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回顾与展望
2014-12-05刘扉
刘 扉
(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四川 成都 610054)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来实施,习惯上称之为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人对自身活动的一种制度化设计和现实化过程[1],这种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思路,或者说引领这种现实化过程的方向即是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因此,梳理不同历史时期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变化,是既有必要又非常重要的工作。
体育课堂教学从曾经的“不重视”状态进入到如今被关注的“角色”,经历了从教育领域普遍的政治本位、一元化倾向,到对课堂教学民主、学生主体性的关注,再到对课堂教学生命、自由、人性的回归,以至于未来的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对和谐、生态和生活的重拾。思考和梳理体育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历史与现实,可使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历程的回顾中深化对教育和教学的内涵理解。杜威在总结进步主义教育与“传统教育”之争时,曾经语重心长地说:“根本的问题在于教育本身的性质,而不在于给它加上什么修饰的形容词”,重要的是“究竟什么东西才有资格配得上教育这一名称”[2]。因此,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4个维度梳理体育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实际上是从更深层次上诠释时代发展赋予“教育”与“体育”的内涵,明晰体育课堂教学更加健康的发展路径。
1 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取向变化:从关注身体强健到重视身心健康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惯性,国贫民弱的的观念一直影响着我国体育教学目标的定位。“锻炼身体,增强学生体质”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唯一价值目标,这造成在很长一段时内将体育教学等同于身体练习,将体育课等同于“体质”课、“技术”课,忽视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概念的理解发生了改变,原本仅体现在身体强健的健康观逐渐被注入了更为宽泛的内容,仅仅落脚于学生身体强健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促进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发展来说显得乏力,关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成为新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被接受。因此,重视学生身心健康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新内容。
英国当代分析教育哲学家约翰·怀特把学生的需求划分为基本需求和内在需求。他认为,“基本需求本身并没有被看作是一种目的,而被视为获取更为广泛意义上的幸福的必要手段”[3]如果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仅仅将学生的身体强健作为其基本的需求,那么,心理的健康其实是个体更内在的需求。因此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应该被纳入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范畴。国外的大量研究也表明,体育运动(教学)与个体智商有较高的正相关。许多体育项目对学生意志力、冒险精神、挑战精神、勇气、胆识等品质的培养,都有着其它学科知识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情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体育成为将个体身与心链接起来的最好载体。
尤其在关注个体,重视个体体验的时代里,体育对个体情感的释放、个体内心的关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出发,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仅定位于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又显得张力不够,而应从更深层次去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和关注生活的意义。因此,体育课堂教学不仅仅要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发个体对自身生命价值意义的重新认识。通过体育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身体脉搏跳动的旋律,感受到生命可贵的内涵意义。
因此,新课改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三维的课程目标中,除了关注身体、身心健康,融入生命的知识、在体育教学过程和方法中具有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意识,同时传递健康的生命价值观念,则是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拓展甚至应重点关注的内容。体育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不仅是对于个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最好素材,也是让个体接受生命教育的良好素材。既注重知识技能的教学,关注学生的“体质达标”,促进学生有更强健的体魄,同时也能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关于心理健康、生命延续的知识,应该更能使体育课堂教学中传递的技能知识更加动态、鲜活,更能促进“达标”,最终使学生形成“身体”“心理”和“生命”三维一体的完美和谐,这对个体自身发展和幸福生活的促进意义则将更加全面。
2 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取向变化:从偏重体育技能教学到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为迅速改变我国极度落后的体育发展面貌,尽快提高我国极端落后的体育技术水平,学校体育选择了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体的内容体系,并在课堂教学中以体育技能为抓手组织教学。在这样背景下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然而,由于竞技体育是在国家指导下“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人体或人群)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的成绩为主要目的一种运动活动过程”[4]。因此,在国家直接领导下的竞技体育,体现着很强的国家意识和竞争意识。反映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就产生了重视学生集体主义培养,忽视学生个性发展;重视课堂体育“尖子”培育,忽视普通学生参与的心灵感受,使体育课堂教学一度成为少数学生体育竞技比拼的战场。大部分学生游离于体育课堂的边缘,形成了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局面。
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成绩为主要目的的竞技体育,对运动技术有着很强的要求。反映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就是重视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忽视对学生体育理论的传授,影响了学生进一步对体育技能的掌握和理解。一度强调体育技术、技能“双基”教学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增强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又让学生陷入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机械学习状态。学生只能简单对动作技术进行模仿,不能运用相关体育基本理论,去探究动作与动作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因果联系,限制了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积极迁移的能力,影响了课堂教学。
基于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中体育理论知识的缺失,“双基”体育课堂教学逐渐被“三基”体育课堂教学所取代。重视体育基本知识传授的体育课堂教学,在重视体育技能教学的同时,又重视与之相关联的体育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传授。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体育视野,更增添了体育教学魅力、提升了体育教学层次的有效途径。而且从有效教学的角度,体育知识的介入能够引起学生对运动技术的“认知”“练习”“思考”,能更好指导体育技术、技能的学习,更能表现体育课堂教学本身潜藏着的鲜活趣味和魅力,进而使学生享受体育课给予他们的无穷乐趣。
尽管体育课堂“三基”教学达成了学生体育学习本身的良好效果,对学生个体生物层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学生个体,体育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社会性及个体本身的持续发展显然还存在弊端,尤其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相关文件的颁布实施,仅仅重视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教学的体育课堂更显得力不从心了。有研究者提出,课程教学应“从单纯突出国家教育意志到兼顾学习者个体的充分发展,不能偏废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的优化与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以期在结束学校课程后的学习者能够真正成为矢志创新、复兴中华的一代新人”[5]。也有研究者认为,课堂教学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每一个体自身的发展和幸福的生活[6],即体育课堂应朝着学生人性完善的方向发展。
因此,针对体育课堂教学中运动技能学习与个体情感的割裂,知识传承与人性完善的分离问题,注重关注学生人性完善和提升人格培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体育课堂教学只有着眼于体育主体,从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身体活动与情绪体验去建构“教育性教学”,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着眼教学对象的特点亦或教师自身的风格等,才能在“何以”更好地有系统的传承和发展体育知识与技能、如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促进学生的幸福生活方面有所作为,营造让学生感受成功与幸福的体育课堂,学生才能充分挖掘身体潜能、身心并入“享受”体育,甚至促进他对自我、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实现人性的完善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
3 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的取向变化:从重视教师主体地位到关注学生主体学习
体育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的“讲解传授”为主。无论是示范教学、直观教学,还是完整教学、分解教学,教师一直占据教学的主体,是绝对的技能讲解和知识传授的权威,其教学的中心地位和主体地位相当明确。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无论是教师的语言表达、自身动作示范,还是教师对运动技术讲解和纠错,其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流向几乎都是单向的,即是从教师流向学生。以教师为主体地位的体育教学法,在影响学生技术动作形成的同时,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体育课“流水线”生产的“产品”。导致大多数学生虽喜欢体育却讨厌单一枯燥的体育课的局面。
随着对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主体地位的体育教学方法越来越呈现出它的不足之处。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主动性,成为体育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随着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与其它学科理论的融合,为体育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科学预设理念的提出,为体育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开启了先河。这种探讨更多预设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源于科学主义的深刻影响。其具体做法是在更显明的意义上,把每个人纳入预先设立的轨道。
对体育课堂教学而言,选择预想中最有效的教材内容,设计最有效的教学环节,尽可能考虑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力求在最大程度上遵从学生个体进行教学,以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层次性。然而,预想的各种教学环节仅仅是体育教师在依据现有条件下的主观预设,具有理想化的成份。尽管以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体育课堂预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上的不足,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体现了体育课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但当我们回头审视体育课堂教学实践的真正结果时,才发现这种预设不仅在“因”的条件设想上存在误差,而且在“果”的目标预计上也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对于这种体育课堂预设,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正确预设的能力,也需要教师做好应对接纳各种“生成”状态的心理准备。因为,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互动本身也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无论教学技术如何先进,教学理念如何完善,整个课堂教学都无法完全预设。所以,体育课堂的科学预设必需是具有宽阔胸怀的预设和良好应对能力的预设。
4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取向变化:从只看单一的结果到注重多元的过程评价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作为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手段,对反馈诊断教学效果、激励学生学习动机、调节教学环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两部分。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果直接反馈于体育教学实施者,并依据反馈信息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各环节进行有目的性的修正和完善,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围绕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完成、教学方法的采用等方面而展开,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始终为了迎合这些目标而进行,导致体育课堂教学变得的琐碎、机械,影响了教学实施者的灵活性和主动性。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仅仅体现在体育课堂的考试结果上,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情感体验,影响了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体育课堂考试结果完全隔离于其他教学因素,这种传统的直视数据结果的量化教学评价仅仅提供了简单模糊的分数或等级,并没有完全考虑学生个体之间身体机能的差异,使原本作为信息反馈重要手段的教学评价变得单一、枯燥、缺乏科学性;进而也使得本应生气盎然、彰显个性、师生共创运动激情的体育课堂教学变得呆板、平淡甚至平庸。使教师处于被动地位的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严重压抑了教师作为主体对自己教学行为结果的思考和辩解,容易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舍弃自身个性、情感和理智的全情投入,扼杀了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及对课堂进行创新的动力。
重视结果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体育教学对学生“物理”层面的强化功能。但不足之处是在这样的评价标准下,容易忽视对学生“化学”层面的关注。这种带有“功利色彩”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影响了他们情感的投入、个性的张扬,甚至造成“教”与“学”之间关系的分离。体育教学关系到师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心智理解与情感体验,它不仅是一项认知性实践,更是伦理的、社会的实践。而注重教学结果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不利于教学关系的和谐发展,遮蔽了教学的本真意义,消弭了体育教学的复杂性和情境性,这种简单模糊的量化评价制约了体育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因此,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应该是一种开诚布公、袒露心迹、直面教学问题的教学评价;是能够激发教师对教学本身、对教材、对学生、对自己已有观念的反思和审视,并迸发新的教学认识和理解的教学评价;是能够尝试不同的教学实践行为,关注教师教学主体性,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与体验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呼之而来的过程评价成为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发展的新方向。
重视过程的评价标准在表现形式上,使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结论不再是简单的某个分数或某个等级,而是一个体现描述、研究与评价一体化的新文本[7]。重视过程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在更大程度上关注学生主体的充分能动、情感的充分尊重及主体与当前和未来社会相协调等几者之间的和谐统一。能够充分将人本性、科学性、人文性和艺术性有机地融合起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地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完善人格,得到真、善、美的滋养,成为集真、善、美于一体的“完美的人”。
5 结语
不同的历史阶段,体育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历史的某个阶段,曾推动过体育教育的发展。然而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社会背景必然导致新的体育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出现,进而也影响着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因此,今天的体育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应该是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潮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回顾体育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历史特征,展望未来的体育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发展方向,对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李玉文.课堂教学现代化的困境与出路初探— —从王策三先生与钟启泉教授的论争谈起[J].教育科学研究,2006(9):9-13.
[2][美]约翰·杜威,著.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J]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98.
[3]约翰·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M].李永宏,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32.
[4]张芳芳.我国体育仲裁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5]潘涌.论课程理念创新与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J].北京教育,2003(12):30-32.
[6]安桂清,李树培.课堂教学评价:描述取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1(2):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