消极心理、从众心理、抑郁心理等心理状态。
2 煤矿事故发生时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1)沉着冷静、勇于面对的心理。发生煤矿事故时,必须减少感情因素的干扰,做出正确的决策。遇险人员要学会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突发事件前沉着冷静,克服恐惧情绪,不能惊慌失措[6]。面对矿难时,首先需要冷静和理智;其次应该对逃生有科学的认识和了解,不能过分恐惧,影响逃生。
(2)保持稳定的情绪。遇险时要保持乐观的情绪,以及较高的心理稳定性。要明白任何事物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若能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就会使人增强信心,振奋斗志;如果从消极的角度看问题,就会使人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因此在面临心理压力时,可以改变思维方式,从积极的角度分析问题,从而把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
(3)坚定灵活的意志。意志对遇险人员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所以遇险人员应该具备自觉、果断、坚毅、自制、灵活等优秀意志品质,要具有敏锐把握机遇的智慧和当机立断、敢做敢为的勇气。
(4)互助心理。事实证明,险境凝聚的合作对逃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互助心理通过双方在心理上相互帮助从而实现双方共同获利。在关键时机,良好的互助心理往往会产生难以置信的力量,能使双方拥有信心和能力来度过难关。互助心理在矿难时所产生的巨大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通过合作的方式逃生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3 遇险人员心理调节的三级管理
事故救援系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遇险人员自己,煤矿事故发生时如果遇险人员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将会大大提高救援效率。 通过平时预防、事故时心理调节、事故后心理干预(如下图)实现对遇险人员心理科学、完整的管理。
图 遇险人员心理调节的三级管理
3.1 平时预防——把应急走向常态化
煤矿井下事故主要有瓦斯、顶板、水灾、火灾、运输、机电、放炮、燃烧和爆炸等事故[8]。中国产煤量约占世界产煤总量的百分之三十,是世界上产煤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煤矿事故发生较多的国家,我国因煤矿事故而死亡的矿工占到了世界矿工死亡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1],但是国内矿工灾难意识淡薄。因此需要把应急理念走向常态化,举行应急疏散演练,提高矿工安全意识,使矿工具有应急逃生的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灾难教育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而培养矿工应对灾难的技能已成为这项教育的重要一面。灾难教育能促进矿工心理机能完善、实践行为规范,使他们具备临危不乱、自救互救的能力,因此,煤矿企业要使灾难教育常态化、普及化、日常化。首先要制定标准,包括煤矿备灾防灾的各类硬件标准,启动灾害管理机制的标准等;其次要加强安全教育师资,第三要注重实练,通过开展灾难教育,不仅让矿工学习、掌握防灾抗灾的技能,更要让矿工感受到生命被关怀的温暖。
3.2 三级管理的核心——事故发生时遇险人员心理调节
煤矿事故发生时,矿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将会受到极大地考验,具备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会帮助矿工提高应变时的处理能力,积极的救援和自救,在灾害发生后也能尽快地恢复正常心态和状态,使得企业免遭更大的损失,个人家庭免遭更大的痛苦。
3.2.1 发现险情时应急心理调节
首先,提醒自己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要头脑清醒、临危不乱;同时要树立安全撤出灾区的坚定信心,并在各环节上做好充分准备,如:大致确定事故发生的类型和位置、随身携带自救器、寻找安全避灾路线、谨慎妥善地行动等。
3.2.2 妥善避灾时的应急心理调节
如果在短时间内无法安全撤离灾区,遇险人员应在灾区内进行自救和互救,妥善避难,努力维持和改善自身生存条件,等待救护人员的救援。当紧急救援系统中避灾路线被破坏时,遇险人员须马上找到达避难硐室的新的避灾路线,安全到达避难场所。要提醒自己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立即回想灾害预防演习时的情景,寻找具有醒目标志牌的安全出口,寻找代表避难硐室入口的明显标志。在灾害发生后能尽快地恢复正常心态和状态。
3.2.3 避难硐室内人员的心理调节
遇险人员在避难硐室内等待救援的过程中,由于避难硐室内空间有限、硐室外面有巨大灾难、受伤人员、等待救援过程相对漫长等特点,人员承受的心理压力很大。避难硐室很容易造成等待救援人员的负面应急心理。因此,等待救援时应保持安静,不急躁,全体人员要团结互助、坚定信心。
(1)在避难硐室内等待救援的过程中,由组长或者有经验的工人作为领导者统一指挥。领导者安排人员按照规定开启硐室装置,统一分配硐室内设备,如食物、饮用水等;引导人员调整正确的姿势,尽量俯卧于巷道底部,以保持精力、减少氧气消耗,并避免吸入更多的有毒气体,营造一种充满信心、安定有序的氛围。
引导崇拜技术是在心理治疗方法中的信任疗法和转移疗法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发展使被救助者满足灾害心理快速救助的一种实用技术,能迅速降低硐室人员的心理压力。树立被救助者的崇拜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被救助者对避难硐室内领导者产生了崇拜心理,领导者就能非常容易的与被救助者实现心理沟通,清楚地知道被救助者需要哪些帮助,以及如何消除心理症结,迅速修复其受伤的心理,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2)遇险人员之间要团结互助、坚定信心。领导者注意安抚出现心理疾病的人员,快速减轻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决定自救命运,心理暗示技术对增加生存几率很重要。意志越是坚定,忍耐力越强。遇到紧急情况,很多人不知所措或盲目行动,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无端消耗。遇险人员应及时进行自我心理暗示,保持冷静的心态,团结互助、坚定信念。
(3)对待受伤人员要特殊照顾。首先,充分利用避难硐室内的急救箱对伤员进行救助,控制伤情,其次,要注意疏导受伤人员的情绪。遇险人员普遍存在极度悲伤、自杀倾向以及不能接受灾害打击等应激心理问题,受伤人员更容易引起心理的波动。疏导技术是在救灾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快速心理救助技术[9]。该技术的特点是利用生动、灵活、亲切的语言,分析引起心理波动的根源、成因及特点,通过最佳的救助策略施使被救助者快速减轻或消除行为反应症状,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4)对不同特质的人进行不同的心理调节。由于年龄、体质、心理承受能力的差异,硐室内应急心理调节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年龄相对较大、体质较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矿工需要特殊对待,因为这类矿工更容易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在危急时刻,对家人的责任,对生命的尊重,对未来的憧憬,对现实的坦然面对,都有助于这类矿工减少恐惧,增强信心,最终获救。
(5)避难硐室内“硬件”建设。为了缓解紧张、焦躁等不良心理,对硐室内的环境进行设计,有助于遇险人员保持良好的心态,坚定获救的信念。
过强的光线照明给人炫目和疲劳的感觉而且浪费能源,较暗的光线会使眼的疲劳感增强,因此,照明要求具有适宜的照度和好的光线质量;墙体的颜色宜粉刷蓝、紫、粉、绿等颜色,这些颜色具有镇静、放松情绪等作用[10];为缓解遇险人员由于长时间等待救援而引起的急躁情绪,可组织一些缓和的娱乐活动,比如:听轻音乐,谈心等活动。
3.3 事故后心理干预
事故后矿工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抑郁症。其临床症状有:痛苦的或害怕的经验反复在脑中呈现;反复梦见创伤事件的发生;常仿佛感受到此创伤经验或事件再度经历;当面对类似创伤事件的相关情境会引起强烈的心理痛苦或生理反应;个人会持续地避开与创伤有关的刺激或活动;有消沉、沮丧的感觉;处于持续警觉、紧张或暴躁的状况。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法进行心理干预:确定问题;保证求助者的安全(评估当前的情绪、认知、行为控制等危险发生情况);给予支持;提出可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制定计划;得到承诺。
煤矿企业应该建立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按一定比例为矿工配备专职或兼职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帮助事故遇险矿工摆脱心理创伤,走出矿难阴影。
4 结论
(1)对煤矿事故时遇险人员心理分析可知,紧张心理、恐惧心理、无所谓心理、自私心理、狂躁心理、侥幸心理、消极心理、从众心理、抑郁心理等是遇险人员不良的心理。
(2)在对煤矿事故时遇险人员的不良心理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遇险人员应该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沉着冷静、勇于面对的心理,保持稳定的情绪,坚定灵活的意志及互助的心理。
(3)提出遇险人员心理调节的三级管理:平时预防——把应急走向常态化,三级管理的核心——事故发生时遇险人员心理调节和事故后心理干预,使事故时遇险人员心理调节成为一套完整的心理调节方案。
[1]崔秀华.矿工身心健康分析及相关管理对策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2
[2]刘琦,孔琪,张丽艳.矿工心理与安全生产研究[J].煤矿安全,2010,36(3):107-110
[3]徐磊,田水承. 煤矿事故后矿工的危机心理分析及实施干预建议[J].煤矿安全,2009,40(5):118-120
[4]刘萍.灾难心理服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5]郑颖.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唐山:河北理工大学,2008
[6]面对灾难与危机 学会增强心理能力[N].海南日报,2008-05-25(7)
[7]王春华.智利矿难的心理救助[J].中外企业文化,2010,(11):16-17
[8]孙继平.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1,39(1):69-71
[9]龚瑞昆,王绍玉,顾建华,张世奇.灾时应急心理救助技术与方法(5)——疏导技术[J].城市与减灾,2004,(1):27-28
[10]谢庆森,王秉全,等.安全人机工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