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2014-12-06陈国志王志强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俱乐部社区体育

陈国志,王志强

(1.长春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32;2.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体育人文社会学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陈国志1,王志强2

(1.长春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32;2.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从社区体育的意义出发,探讨我国城市社区体育(1986年至今)兴起的社会背景、历史沿革及发展成果,结果表明:1)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是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育改革、体育社会化、城市社区建设等因素影响下的产物。在宏观社会发展因素下已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能型与矩阵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2)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打破行业隶属关系,整合辖区单位体育资源,就近、就便开展体育活动的特性,已成为推广群众体育的重要基地,也为政府加速制定政策法规及配套文件提供了基础。各级人民政府在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原则下完成社区体育建设工作。3)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与宏观社会发展及政府的社区体育工作重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形成各级政府制订社区体育发展计划,提供充足的场地资源,由各个中介组织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良性运行机制,并在全体单位和居民的广泛参与下,促进了城市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

城市社区;社区体育;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育改革;体育社会化

我国过去城市居民的体育需求长期依靠单位、行业开展体育活动来满足。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我国“单位”的“职工体育”解体,带来民众在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空间、时间和经费上有更多的选择[1]。而此时期的我国体育工作中则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就是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体育发展出现相对落后的局面。就在国家群众体育资源投入不足、民众体育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开始思索要使社会体育发展与社会转型相契合,就必须以社会体育管理体制的转轨为先导。在1993年原国家体委下发《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群众体育改革思路。城市社区体育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之后,我国的城市社区体育不断得到各领导阶层的重视,在组织、管理、建设、发展上,都有长足的进步,并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网络,也带动了全民运动的风气。笔者搜集与我国城市社区体育(1986年至今)相关的政策、专著及期刊等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探讨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兴起的社会背景、历史沿革及发展成果等,为推动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政策的发展提供参考。

1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概况

1.1 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

1997年国家教委、国家体委、民政部、建设部、文化部联合颁发《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将城市社区体育界定为:“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2]王凯珍、赵立指出城市社区体育所表现的特征包含:1)无论人员构成、场地设施、指导管理和经费筹措都是以社区为范围;2)社区体育活动是利用社区内的广场、绿化带、公园及其他公共体育设施为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体育资源,说明社区体育公益性的特征;3)社区体育组织是独立的社会团体,具有强大的民间性特征,并具备独立的组织机构及活动章程;4)社区体育活动工作是以提供场地设施服务、体育指导和咨询服务、体育组织和管理服务、体育活动计划及处方服务、体育信息服务为工作内容;5)社区体育主体和主导都是居民自愿参与的,所以社区体育指导员与被指导者处于相对平等的关系[3]。

1.2 城市社区体育兴起的社会背景

1.2.1 社会体育需求的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日渐雄厚,全民健身、休闲的意识也日益增强。1995年5月1日,我国双休日制度的实施,使人民群众余暇时间增加,使城市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和兴趣大大增加[4],为广大人民群众就近、就便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此是社区体育兴起的深层原因。

1.2.2 经济体制的改革 1985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强化企业经济功能,压缩政府和单位的编制,加快工作节奏,使其参加市场竞争,从而松动传统的“单位体制”,单位的一些社会功能分离给社会,由社区承担。社会体育此前一向以条条管理、单位管理为主,此时开始受到限制,城市居民的体育需求不断增加,其体育利益取向由单位转向社区,闲暇时间开展的社区体育活动成为人们满足体育需求的一条新途径。因此可以说,经济体制改革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内部动力。1.2.3 社区建设的发展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城市的基层社区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78年开始实施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量的农民开始向城市流动。这时期我国无法通过由国家直接控制的“单位”将社会成员整合在国家体系中来,因此出现了流动人口增加、社会失序及社会失控等社会问题,为社区建设问题的提出提供了条件[5]。另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求加强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由此可见,建立与城市经济改革相适应的社区体育管理体系是城市体育发展的外部条件。

1.2.4 体育社会化的出现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人们体育需求的增加,政府一家办体育已不能适应体育发展的需求,必须走体育社会化之路。而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社会化和产业化一直是一个短板。大众体育社会化发展不足是因为以前对基层体育组织的建立不是很重视,大众体育产业化发展不足是因为社会对大众体育产业的现实需求不足。当前,通过发展社区体育,解决体育社会化的难题,是一个创造性的做法。因此,体育社会化是社区体育兴起的促进因素。

1.2.5 老龄人口的增多 离退休老人是最早离开单位进入社区的“自由人”社会群体,老年人以自发性的活动组织、区域性的活动形式、娱乐性的活动内容、极强创造力的活动空间,成为开创社区体育的先河[4]。随着经济、社会和医疗卫生的迅速发展,出生率下降,平均寿命提高,我国已于1999年10月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65岁以上老龄人口为8 687万,占全国总人口的7%[6]。社区老龄人口的增多及其体育需求的增长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催化剂。

1.3 城市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

王凯珍、赵立指出,社区体育行政体系包括领导体系、协调体系和操作体系3大组成部分,各体系由市(区)、街道、居委会四个层次构成,各体系、各层次具有各自的职责,发挥着各自的作用[3]。

街道社区体协是目前主要的社区体育组织形式。街道社区体协以街道辖区为范围,以基层政府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为依托,由辖区各单位和下属各居委会共同组成,采用理事会制度,机构附设在街道文教科、文化站或社区服务中心。它是一种街道辖区内的体育联合体。街道社区体协下设人群、项目体育协会、晨晚练活动点和居委会体育小组。

组织设计过程受目标、人力与环境等权变因素所影响。常见组织设计类型有职能型组织及矩阵式组织。职能型组织是通过正式的规章,以功能划分的各部门相互分工产生例行性高的营运模式,其优点是执行标准化、工作效率卓越。矩阵式组织的特色是指员工由2位主管产生双指导线,突破单位之间局限,能有效运用各单位资源以达成组织目标。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设计是考虑我国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计划经济下政府管理型“以单位为主、以条为主”的体育管理体制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瓦解的“单位体育”等权变因素,将管理组织设计成以市、区、街道3级政府宏观领导的职能型组织结构,执行围绕政策而制定标准化社区体育建设工作内容。向下结合以街道社区体协间接领导辖区单位体协的矩阵型管理组织,负责突破单位之间的局限,整合辖区内各单位体育资源开展经常性的社区体育活动,做好微观社区体育管理工作。此为促进居民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3方面全面健康的职能型与矩阵型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体育管理体制。

2 城市社区体育的历史沿革

2.1 自发形成阶段(1986—1995)

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天津、上海、沈阳、武汉等大城市出现以街道办事处牵头组织的体育活动,成立街道联合体协,打破行业隶属关系,组织辖区单位居民就近、就便开展体育活动。我国最先提出“社区体育”这个名词的是天津市河东区二里桥街(1990)。1989年民政部提出了一个“社区服务”的概念,启发我国将社区体育作为社区服务的内容,从那时起就将社区体育提了出来。1991年,原国家体委在天津召开全国部分社区体育工作研讨会。

2.2 政府宣传阶段(1995—1997)

1995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积极发展社区体育,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支持和指导。”1995年8月29日,经全国人大批准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也明确提出:“城市应当发挥居民委员会等社区基层组织的作用,组织居民开展体育活动,开展社区体育”,从法规上对社区体育工作给予了正式说明[2]。1996年11月,国家体委在湖北召开第一次全国社区体育工作会议,会上对社区体育的概念、发展方向、现状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与定位。1997年4月,原国家体委、教委、民政部、建设部、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对社区体育的概念、社区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职责、组织管理与体制、场地设施的建设与利用等作了明确说明。

2.3 加速发展阶段(1997—2008)

1997年11月,原国家体委颁发《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评定办法(试行)》。1998年2月,原国家体委下发《关于开展第一批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评定工作的通知》。随后,我国各省(区、市)均制定本地区城市体育先进社区标准,并开展了省、市、区级的评定工作。2000年12月15日,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强调“城市社区和乡镇建有方便居民进行健身活动的体育设施”。2002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强调了社区体育在城市体育、群众体育中的重要地位。2003年12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创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试点工作的通知》。2004—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部分省(区、市)启动了“社区体育俱乐部”试点工作。2005年9月9日,建设部、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批准发布《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的通知,使得社区体育设施用地开始有章可循。2006年7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群众体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2.4 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

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在群体组织建设上也加大了力度,重点投入资助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2009年,总局命名表彰了第6批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修订完善了《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评定办法和标准》与《社区体育俱乐部创建标准和办法》并在2010年实施。2010年,总局大力完善了社区体育俱乐部创建体系,开展第4批城市社区体育俱乐部创建工作,通过组织举办“社区体育优秀健身项目展演活动”,推进“体育进社区”活动的开展。举办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管理培训班,提升社区体育服务的功能和水平。2011年,总局开展第7批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评选和第4批国家级社区俱乐部创建工作,举办国家级社区俱乐部培训班,各地以创建国家级社区俱乐部工作为引导,推动各级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并逐步形成俱乐部良好的管理、运作模式。2012年,总局与中央文明办联合印发《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命名资助办法》,并据此开展第4批国家级俱乐部的命名工作;举办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管理干部培训班暨工作会;举办第4届全国体育进社区志愿服务优秀健身项目展演活动。

3 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成果

3.1 第一阶段(1986—1995)

这一阶段的社区体协及自发性的体育活动站是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和社会体育改革主动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据《中国体育报》报道,北京市各街道社区体协实行理事长制度的管理体制,由各理事单位共同提供钱、场地、车、裁判举办活动。截至1994年,北京市106个街道全部成立社区体协[8]。王凯珍1994年调查北京市社区体协现状的结果表明体育活动对象总人数的76.47%为社区单位的在职职工;80.39%的社区体协利用单位工作时间来开展体育活动;而体育活动内容前4名是棋牌类、趣味类、乒乓球、篮球;在所有经费来源中社区单位占总经费的49.60%,街道办事处占40.98%,其他占9.42%;举办社区活动的场地88.24%来自于社区单位,9.80%是利用社区空地、广场、公园,1.96%来自街道办事处体育场地[3]。说明在社区体协“区域性单位横向体育联合体”的特性下,决定社区体协举办活动的参加人员、时间、场地、经费的来源等都与辖区单位密不可分。此阶段的社区体协是我国单位社会化现象和政企(事)不分向政企(事)分开转变过程中一种过渡时期的社区体育形式。

体育活动站是一种松散的区域性体育组织,20世纪70年代初期产生,80年代后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人口的增加而大幅增加。王凯珍1994年对北京市海淀区体育活动站的调查表明:参与者以50岁以上占总人数68.17%的老年人为主;87.29%的体育活动站在清晨活动;体育活动站活动内容前3名为对场地要求不高的传统性和韵律性的健身操、太极拳、气功项目;74%的经费来自成员缴纳的会费;76%的体育活动站以空地、广场自然环境为活动场地;66%的体育活动站体育指导员由离退休体育爱好者担任,负责活动的组织、指导工作。体育活动站场地设施的不足直接影响活动站的活动时间和内容,进而影响参加活动的人数。

3.2 第二阶段(1995—1997)

这一阶段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对社区体育的正式认可和重视为标志,政府开始宣传发展社区体育工作。以北京市与上海市两地为例,1995年12月20日北京市街道社区体协应运而生,该协会是经北京市社会团体行政主管机关批准的属于北京市体育总会的中介组织。其宗旨是完善全市社区体育组织网络,贯彻《体育法》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导开展社区体育活动[9]。刘明生指出上海地区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机构表现为两个层次、三条系统的特征[10]。一个是街道办事处层次;一个是居委会层次。一条系统是街道社区全民健身领导小组负责以居委会为单位的居民体育,对所属的居委会以行政手段,安排各居委会参加社区体育活动。1996年6月由上海市闸北区芷江西路街道全民健身领导小组主办“家庭全民健身展示会”参展的有该居委会12支表演队、练功十八法、健身操、家庭健身百户长跑(老、中、少三代)等活动,以居委会为据点组织老人、妇女和家庭体育。一条系统是社区体协负责以辖区单位为单位开展的职工体育活动。上海市从适合职工的特点和爱好入手,开展棋类、桥牌、乒乓球、门球、台球、太极拳、健身操、拔河、广播操等形式灵活、内容多样的体育活动。一条系统是全民健身领导小组与社区体协共同管理,由社区及单位体育爱好者自发性组织的体育活动站。上海市黄埔区南京东路街道社区体协就把长年在公园进行各种锻炼的体育活动点按不同项目组队,到市区参赛。其中一支社区练功十八法队伍多次获得上海市比赛一等奖,社区体协借此发挥管理职能[11]。

3.3 第三阶段(1997—2008)

原国家体委1998年2月下发的《关于开展第一批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评定工作的通知》是一个建立城市社区体育激励机制及表彰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要文件。随后,我国各省(区、市)均制定本地区城市体育先进社区标准,推动了我国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到2006年,共有1 123个社区被授予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的称号[9]。

然而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却因经济尚不发达,投入到群众体育的经费极为有限,因此辖区内的体育资源不足及居民尚未培养广泛参与意识的问题成为我国近年来在发展社区体育方面的主要问题。以株洲市为例,目前株洲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在人员上仍然缺乏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也使社区群众的体育活动进行得比较盲目和随意。参与者则以老年人和儿童为多,但经常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群不到社区人数的50%;在物质条件上,社区规划不合理,公共活动场地、器材偏少,大多数运动场地都集中在学校,而学校的场地一般都不对居民开放;在经费上,政府的补助费用不足,有赖当地企业单位的大力协助,以及个体和社团的具体赞助[12]。有鉴于此,国家体育总局于2004年和2005年在全国部分省(区、市)启动了“社区体育俱乐部”试点工作,提供低偿型及公益型的社区体育服务,使居民在从事社区体育活动时有更多选择。社区体育俱乐部是指在当地政府部门、体育部、街道居委会管理下以低偿性、公益性原则提供场地设施服务、体育指导和咨询服务、体育活动处方服务及体育信息服务为工作内容[13]。社区体育俱乐部规模小,活动内容新颖时尚又经济实惠,非常符合现阶段我国居民体育需求及消费能力[14]。

3.4 第四阶段(2008年至今)

从2002年开始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工作,至2008年,在硬件建设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当地政府部门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照顾,国家福利彩票收入对地方社区体育的扶持等。2009年,各地在加强基层群众体育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浙江、江苏、云南等省开展了创建“小康体育特色县”“先进体育特色乡(镇)”和“先进体育特色社区”等评优创强活动。2010年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第一年,也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工作的收官之年,社区体育服务的功能和水平进一步提升。2011年,总局开展第7批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评选和第4批国家级社区俱乐部创建工作,举办国家级社区俱乐部培训班,推动各级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并逐步形成俱乐部良好的管理、运作模式。至2012年,“大群体”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一些地方积极推进体育社团实体化改革,对社区体育健身站点和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建设模式、规范管理、政策支持和服务指导等进行探索。2013年,广东省积极推进社区体育场地建设新模式。珠海市香洲区坚持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规划先行,利用社区、公园闲置地、边角地、投入6 736万元建设了包含有小型足球场、篮球场、健身小广场等健身设施在内的社区体育公园58个。省体育局联合住建厅召开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宣传会,编制《广东省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指南》,印发了《广东省社区体育公园试点实施方案》,在全省大力推进社区体育公园建设,打造全民健身场地建设新亮点。

4 结论

1)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是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育改革、体育社会化、城市社区建设等因素影响下的产物。在宏观社会发展因素下已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能型与矩阵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2)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打破行业隶属关系,整合辖区单位体育资源,就近、就便开展体育活动的特性,已成为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基地,也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及配套文件提供了基础。

3)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与宏观社会发展及政府的社区体育工作重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形成各级政府制订社区体育发展计划,提供充足的场地资源,由各个中介组织(社区体协、体育俱乐部、居委会、体育活动点)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良性运行机制,并在全体单位和居民的广泛参与下,社区体育工作内容全面推广。

[1]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兼论社区体育的定义及构成要素[J].体育科学,1994,14(6):17-24.

[2]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3]王凯珍,赵立.社区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任海,王凯珍,王渡,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产生原因、现状及问题——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探讨之二[J].体育与科学,1998,19(3):18-24.

[5]于显洋.社区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魏丽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9(4):6-7.

[7]北京市街道社区体协应运而生[N].中国体育报,1995-12-21(1).

[8]谢军.社区体育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9]刘明生.上海市社区体育组织现状及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3(1):29-34.

[10]陈天仁.上海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J].体育文史,1996(4):6-8.

[11]彭青松.株洲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2):119-122.

[12]王海飞.我国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研究综述[J].福建体育科技,2007,26(2):11-13.

[13]季燕霞,成维海,李建华,等.城市社区体育俱乐部建立与发展策略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20(3):21-22.

责任编辑:刘红霞

Evolution and Developm ent of Comm unity Sports in China

CHEN Guozhi1,WANG Zhiqiang2
(1.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2,Jilin,China;2.School of P.E.,Datong University,Datong 037009,Shanxi,China)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background,evolution and achievements in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sports(from 1986 to 2008)and obtains the follow ing conclusions:1.community sports are a production influenced by developmentof economy systems,developmentof community sports,sport socializations,and urban community construction.The community sports are combined by Chinese characteristic,functional andmatrixmanagement systems under the gene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factors.2.The Chinese city community sports break profession subordination relations,integrate the area of jurisdiction unit sports resources,and carry out the sports at convenience of the characteristic.The Chinese city community sports have become themost important base in promotion of the populace sports.Also they have provide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government to accelerativemaking policies,laws,regulations,and the necessary documents.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in the adm inistration legally govern under the principle to complete the community sports construction work.3.The Chinese city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themacroscopic social development and government’s community sports work point have high consistency.Theymake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s draw up the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plans,provide the sufficient location resources,and carry out the community sports by each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 of the adequate operational mechanism.In all units and dwellers w idespread participation,they also promote the city community sports vigorous development.

community;community sports;reform of the econom ic system;reform of the social system;sports socialization

G80-051

:A

:1004-0560(2014)06-0066-05

2014-07-02;

2014-08-24

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13041039-04)。

陈国志(1979—),男,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俱乐部社区体育
社区大作战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我们的“体育梦”
影像社区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