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式与实质:体育学何以未能升级为学科门类

2014-12-06王水泉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门类运动学学科

王水泉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形式与实质:体育学何以未能升级为学科门类

王水泉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为了明确体育学未能升级为学科门类的原因,本研究借助相关文献采用理论分析方法,从形式与实质的视角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1)体育学研究所涉及领域的规模虽然相当壮观,但是这只是表面形式,体育学未能升级为学科门类的根本原因在于,由核心研究对象与核心研究方法构成的内在实质方面的薄弱;2)体育学领域核心的研究对象,一直以来只是外在的机械运动意义上的物理模型,具有生命气息的人类的身体运动却被拒之门外;3)体育学领域采用的核心研究方法论,源自以精确性、客观性为原则的机械论的近代自然科学,研究者只能以旁观者的身份研究他人的身体运动。建议:体育学要升级为学科门类,应把具有生命气息的、以运动感觉为支撑的身体运动作为核心研究对象,采用与其对应的核心研究方法论——现象学及人类学意义上身体运动学。

体育学;形式;实质;身体运动;身体运动学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印发的2011年《学位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1]中,艺术学正式从之前的文学门类中分离出来,从一级学科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而体育学与人才学、中共党史学等几个学科同样进行了申报,但均申报失败,其中体育学依旧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基于此,为了找到体育学申报学科门类失败的原因,尤其是失败的根本原因,从而清晰使体育学升格为学科门类的努力方向,本研究在查阅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方法,以学科门类应满足的基本条件作为研究的基点,遵循2条基本思路进行了分析研究:1)粗线条地从整体上把握体育学未能升级为学科门类的问题所在,确定解决问题的相应路径;2)沿着确定好的路径,对体育学未能升级为学科门类的原因逐一审视。

目前,体育学研究所涉及领域的规模不可不谓壮观,包括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类体育民间组织(体育协会);形形色色、名目繁多的锻炼方式;水平不同,难以胜数的各类体育竞赛;唯一一门从小学1年级直到大学2年级的学校教育必修科目;拥有18个分支机构,各省市设立分会的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各类研究机构的研究院、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组成的研究者群体,每年新增的250名左右的体育学博士[3];大大小小、多种多样的体育学术会议;平均每年数量可观的体育学术论文、论著……这些列举出的方面反映出,体育学的研究组织分工细致,体育学的研究空间(范围)广阔,体育学的研究者队伍庞大,体育学研究成果数量丰硕。如此来看,体育学未能升格为学科门类,似乎确实说不过去。至此,可以断定体育学未能升格为学科门类,其主要问题并非出在体育学研究所涉及领域的规模。

除了体育学研究所涉及领域的规模之外,升格为学科门类的标准还有哪些,尤其是最根本的标准又是什么?具体评价细则可以暂且不管,能够称得上学科门类的学问领域,必须具备的1个条件是:在学问的世界必须有其独特之处—学科结构严密且特色鲜明。对现有13个学科门类,即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粗略进行对照,会发现这一特征。现有的体育学,是否满足升级为学科门类的这一根本条件?从表面看,现有的体育学与其他13个学科门类似乎明显不同,能够自立门户。然而,与其他学科不同、能够自立门户,并不等于具有独自性——不等于学科结构严密且特色鲜明。具有独自性的学科门类,必然离不开这样2个要素:1)该学科门类的核心研究对象(学问领域)必须独立、鲜明且实实在在;2)该学科门类的核心研究方法(方法论)必须独特、严密且与研究对象协调统一。

如果把上段提到的现实中的壮观场面看作学科门类的表面形式,结构严密、特色鲜明、实实在在、协调统一的核心研究方法论与核心研究对象则是支撑学科门类的内在实质。至此,基本上可以断定“体育学”未被列入学科门类的根本原因,在于体育学的内在实质——体育学的独自性所在,未能得到评审专家的普遍认同。

1 被遮蔽的核心研究对象

根据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下设分支研究机构设置来看,现有的体育学包括18个2级研究对象(各分会的研究领域)。而且这些2级研究对象还可进一步细化。例如,被纳入体育社会科学领域的有体育管理(含体育管理学、经济学、法学)、体育哲学(含体育哲学、美学、伦理学)、体育社会学(含体育社会学、群众体育学)、比较体育学(含比较体育学、奥林匹克研究)4个问题群。对这些看似分工细致的研究对象或问题群进行归类,可归为2大类别,一类可归入Sports意义上“体育”,另一类则可归入Physical Education意义上的“体育”。从目前国内体育本质(概念)研究状况来看,两种“体育”何为真义,孰大孰小(包含与被包含),仍是尚未清晰的问题。体育学未能升级为学科门类,与“体育”的内涵模糊不清有一定关系。例如,我们把“体育”的真义理解为Physical Education时,实际上已经承认“体育”为“教育(Education)”的下位概念,体育学就只能为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不过,进一步追究可以发现,不管何种意义上的“体育”,身体运动,永远是其中不能剔除的要素。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以及现代体育、古代体育……无论现实中的体育领域如何分类,身体运动,永远是支撑着各种“体育”的共通基石。概括而言,“身体运动”的伦理、传承、发生与发展机制、运营管理等构成了体育学体系,离开身体运动的体育,难以想象。

然而,身体运动,何意?不得不说,此前所谓主流的体育学研究,很难说是否真正把握了身体运动的内涵。长久以来,体育(运动)领域的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体育教师、教练员)之间始终难以有效“对接”,就是一个最具说服力的鲜活例证。在现实的运动训练或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实践工作者对所谓的研究成果往往并不关心,他们真正信赖的是其曾经的运动生涯及执教过程中积累的运动体验。而体育理论工作者更多时候,要么满足于或陶醉于或许永远不能付诸实践的研究成果,要么抱怨体育实践工作者满足现状、理论功底薄弱。体育理论工作者与体育实践工作者之间“距离”的产生,与研究成果艰深或有些体育实践工作者满足现状有关,也与某些研究成果本就毫无实践价值有关,但这些都非根本原因。

体育理论工作者,尤其是体育教学、运动训练领域的体育理论工作者,与体育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者把握身体运动时的实质性差异。的确,正因体育理论工作者对运动角度、速度以及幅度的理论模型(运动生物力学),人体物质代谢与能量供给的最佳平衡点(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训练的计划与管理(运动训练学)等方面研究的不懈努力,才有了近100a竞技运动成绩的突飞猛进。不过,辉煌的成绩并不代表之前的体育理论工作者把握到了体育学的本真研究对象。例如,运动生物力学(sports biomechanics)实为生物力学的分支,其研究对象为生物体外在机械运动意义上的人体模型[4]。概括而言,传统的体育学的核心研究对象=身体运动,实为他者(第三人称)意义上的机械运动,更准确地说实乃“物体运动”=被数量化的运动结果=数学时空系意义上的物体位移。然而,现实中每一个技术、动作的完成都具有不可逆性,每一个技术、动作的全过程都离不开运动感觉(包括知觉)的支撑,都要依靠运动感觉以及视觉、听觉等交织而成的运动感觉体系对当时的具体状况进行判断,并随时进行调整。正因为体悟到身体运动的这一基本性质,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在指导教学或训练时,经常使用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基本上都是带有运动感觉特征的语言或方式。例如,跳远起跳动作的口诀“低摆腿,快放脚,拔腰,提肩,上顶头”;背向滑步推铅球时预摆与滑步的口诀“低头屈膝扣左肩,左臂直伸指脚尖,屈右收左呈团身,特别注意后移臀”[5]。即,体育实践工作者真正关心的实际上是第一人称的“我的身体运动”=难以数量化,主要凭借定性描述的,不可逆,永远都是此时此刻(正在进行时的)意义上的运动感觉、感动、感情交织而成的内在运动体验=体验时空系意义上的身体运动[6]。

总之,传统的自然科学视野中的身体运动=机械运动,不应作为体育学的核心研究对象,因为,那样的身体运动实乃物理学意义上冷冰冰、没有生命气息的外在的机械运动。体育学的核心研究对象应为现象学及人类学意义上活生生、充满生命气息,由运动与感觉交织而成的身体运动[7]。

2 被遗弃的核心研究方法论

难道此前的体育理论工作者没有意识到探究第一人称的“我的身体运动”=体验时空系意义上的身体运动更有现实意义?未必如此。只因先入为主的研究方法的局限性,限制了他们对支撑着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我的身体运动”的运动感觉的发生、发展的问题不得不置之不理,为了捍卫自然科学研究遵循的所谓“客观性”原则,他们只能以“冷漠看客”的态度旁观他人的身体运动。数学时空系意义上的身体运动(=物体位移)对应的方法论属于机械论的近代自然科学范畴,该阵营的体育理论工作者必须恪守(数据的)精确性、(立场的)客观性的原则,必须时刻站在他者(第三人称)的立场,以“假说—实验(验证)”为研究过程模式,借助现代化精密仪器,采用观察、测量、统计、数理分析的方式把握身体运动。可以说,正是研究方法论的局限性,制约着主流的体育理论工作者不得不把人类的身体运动看作机械运动,不得不遮蔽人类身体运动发生、发展的根基与过程=感觉、感动、感情交织而成的感性之网=运动感觉能力。

如前所述,体育理论研究者不得不遮蔽的部分,对体育学习者、体育指导者而言,恰恰最为核心。运动学习的实质可以这样概括:运动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运动学习者经由与自己运动感觉的反复冲突、融合的交流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自己的运动能力得以提升。运动指导的实质则是:在运动指导过程中,运动指导者(体育教师、教练)基于自己长期运动经历积累下来的运动体验,一边观察运动学习者的运动、动作,一边在自己的身体中再现自己的运动、动作的印象(image),推己及人地把握运动学习者当下的运动能力状况,进而借助示范以及学习者能够理解的类比性语言进行指导。概括而言,运动学习者、运动指导者在运动传承实践过程中真正遵循的是“自己运动”、“主体性”、“身体性”3大铁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此前,这3大铁律被主流的体育研究者贴上“不科学”的标签。

遵循“自己运动”、“主体性”、“身体性”3大铁律,与现象学及人类学意义上的身体运动为研究对象相对应的研究方法(论),被称之为身体运动学或身体知论。身体运动学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只能见到零星的相关研究,例如,贾齐的《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方法论》中身体运动学(身体知)的思维方式[8],以及王水泉在“运动文化传承研究的新方向”一文中对身体知研究的综述[5]。身体运动学研究的鼻祖,当属前东德体育学者库尔特·迈内尔(Kurt Meinel)。迈内尔在其生前出版的Bewegungslehre[9](译:体育运动学)中,痛斥运动传承理论研究与运动传承实践的背离,把构建直接运用于运动传承实践的运动学体系作为了研究使命。尤其是在迈内尔的遗稿中更是清晰地显现了运动感觉论的主张[10]。继承迈内尔的衣钵,并把身体运动学发展壮大的则是日本体育学者金子明友。20世纪60年代,日本体操队总教练金子明友把迈内尔的身体运动学思想(运动形态学)运用于体操训练领域,由此开启了日本体操连续20a称霸世界的辉煌。耗时将近20a,历经数十次的修改,1981年由金子明友翻译的迈内尔的Bewegungslehre终于在日本得以出版[11]。很快,身体运动学就成为了日本大多数体育院校的必修课程。尤其是2000年之后,金子明友的身体知系列研究的问世,则标志着身体运动学已经走向成熟。金子明友在其身体知的系列研究中,从身体知的发生论、构造论、传承论3个维度,以运动感觉分析论为主线,构想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身体运动学体系[12]。

同时,有必要对把体育学称之为交叉学科的说法进行审视。当前,体育学下属各分支采用的研究方法,实际上都是来源于“体育学”之外的其他学科。也正因此,各分支的研究成果成熟、丰硕与否,与其真正的母学科成正比关系。由于体育学下属各分支的这种特征,在解释不通体育学(或体育科学)下设分支的关系时,出现了体育学(或体育科学)是交叉学科(或交叉科学)或综合学科(综合科学)的说法。在“体育学”的内涵尚极为模糊的前提下,交叉亦或综合从何谈起?只是简单地拼凑,看不到不同分支之间内在的交叉之处,何谈交叉?综合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在分析中使各要素协调一致地融合为一个整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发挥合力的作用,才称得上综合。未曾对各分支的关系、共同之处进行严密分析,何谈综合?可以说,正是因为体育学的核心研究方法论的缺失,才导致各分支找不到恰当的融合点,从而不能真正发挥合力作用。

3 结 语

一个遮蔽了核心研究对象的学科,一个未曾发现核心研究方法的学科,一个把各分支拼凑在一起,难以发挥合力作用的学科,升级为学科门类尚属奢谈。总之,体育学要升级为学科门类,应把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以运动感觉为支撑的身体运动作为核心研究对象,并采用与其对应的核心研究方法——现象学及人类学意义上身体运动学(身体知论)。

[1] 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moe_834/201104/116439.html.

[2]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分支机构.http://www.csss.cn/cn/ .

[3] 田雨普.提高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J].体育学刊,2008,15(6):49-52.

[4] 陆爱云.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5] 王水泉.运动文化传承研究的新方向[J].体育与科学,2012,33(4),31-38.

[7]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8] 贾齐.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方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9] Meinel,K.Bewegungslehre[M].Volk und Wissen Volkseigener Verlag:Berlin,1960.

[10] クルト·マイネル.マイネル:きの感性学[M].金子明友,吉田茂考.:大修店,1998.

[11] クルト·マイネル.マイネル·スポーツ学[M].金子明友.京:大修店,1981.

Form and Essence: Why Sports Science Cannot Update to Discipline

WANG Shui-qua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Scienc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Zhejiang China)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reason why sports science cannot update to discipline, adopting theory analysis method with consultation of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thesis researches in the perspectives of form and essence. Research results: 1)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covers a large scale, which is just a superf cial form. The primary reason why sports science cannot update to discipline is the weakness of intrinsic essence formed by core research objective and core research method. 2) Core research objective of sports science is always external mechanical movement physical model, but not lived human body movement. 3) Core research method adopted by sports science originates from mechanism of modern natural science based on principals of accuracy and objectivity. Researcher can only study other people’s body movement as a bystander. Suggestions: sports science can update to discipline by taking lived, motion supported body movement as core research objective, adopting corresponding research method, phenomenology and body kinematics in anthropological sense.

sports Science; form; essence; body movement; body kinematics

G80

A

1004 - 7662(2014 )06 - 0015 - 04

2014 - 05 - 06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第47批):“关于体育学中身体知的研究”。

王水泉,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原理。

猜你喜欢

门类运动学学科
轿车前后悬架运动学仿真分析
梁潮印风得意忘象篇
【学科新书导览】
李欣:小众门类征集反而更占优势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复合切割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与仿真研究
千奇百怪的动物
“超学科”来啦
基于运动学特征的新型滑板对速滑蹬冰动作模拟的有效性
“必修1”专题复习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