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邻五子”的启示

2014-12-06赵忠心

中华家教·幼儿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培养教育钢琴儿子

赵忠心

在明朝理学家吕柟的《泾野子内篇》中有这样一个名为《西邻教五子》的寓言故事。

故事说:

“西邻有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盲,一子偻,一子跛。乃使朴者农,敏者贾,盲者卜,偻者绩,跛者纺,故五者皆不患饮食焉。”

这是说,古时候,一个家庭里有五个儿子。五个儿子不仅个性特征迥然不同,有的还有残疾。儿子们一个个都快要长大了,父母就得考虑他们学点什么生存所需要的技艺,将来好自力更生。

老大从小就憨厚朴实,能吃苦耐劳,父母就让他学种地,培养他当农民;老二从小就聪明伶俐,思维敏捷,精明能干,父母就让他学习经商,将来当个商人;老三是个盲人,两眼失明,父母就让他学算卦,算卦不用眼睛;老四从小身体不好,是个驼背,父母就教他学织布,驼背不影响干活儿;老五是个肢体残疾人,腿瘸,父母就教他学纺线,腿脚不便,可以坐着干活儿。

在父母的培养教育下,五个儿子都掌握了一门劳动技艺,学到了谋生的本领:老大当了农民,老二当了商人,老三成了算卦先生,老四在家织布,老五成为纺线的能手。五个儿子都具备了独立生存的能力,过上了自食其力、衣食无忧的生活,父母终于放心了。

父母的选择是务实的

这家这么多的儿子,大部分还有残疾,可够让父母操心的了。

然而,父母非常务实,正视儿子们的现实,一点儿也不虚荣,没有跟别人攀比、赶时髦。而是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针对每个儿子的特点,因人而异,因人而宜,因材“择业”,因材施教,发挥儿子各自的长处,回避各自的短处,做到了扬长避短,化消极为积极。就这样,使五个具有不同特点或生理缺陷的儿子各得其所,都学会了适宜的技艺。

假如这家做父母的,不从儿子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抱着一种虚荣心,盲目与别人攀比,看别人学什么,就让孩子都去学什么;或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补偿心理”,强迫儿子去学习根本不适合或不想学的技能;或是盲目地按照同一个规格去培养、塑造,这样的“扬短避长”,恐怕其中有的儿子会因无一技之长而没有生存的能力。等做父母的到了老年,势必会有后顾之忧,至死也不会瞑目。

这个家庭的父母,对于五个儿子的发展方向和职业选择,完全是为儿子们的根本利益着想,没有一点儿“光宗耀祖”、“显耀门楣”,为家长增光添彩的思想。应当说,他们是无私的,是一心一意地为儿子们的将来着想,这是明智的,具有进步意义。

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清代著名诗人顾嗣协曾写过一首名为《杂兴》的诗:

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

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这首诗说的是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有所长,必有所短。同样,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无所不能的完人。使用人才,必须量才适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使人各得其所,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培养孩子,也应该是这个道理。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选择培养、发展的方向;假如不针对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盲目地赶时髦,不仅会给孩子制造痛苦,甚至会毁掉孩子的前程。

联想到今天有些父母,在对孩子发展方向的选择上,有不小的盲目性。

比如,报考升学志愿,不少是家长做主,孩子只好唯父母之命是听,实际上孩子并不喜欢,中途转学、转系科的屡见不鲜。

有的家长见别人家的孩子学绘画,也让自己家的孩子学绘画;见别人家的孩子学钢琴,也赶紧花重金购买一架钢琴。不管孩子是不是有那个兴趣和条件,有点儿“傻子过年看邻居”的意思。

有记者在某少年宫特长班做过现场调查,问那些孩子喜欢不喜欢。不少孩子的回答出人意料,说:“根本不喜欢。是妈妈非要让我学!”

有一位学钢琴的孩子说:“我看到黑白相间的东西,就恶心!可妈妈非让我学这个破玩艺儿!”

有一位妈妈自己小时候特别想学弹钢琴,但由于条件限制,未能如愿以偿,一直耿耿于怀。有了儿子以后,就自作主张购买了钢琴,可儿子却不喜欢学钢琴。家长省吃俭用,东挪西借,好不容易才凑够钱买的钢琴,孩子却不喜欢,家长哪能饶得了!

妈妈把儿子摁在钢琴凳上,手持鸡毛掸子,弹不好就揍。由于练习的时间太长,儿子实在不能坚持,妈妈就学古人“头悬梁,锥刺股”,把儿子的手和头发用绳子吊起来,防止偷工减料、消极怠工。儿子实在无法忍受,竟然把自己的手筋用刀割断。问他是不是很痛苦,孩子说:“割断手筋只疼痛一时,要不然我得痛苦一生!”

常言说“强扭的瓜不甜。”“强按牛头不喝水。”违逆孩子的意愿,强制孩子做根本不想做的事,一定是以失败告终。

“以儿童为本”,从实际出发

要培养教育好孩子,必须首先弄清楚一个问题:培养、教育孩子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家长,还是为了孩子?

在封建家长制盛行的年代,家长无视子女的个性和意愿,就是为了子承父业、光宗耀祖、显耀门楣,使许多有志、有为青少年为了家族的利益而牺牲了个人的追求和前途。

鲁迅先生早在九十多年前,就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尖锐地指出:“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那时做父母的,“他们的误点,便在长者本位与利己思想……尤其堕落的,是因此责望报偿,以为幼者的全部,理该做长者的牺牲。”

应当说,今天的父母培养教育孩子,为子承父业、光宗耀祖、显耀门楣的已经很稀少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但在孩子发展方向的选择和培养上,并不是完全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从家长的意愿出发,或在“补偿心理”支配下,主观地确定培养和发展方向的,并不在少数。其结果,可想而知。

九十年前,鲁迅先生就提出,要像欧美家庭那样,以幼者为本位,对子女一是理解,二是指导,三是解放,“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让他们“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以儿童为本”,应当是现代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不能“以家长为本”,把培养、教育子女的目的定在为家长脸面增光添彩上。

猜你喜欢

培养教育钢琴儿子
志愿服务在民办高校党员培养教育中的功能研究
打儿子
教育微论坛
纸钢琴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钢琴
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协同式创新探析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