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明清时期武术的嬗变与发展①

2014-12-05董逢伟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36期
关键词:火器中国武术武术

董逢伟

(运城学院体育系 山西运城 044000)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两个朝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火器的大量使用迫使武术脱离军阵而走向广阔的民间,为武术体系的形成创造条件;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使得武术与教门、结社组织相结合,以反压迫、反外来侵略,促使了民间武术的发展;继承创新、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摄取等方面使得武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对明清武术兴盛成因的探析,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明清武术对中国武术总体格局发展的影响。

1 火器的使用与进步

从宋代开始,我国的军事就进入到冷兵器与火器并用的时代。明清时期,军中火器的使用日益加强,助推了冷兵器脱离军阵的速度。在《纪效新书》中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和制造方法的“秘方”,还详记“造鸟铳之法”,对火器的使用有很大的评价。如“行营之内,鸟铳虽速准,而力小难御大队,难守险阻,难张威武,佛狼机又大重,难于扛随,今以臆创一器,名为赛贡锐……其声势可比发贡,其速即可比鸟铳。每五百人之中,用于五六门,以备守路截险,甚妙”。火器的发展对冷兵器在军事技术上的消退作用起了巨大影响,使武技逐渐失去在军事活动中的价值[1]。使原本作为对内维护统治、对外抗御侵略的国家工具失去了其存在的依据与意义,特别是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甲午战争后编练得“新军”,以全部采用新式火器,脱离了军阵格杀领域的武术,不再受战争队列的制约,也不受单纯技击目的的约束,为武术走向民间铺平道路,更为中国武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火器的大量使用与进步促使武术选择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也就是体育的发展方向,从此跨入了进一步发展的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2 民间武术的广博发展

明朝初期统治者实行将“民间武勇之人编成队伍,以时操练,有事用于征战,无事复还为民”的政策,对民间武术提供了发展空间。“随其风土所长”形成了不同的武技风格,大大促进了民间武术的发展[2]。明宣德年后,政府武备渐驰,军士逃亡成风,卫所制度已处崩溃状态,当时朝廷又面临着内忧为患,政府不得不广开病源,增设乡兵、少林、伏牛、五台僧兵。不仅加强了民间武术与军事武术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也扩大了宗教传播武术的影响力。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清政府几乎历朝历代都严令民间习武。以宗教、秘密结社为形式的习武活动成为武术发展的主要传承途径,且秘密结社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会党、教门、拳社等组织都以广袤的城镇乡村为依托,广泛开展武术活动,对民间武术活动的普及与武术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作用。明清时期的教门组织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孕育出大量的新的拳种,丰富了民间武术的内容。如洪门是众多秘密结社下的一种派别,在反封建、反压迫的斗争中与各地方拳种相互交融而形成不同风格特点的拳种流派,像广东、广州等地叫“洪拳”,湖北叫“洪门手”等[3]。在清朝的严律查禁下逐渐衍生出了匕首会、小刀会、棒棒会、平头会、江湖串子会等支派,促进了民间习武活动的盛行,为明清时期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奠定基础。

3 明清武术对传统文化的摄取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生、发展起来的武术,与哲学、兵学、美学、传统医学、宗教等方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觉地吸取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使得派别林立的多样化体系得以完善,拳械技术得到规范,武术理论得到升华。[4]

3.1 武术整体观的完善

中国人注重整体和谐的思维观念和“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对武术整体观的完善起了重要作用。明清时期的武术逐渐退离军阵而走向更为广阔的民间,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摄取,尤其在清代,与传统文化的交融更加广泛。《老谱》中说:“要知天人同体之理,白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微乎理矣!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圣、乃神,则得矣,若特以武事论之于身心,用之于劲力,乃归于道之本也,故不得独以末技云耳!”,把人看做是天地间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物我、内在的平衡,达到阴阳的调和等整体观理论。著名武术家吴殳在论述马家枪和沙家竿子的用法时指出:“马家枪短硬,其用在两腕,臂以助腕,身以助臂,足以助身,以成全体。沙家竿长软,其用在两足,身以助足,臂以助身,腕以助臂,以成全体。”要求练习者自身与兵械应融为一体,完善了“身械合一”的理论。

3.2 哲理化拳派的出现

清代武术派别林立,名目繁多。出现了以传统哲学名词命名,并以哲理阐发拳理的拳术和拳派。比如以太极学说立论的太极拳。在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提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陈长兴在《太极拳谱·陈谱》说:“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此外,还有以八卦学说立论的八卦掌、以五行学说立论的形意拳等相续崛起,引起了强烈反响。

3.3 武术与气功的交融

明清火器的大量使用,加之传统文化的影响,使武术的健身价值日益受到重视,而且注重与导引的结合,提倡练“气”,使武术与气功走上相互结合的道路。清代苌乃周在《苌氏武技书》中,写下《中气论》《过气论》《行气论》等论述气功的文章,提倡习武者要“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做到“神与气合,气与身合”。内家拳在技法上要求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气助身,追求意、气、力的协调配合。武术与气功的交融,促进了武术气功的完善,推动了明清时期武术的发展。

4 明清武术体系的确立

4.1 武术流派的形成

宋以前,中国武术基本上是以刀枪剑棍拳分门别类。明代开始,中国武术开始形成流派或门派,即每一种拳种和器械都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著名军事家郑若曾提到当时流行的武术有:拳法三十一家、棍法三十一家、枪法十六家、刀法十五家等众多的流派显示了武术在民间开展的良好状态。明末已有“内家”,“外家”之说。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写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搏于人,人亦得以承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武术流派在明朝得以形成,清代时期的各种派别进一步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武术的多样化发展。

4.2 十八般武艺的内容有了具体的记载

早在宋朝有十八般武艺的记载,但不见具体内容。明代小说《水浒传》中记载:“史进每日求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一一从头教起。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 鞭、锏、 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泛指习武者武技的全面和技能水平的高超。反映了民间武术的兴盛,推动了武术向表演化方向的发展,促进了套路形式的形成。[5]

4.3 武术套路的形成明代武术已有相当成熟的套路形式

程冲斗对刘云峰所传刀术整理成套路,并规定:奇数段由右向左,偶数段由左向右,最后收回原位。布局简单合理。戚继光创编的拳术套路“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向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窃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可见武术套路已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当时的拳术不仅记述了从起势到收势的全部过程,而且对劲力、身法、击法、呼吸、节奏、神韵等方面作了生动描述。武术拳种和对练的发展与完善,标志着武术进一步走向成熟。套路的发展成熟是明清时期集大成发展的重要标志。

5 明清武术理论著作的大量涌现

明清两朝是古代武术最为繁荣,迎来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火器的大量使用与发展促进了民间武术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特点的拳术和器械,加之明清商品经济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都为武术论著创编提供了条件。从技术上升到理论是武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戚继光提炼民间32式优秀拳势,苌乃周从“中气”的角度探索“形气合练”“内外兼修”的武术练习方法等。[6]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繁荣的经济为武术理论著作的创编提供了思想源泉和重要物质基础。抗倭战争为武术著作的撰写与出版提供了动力支持。按照现今图书馆的分类方法,以明清武术论著的内容特点为依据,将明清36种(篇)武术论著划分为7个学术类别,即武术专著类、文集类、类书类、武术史类、兵械记类、杂技艺文类。众多的理论著作使武术具备了完整而独特的新形态,促进了武术的集大成的发展,也为中国武术大文化形态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7]

6 结语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武术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盛况。火器的大量使用与发展使武术走向民间,推动了民间武术的发展。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尖锐,为民间武术与宗教、结社的秘密联系提供机遇。武术对传统文化的摄取与传播发展,为武术理论著作的大量涌现提供条件,武术体系的形成等因素最终造成了明清武术的集大成发展,造就了中国武术这颗灿烂明珠。

[1]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5.

[2]邱丕相.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0.

[3]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2.

[4]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264.

[5]刘世翔,郭磊,刘年伟.明清时期武术发展出现高超的因果[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3):147-148.

[6]余水清.明清武术论著概述与主要成就研究[J].体育科学,2004(8):75-80.

[7]江百龙,林鑫海.明清武术古籍拳学论析[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334.

猜你喜欢

火器中国武术武术
着火了!快拿灭火器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高空灭火器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明代火器的运用与军事学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