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武术体育化进程的文化反思
2014-12-06冉学东
冉学东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对中国武术体育化进程的文化反思
冉学东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在回顾近代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融合的基础上,从文化学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中国武术百年“体育化”变迁历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方体育文化引领着近代中国武术的发展;中国武术承载着民族复兴的文化责任,选择了模仿西方体育文化的发展模式,促进了中国武术百年体育化变迁的“文化真实”。然而,从属于体育学科范畴下的武术发展思路,造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异化,导致了武术文化个性的消失,并使人们对中国武术产生了文化误读。体育学视域下的中国武术发展必须树立自身独特的眼光,从多学科、多领域的视角,以宽广的视野和世界的胸怀,超越西方体育的文化陷阱,在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前提下,促使武术文化的世界性发展。
中国武术;体育化;文化反思
在一个多世纪中西方体育文化论争的过程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中国武术,始终是中西体育文化论争的焦点。从退出战争领域的军事武术,到“强兵、强国、强种”的民族体育,直至后来中国武术向西方体育学习、借鉴的体育化过程,中国武术经历了百年的文化变迁。
如今,随着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以及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中国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再次成为大国文化安全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武术,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体育化变迁后,在其自身发展举步维艰的今天,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国武术体育化变迁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因为,百年的中国武术体育化过程,其实是中国武术不断模仿西方体育的过程,是中国武术传统文化被西方体育文化异化的过程,是以西方体育学科框定中国武术学科属性的过程。而中国武术的发展必须消除对西方体育文化的仰视心理,超越西方体育的文化陷阱,回归到自身的文化发展轨道上来。尤其在中国和平崛起亟需树立大国文化形象的时代,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武术体育化变迁中,对中国武术文化“碎片化”“异化”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反思中国武术体育化变迁的百年历程,找寻凸显中国武术文化民族身份的发展路径,对当代世界体育文化发展以及中国武术文化个性的塑造有着重要意义。
1 中国武术在近代中西方体育文化冲突下的文化选择
1.1 近代中西方体育冲突背景下中国武术的走向
近代中西方文化发生强烈的碰撞,西方体育开始大量传入中国,并逐步主导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路径,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表现在以搏杀为主的中国武术已经不能满足近代战争的需要,开始逐步被以“兵式体操”的西方体育所取代,“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就开始编练新式军队,以洋操、洋炮为主要训练内容”[1]2,而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在学习西方、停废武举的呼声中,在武举自身改革失败等内外压力下正式下令停罢武举考试”[2],标志着以中国武术选拔军事人才的年代的终结,中国武术也正式全面退出军事舞台。然而,中国武术与军事的剥离,使其蕴含的体育价值得到了发展。武术的技击价值逐渐被弱化,而其健身价值、娱乐价值越来越显著。武术价值的多元化发展,为中国武术体育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1.2 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文化融合
近代中国武术的发展,由于受当时西方体育观念及社会中“民主与科学思潮”的影响,中国武术在逐渐吸收西方体育文化理念的基础上,走向了中西方体育文化融合之路。首先,人们开始以西方体育理论思想,解读中国武术的功能价值。即从体育的视角阐释中国武术的理论,拉近了中国武术与近代西方体育科学的距离,促进了中国武术向体育的转变。
其次,在传承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表现出向体育化方向转变的特征。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师徒传承,转向以适合体育教学的团体练习方式,并且“将每一拳路分解为不同的单式,再按照拳路顺序连接成不同的段趟,配以口令分段练习”[1]236,团体教学的传播方式,扩大了武术的传播范围,也为中国武术的体育化转变提供了条件。
另外,以运动解剖和运动生理等体育科学理念解释中国武术,促进了中国武术的现代传播及体育化进程。而仿照西方体育的比赛模式召开运动会,则为中国武术向体育竞赛化方向发展提供了路径。
总之,近代的中国武术在与西方体育文化冲突的过程中,不断吸收西方体育文化的基础理论,模仿西方体育文化传播方式,以西方体育原理解读中国武术理论,促进了中国武术向体育化的转变。
2 中国武术体育化过程中承载民族复兴的文化责任
近代中国动乱的社会状况,一方面为中国武术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另一方面,处于“亡国、亡种”危难时期的中国社会,亟需有能够体现民族精神的思想武器,以唤醒缺乏“尚武精神”的国民。而中国武术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正迎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强国、强兵、强种”的重要工具。
2.1 中国武术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重文轻武思想抑制了人们尚武精神的发展,一般民众缺乏刚武不屈的精神,对近代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朝野上下对武备重要性的认识提上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仅是武器的精良与否,更重要的是尚武精神的培养。虽然在历次反侵略的战争中,不乏英勇善战、勇猛杀敌的将士,但是从总体士气来看,由于长期重文轻武观念的影响,多数士兵缺乏一种尚武的气概”[3]。梁启超曾大声疾呼:“二千年之腐气败习,深入于国民之脑,遂使群国之人,奄奄如病夫,冉冉如弱女,温温如菩萨,戢戢如驯羊”[4]。中国近代社会中尚武精神的缺乏,被有识之士认为是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之一。于是,培养国民“尚武精神”“体育救国”成为当时社会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声。
在这种背景下,有着坚实民众基础的中国武术,由于自身技击格斗特点以及所蕴含的体育功能,成为当时“体育救国”、提升民族“尚武精神”的重要载体。尤其在西方列强讥刺中国民众为“东亚病夫”时,一代武术家霍元甲吓退西洋力士奥皮音,“又打败了日本浪人高手”[5],极大的振奋了民族精神,提升了国民自信心与自尊心,使中国武术成为“强国、强兵、强种”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以至于孙中山先生亲自题词“尚武精神”。中国武术正是在“体育救国”的背景下,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承载着强种、强兵的夙愿,开始了近代体育化的变迁过程。
2.2 中国武术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近代学校教育是受西方教育思想影响,所开设的以“西学”为主的新式教育。其中西方军事技术就成为当时新式学堂的主要内容。早期新式军队的训练内容,主要是模仿英、法、德、美等国的“兵式体操”,即发展为后来的近代中国体育,如北洋水师、天津武备学堂都依照外国同类学校设置体操课程,内容包括击剑、拳击、足球、跳远、跳高等西方体育项目。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中规定,“体操科(体育课)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科目,体操科的内容均为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并以兵操为主”[6]。从军队训练内容走进普通学校教育,也就形成了以仿效西方学校体制的近代学校体育教育。
早期的学校体育教育,在“体育救国”思想影响下,一开始就把体育提高到“强兵、强种、强国”的认识高度,注重尚武精神的培养。大教育家张伯苓非常“注重体育,锻炼强健之国民”[7]58-59,认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7]58-59。另外他把体育与国家强盛、民主与政治相联系,肯定了体育的重要地位。而一些思想家、教育家更注重体育的重要性,认为体育是“强兵之本”“富国之基”。而“在新式普通学堂的课程中,明确增加兵式体操一门,以培养尚武精神”[3]169。
在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声中,中国武术所具有的尚武精神以及蕴含的体育功能得到凸显。“民国初年,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组织社团,揭示武术的体育意义。致力于研究和推广武术的北京体育研究社、上海精武体育会,直接称武术为体育。提倡武术的体育价值,开拓武术的锻炼领域”[8]356。从1909年精武体操会的创办,到后来遍布大江南北的武术社团的成立,以及在“1915年,教育部通令各学校应增添中国旧有武技”[8]351。中国武术秉承着民族复兴的厚望,在“体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下,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中国武术也开始了以“体育”身份传播的近代体育化过程。
3 中国武术体育化变迁的文化真实
3.1 中国武术发展的体育化之路
与西方体育融合的中国武术,随着“进入学校体育课程,进入运动竞赛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武术体育观也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8]357。人们也开始以西方体育的视角阐释、传播、发展中国武术。如1928年和1933年分别举行了两届国术考试,在考试过程中,就借鉴了体操和拳击的评分方式,为武术的体育竞赛化发展进行了尝试。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武术得到了国家的普遍重视,并开始逐步向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健身的方向发展。1953年《中央体委党组织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民族形式体育如武术等,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锻炼体魄的良好方式,要着手研究和整理民族形式体育”[9]8。1956年,刘少奇同志指出:“要加强研究,改革武术、气功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研究其科学价值、采用各种方法传授推广”[10],并在同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12单位武术表演大会上,首次试行打分的方法评判运动员水平的高低。1958年中国武术协会成立,并起草了中国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使武术竞赛逐渐步入正轨。然而,由于社会阶级斗争的影响,导致武术主要选择“一些与体育有关的、对健康有益的、又能推广的项目”[9]24进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武术向健身、养生的体育化方向转变。
改革开放以后,武术迎来了新时期的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套路和散打为主的竞技武术,在吸收了体操、拳击、舞蹈等西方体育项目理念的基础上,朝着高、难、美、新的体育竞赛化方向发展,并成为现代武术发展的主流;二是进一步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增加武术教学内容,强化武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1978年各体育院系除了招收本科生外,还恢复了武术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还“举办了以体育教师为主的武术教练员培训班”[8]397“1987年颁行的《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指出,武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形式和健身方法”[11]“1988年在修订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时,将武术一科改为民族传统体育”[12]。至此中国武术完成了近代体育化转变之路,即从军事武术到体育学科下属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转变历程。
3.2 中国武术体育化发展的文化选择
以“体育”身份传播的中国武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的普及与发展。然而,当我们再次审视当代中国武术的文化属性,反思中国武术百年体育化变迁之路时,发现中国武术的体育化之路,其实是模仿了西方体育文化的发展模式,是中国武术传统文化不断被西方体育文化异化的过程,是以西方体育学科框定中国武术学科属性的过程。
表现在传播内容上,选择了舞蹈、拳击、体操等项目内容改造中国武术,甚至“为了在比赛中取得高分,以致在技术训练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利于武术技术发展的倾向”[8]405。武术的动作越来越飘,跳的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而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却越来越少。
在传播方式上,选择了以西方体育竞赛的传播模式。表现在以拳击、体操的竞赛模式发展竞技武术,并成为社会传播的主流。在评判标准上,选择了以西方体育的评价标准来评定中国武术的策略。“现代竞技武术就是按照西方体操比赛模式对传统武术进行规格化改造,把原来的技击招法改变成没有技击性的规范动作,设定打分标准,最后把动作与分数脱离,把直观的动作变成抽象的分数,决出胜负”[13],使原本重视内在“精、气、神”的中国武术,逐渐注重“出拳的速度,踢腿的力量、高度等外形、蛮力的追求”[14],中国武术成为一项“运动的体育武术”,而远离了蕴含着丰富人文思想的“文化的武术”。
中国武术在体育化变迁的过程中,“西方体育成为参照,原本博大精深、富于文化底蕴的武术追求,开始变得趋于简单化、运动化。虽然这一时期的改良取得了进展,使得武术有了一定的普及,但是我们看武术的视角也开始变得狭窄”[11]。中国武术也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个性。
4 中国武术体育化进程的文化误读
4.1 以西方“体育”的视角发展中国武术
著名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说过:“文化就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15]。中西方体育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能代表本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身体运动。而中国现代体育的大部分内容,是在模仿西方体育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明显带有西方体育文化的印痕。中国武术在一百多年体育化变迁的历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西方体育文化的侵袭,尤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直把武术当作体育看待,是造成长期以来对武术本质有不同解释的重要原因”[23],也造成了人们对武术文化的误读。
首先,从演变过程来看,西方体育最初与游戏有着紧密的联系。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游戏慢慢演变成为现代的体育。而对游戏的目的,“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科伦理学》有言:游戏是休息,然后导致工作效率提高。这是第一次明确游戏和工作的关系,也是人类第一次明确指明游戏的目的。其后,古罗马文论家马佐尼讨论诗的模仿性质时,进一步指出了游戏的目的:诗和游戏一样,他们的目的就是娱乐”[16]。中国武术与战争、格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搏杀、格斗则成为战争中武术的主要目的。从两者演变历程分析,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有着较大的区别。
其次,从理念上来看,西方人认为“游戏是一件认真严肃地事,游戏要公开、公平、公正,这就要有规则”[17]。以此观念下诞生了西方竞技体育比赛,如篮球、足球以及按照区分体重级别的拳击比赛等。而武术的竞赛与西方体育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以西方体育理念发展而来的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也是对中国武术误读的原因之一。
最后,从表现形式来看,西方体育在“更快、更高、更强”的追求下,不断的挖掘人体的潜能,超越人类的极限。因此,西方体育非常注重速度、力量、灵敏、反应等外在身体的展现。而中国武术注重“精、气、神”内在神韵的追求。以西方体育的审美视角去看待中国武术,也是造成武术被误读的原因之一。
总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中国武术,无论从演变过程,还是追求的理念和表现形式等方面,都与西方体育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以西方体育化的视角发展中国武术,就产生了对中国武术文化的误读。
4.2 “体育化”框定了中国武术的发展方向
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先生认为:“武术的某些功能属于体育的范畴,但它有许多内涵,超过了一般的体育概念”[8]1。但“长期以来,我们所坚守的单一追求中国武术‘体育化’的发展方式,坚守中国武术的‘体育部门’的一家管理体制,坚守中国武术学科归属‘体育学’的学科处境……,已经很难为中国武术走出当下生存的沼泽地创造出振兴发展的良机”[18]。
今天的中国武术发展已经是困难重重,现代武术是在模仿西方体育文化后的产物,其中“打练分离是现代武术发展遭遇瓶颈的主要原因”[19]。因为,我们在发展、推广武术的过程中,为了能够适应西方体育的评价标准,为了能够在以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实现竞技比赛,我们实行了肢解中国武术的发展模式,即推出了以追求打的目的的散打和以追求练的艺术化的竞技武术套路。
而作为武术传播重要阵地的学校武术教育,则由于受西方体育的影响,“使我们简单的从体育的角度思考武术”[14],从属于体育学科范畴下的武术,不但弱化了武术的文化内涵,也造成了当前武术文化个性的消失。
5 体育学视域下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自觉
5.1 中国武术发展应具有宽广的视野
在今天的全球化新语境中,中国武术发展必须“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建立独立完善的学科体系”[20],从多学科、多领域、大国学的宽广视野,研究挖掘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实现中国武术文化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反思。因为一百多年以来中国武术体育化进程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武术与体育尽管有着相同的身体活动特征,但武术和体育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单从西方体育学科理论来阐释中国武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代武术研究的需要。今天的中国武术发展,必须突破单纯体育学的学科范畴,依据中国武术多元文化属性,从文化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加强对中国武术理论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如从艺术的视角,研究中国武术套路所蕴含的艺术表演价值;从中国兵学思想中,研究中国武术技击谋略;从文化学视角,研究中国武术拳种文化特征等。惟其如此,中国武术才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真正成为“被世界需要”的文化经典。
5.2 中国武术发展应树立自己的眼光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实际是以别人的眼光来看自己和世界,一直到今天还是如此,甚至更甚,西方人(汉学家)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在一些人那里成了不刊之论。至于看世界就更是如此,我们基本是以西方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22]。中国武术的体育化历程,其实也处于这样的尴尬境遇中。
随着中国文化的逐步复兴,中国武术也必须改变被西方体育文化殖民的现象,在了解西方体育文化的基础上,消除中西方体育文化之间的误解和偏见,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合适的位置,以中国式思维、中国人的逻辑研究和发展武术。中国武术的发展必须超越“体育化”误区,站在本民族文化重建的高度,从多个维度发展以健身、娱乐、竞技为主的“体育的武术”、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的武术”、以表演为主的“艺术的武术”等。惟其如此,中国武术才能保持民族文化的魂,才能成为世界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5.3 中国武术发展应具世界的胸怀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开放的世界需要有宽广的胸怀。随着世界体育文化的相互交融,西方体育为中国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优点,中国武术具有独特的体育健身理念和文化价值,也成为西方体育文化的有益补充。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同属于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尤其在中国以大国身份和平崛起的时代,“中国要真正成为世界大国,光出口电视机是不够的,光出口经济产品是不够的,我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也应该走出去,汇入世界文化的海洋之中”[21]。因此,中国武术发展一方面需要借鉴西方体育的优点,传播和发展中国武术的体育价值。另一方面,以中国武术为载体的中国文化,体现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尤其是和谐的思想,是西方“奥林匹克所必需的,也是与世界体育文化多元发展方向相适应的”[25],是对世界文化的有益补充。中国武术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应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相得益彰,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武术文化自觉历程。
6 结语
走过了百年体育化历程的中国武术,在经历了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曲折过程后,迎来了新世纪中国武术发展的良好机遇。全球化语境加速了中国武术体育化的步伐,而全球化语境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21世纪中国武术的文化走向。在不断反思中国武术百年体育化变迁的历程中,中国武术更应该树立自身独特的眼光,以宽广的视野、世界的胸怀去超越西方体育的文化陷阱,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因为,文化的最高价值曾经被确定为独特性,中国武术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了文化的独特性,保持了武术文化的民族性,中国武术才能真正彰显中国文化的精髓,成为能代表中国形象的文化符号。
[1]罗世铭.中国体育通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2-236.
[2]杨向东.中国体育通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305-306.
[3]张小莉.清末新政时期文化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65-169.
[4]梁启超.梁启超经典文存[M].上海市: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57.
[5]陈天日.试论霍元甲的精武精神及在传承中华武术文化方面的贡献[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46-48.
[6]郝勤.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91.
[7]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中国现代教育文选[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8-59.
[8]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405.
[9]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体育运动汇编(1949-1981)[G].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24.
[10]傅砚农.中国体育通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46.
[11]王岗,邱丕相,等.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文化意识”[J].体育学刊,2009(12):83-86.
[12]林伯源.中国武术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213.
[13]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8.
[14]王柏利.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及重塑[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6):117-120.
[15]程大力.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12.
[16]王广进.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与科学,2010(1):33-36.
[17]程大力.体育文化历史论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66.
[18]王岗.中国武术应尽快转变发展方式[J].搏击(武术科学),2010(3):1.
[19]王柏利,王岗.守卫中国武术发展的技术底线:打练统一[J].体育文化导刊,2008(4):49-51.
[20]王岗,邱丕相.重构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学科意识[J].体育学刊,2009(1):1-9.
[21]朱永新.“文化立国”应上升为国家战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3-10(17).
[22]张汝伦.当代中国的文化命运:从传统走向现代[N].文汇报,2010-10-28(7).
[23]朱君.论武术的本质与质变[J].体育科学,2013(1):84-88.
[24]马文友,邱丕相.当代武术的艺术化解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1):35-39.
[25]刘占鲁,郏孙勇.论奥林匹克语境下武术话语权力的缺失[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1):38-41.
Cultural Reflection on the Transform ing Process of W ushu into Sports
RAN Xue - Dong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41)
The paper reviews the sports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researches the transforming process of centennialWushu into sports,with the result indicating thatwestern sports guides the development ofmodern ChineseWushu;Chinese Wushu carries the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and it chooses the developmentmodel ofWestern sports,which led to the″cultural truth″of the sport transformation of the centennial Chinese Wushu..However,the developmentofWushu belonging to the sports discipline has caused the″alienation″of Chinese Wushu culture,leading to the loss ofWushu′s cultural character and themisunderstanding ofWushu culture.Therefore,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Wushu has to possess its uniqueness so as to promote the universal development of Wushu culture under the condition ofmaintaining its national cultural uniqueness.
Wushu;sports;cultural reflection
G852
A
1001-9154(2014)01-0043-06
G852
A
:1001-9154(2014)01-0043-06
冉学东(1963-),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武术套路教学与训练。
2013-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