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两本能分析体育运动对攻击性行为的调整及社会促进①
2014-12-05杨秀权
杨秀权
(新疆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1)
人的行为有时表现出理性思维,有时表现出情绪方面。很多情况,当人受到压力时,会寻求自由、放纵和攻击以得到排解;当不够强大的时候,也会寄托于某种精神力量,达到内心的平衡。这种反映出人应对压力时,需要自由的、相当程度的释放。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本能,生的本能表现为生存、进取和爱欲;死的本能则表现为攻击和破坏。人的内心中都蕴含着竞争性、攻击性,这是人要生存下来最原始的本能。本能释放在体育运动中体现尤为明显,如:探险、格斗、赛车等极限运动,其实就是内心中奔放狂野的迸发。
1 人格结构与本能
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生理的、本能的、缺乏逻辑性的,追求快乐和满足感;“自我”是理性的、受现实约束的,与本我相对,可以控制的;“超我”负责监督本我,具有高道德性,规划理想自我。“本我”包括所有遗传的本能和欲望,即所谓的“力比多”(生存本能),它为各种本能提供力量,是精神活动的基础和源泉。“自我”代表的是理性和判断,既要满足本我要求,又要符合“现实”,调节两者之间的冲突。超我是对本我的道德限制,使本我延迟满足或得不到满足,指引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
“本我”通过“自我”满足欲望,“超我”通过“自我”抑制欲望。一般情况下,三者处于平衡状态,关系失调就是人行为失常的根源。“自我”依照现实原则,采取适当的行为措施;“本我”和“超我”协调“自我”,从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负罪感。
本能初始是一种中性能量,转化角度不同,它便产生两种性质不同的能量,即生存本能和攻击本能。生存本能与攻击本能是人内心中相互依存对立的矛盾体,是人所共有的基本本能。生存本能要求发展、进取、创造和机体自我防御,是人前进的力量来源。攻击本能也与有生存特性的一面,但也有割裂事物,散发出破坏力量,毁灭生命的另一面。
生死两本能在精神中必须保持稳定的比例。生存本能遵循是快乐原则,由于现实环境和超我限制,本能常不能无限制地满足,就会积蓄过多能量。此时,它就需要转变为与之相反的能量形式来平衡精神结构,欲求就转变为破坏和攻击,这就是人际关系中的因爱生恨。从这个意义上说,欲求的积累,也是向死本能的靠近,欲求总是以意想不到的规律伴随着攻击和破坏。
2 人的攻击性本能
本能论的攻击性行为研究是建立在对动物观察基础之上的,最早推广这个理论的人是人类学家洛伦兹,他在1966年发表了《论攻击性》。这种理论是假定人的攻击性行为是一个本能的过程,是个体为生存而进行的行为,是为了生存而进行保持领地的争夺行为,动物式的冲动在各类动物中都常看到的。人在发展、进化中始终保持着竞争冲动,考古学、人类学、进化论等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例证。文明最初恰恰是由于本能促成的,而且在文化及历史中从未丧失。
从本能的道德观来看,本我是非道德的,自我则是力争成为道德的,而超我则是超道德的。“自我、本我、超我”用各种方式来应对攻击性本能的活动,一部分通过和生存本能融合而被转化成无害的形式;另一部分则以攻击的形式朝向外部世界。自我所建立的标准似乎成为压制本我的攻击性动机,超我也会变得像本我那样冷酷无情。因此,一个人越控制攻击性本能,它的本我对其自我的攻击性倾向就越强烈。
弗洛伊德给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是阻挡寻乐主义和逃避痛苦的结果,后来他把进攻行为看成是一种潜意识行为。弗洛伊德本能论的结论:攻击行为是不可避免的,企图消除它是不会有效果的。攻击性行为是生存方式,也是生存本能驱动,攻击不是特定的行为,它在时间上没有限制,也不针对哪个地域。现代人在知识、商业和艺术创造、体育运动等方面也是如此。
叔本华在对人性的看法基本上和弗洛伊德基本上是一致的:人是一种充满了各种本能和欲望的非理性动物。叔本华说:“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的化身,是无数欲求的凝集。人根本是野蛮,是可怕的野兽。事实上每个人内心都藏有一头野兽,只等待机会去咆哮、狂怒……一切战争和战斗欲望,都是由此而来。”
3 体育运动对人攻击性行为的转化
动物的进化也有延续已有的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动物之间常常进行着一些假的搏斗,一旦某一方获胜基本不会出现真正的伤害,这些特点在人身上是没有的。人的攻击性行为比动物的攻击行为更危险,人似乎是这样一种动物,常常使用某种手段并意图消灭一部分同类。攻击行为会有相互侵害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动物用牙齿和触角相互决斗更为残酷。
人的攻击性行为是本能,但是攻击性行为也提供了一个情绪发泄的机会,善加利用能积极调整心态进而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毫无疑问,游戏是宣泄人的攻击本能的特性最好方式。游戏和其它维持生命的行为一样,它是自我驱使的,是一种贯注了个人意志而感觉不到外界压力的行为,是一种自我表达和感情发泄的形式。还有另一种游戏是比如棋类、酷似战争的电子游戏,绝大多数都是模拟战争、冷兵器做任务游戏,这些游戏非常受大众的欢迎。这正是符合人宣泄本身的攻击性的特征。
体育运动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游戏,最大的魅力就是竞争。体育运动能促进人际之间的交流,在正常、合法、合理的规则下,通过激烈而“无害的体育运动”来减少人攻击冲动。实际上体育运动使很多潜在的攻击性行为在运动场上发挥出来,在运动场上得到尽情地宣泄,在运动中感到了自由、奔放和平和,从这一角度看也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如果人的攻击性行为不能得到合理的宣泄,人的自我就会受到压抑,超我要不断的提高能量去平衡这种压力,在生本能受到严重抑制的情况下,攻击性情绪的不断积累人就会生病或对社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为什么越是激烈的、对抗性强的、动作暴力的运动越是受到人们的欢迎,极限运动等媒体节目的收视率也逐年攀升,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这就是人们通过观看比赛变相释放攻击性,从而使自我的压力减少,达到新的平衡。如格斗、潜水、滑雪、山地自行车、户外探险等高风险刺激类项目收视率和参与程度越来越高。观看刺激性的比赛,这样的宣泄与释放可以使人们调节急躁情绪,心态更加平和、积极面对挫折,社会也会更加安定。
体育运动是一种规则鲜明的文化活动,从游戏到运动,再到文化。依照这样的逻辑推理,奥林匹克也是一种文化游戏,但是这种文化已经成为全世界非常瞩目游戏,是人类一种力量的释放。现阶段,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大众业余爱好,氛围越来越浓烈,尤其是团体类、冒险类、对抗类的运动开展的越好。这与体育运动将攻击性朝向外部世界的功能密不可分,在参与和观看中达到心灵升华。
4 体育运动的社会促进
体育运动倡导的是一种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它是社会成员缓解精神压力、人们发泄积蓄心中的攻击性的一个安全释放口。体育运动冲击不良生活习惯,抑制精神污染,有效减少赌博、暴力等行为的发生,引导社会风气,促进安定团结。
有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了广泛的体育锻炼之后,普通人群在情绪上会有明显的、短期的、积极的变化,紧张、焦虑、抑郁、愤怒和困惑等负面情绪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不管年龄和性别如何,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保持在中等强度并持续30~70min时,均会获得情绪上的改善,获得更多的正能量。更对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改善人际关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心理健康是一种社会适应良好的状态。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调节心态,调整人的攻击性行为。锻炼者对运动技能掌握的成功体验,都会给人们以愉悦的心理价值体验,促进心理健康。特别是参加群体性的活动对情绪的改善非常重要,让参加者感受到群体的凝聚力,融入群体后会感受到更多的自由和快乐。在这种以身体运动为方式的交流互动中,每个人的性格特征、聪明才智都得到毫无掩饰的披露和展现,在轻松愉快中沟通思想,诱发情感共振,消除隔阂,弥补裂痕,强化团队精神,创造融洽和谐的社会氛围。
5 结语
攻击性本能有利也有弊,对于有害的攻击性行为个体一部分通过和生存本能融合而被转化成无害的形式;另一部分则以攻击的形式朝向外部世界。
体育运动是是释放人攻击性本能的最好方式。参与或观看体育运动使很多潜在的攻击性行为在运动场上得到尽情地宣泄。这种释放,实际上使很多社会当中的隐性和潜在的攻击性行为在运动场上发挥出来。
体育运动对改善社会人际关系,调整和缓解社会矛盾有重要作用。体育运动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开放的,运动在用一种正能量的方式吸引着每一个人参与其中,消除性别和社会阶层的阻隔。
体育运动是促进身心健康的有力手段。体育运动可以通过改善体质状况,调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又能通过改善心理状态,提高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大力发展体育运动,促进个体身心健康。是造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的必要准则,个体心理健康是整个社会总体稳定和谐的最重要的条件。
[1](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智慧[M].刘烨,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德)叔本华.人生的智慧[M].张尚德,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3](荷)胡伊青加.人:游戏者[M].成穷,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4](奥)弗洛伊德.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M].常宏,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5](德)库尔特·特佩魏因.克服惰性——七步完成超越体育的精神训练[M].任飞飞,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6]卢元镇.体育社会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