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
2014-12-05吴威
吴威
(山东省菏泽市第三中学 山东菏泽 274028)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使得人类生活的地球逐渐变成了一个“家园”,尽管各个国家的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国情不同,但人们的合作意识随着这个地球家园概念的兴起却在不断加强,合作的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正因为如此,社会对人才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所体现出来的技能和效果越来越重视。学校作为培养教育人才的摇篮,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应当重视的有一件事情。早在21世纪初,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明确指出要鼓励支持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共同发展,促使师生教学相长。但是,现今很多学校体育教学中提倡学习竞争比学习合作要多,鼓励学生超越同学要比强调同学之间的合作要多,这其中就反应了很多管理者和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还不足,理解不够深刻,没有抓住合作学习的要点和领悟合作学习的作用。
1 合作学习
1.1 合作学习的内涵
所谓合作学习,从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单位,利用教学动态因素进行互动形式的学习;对于合作学习的评价采取小组团体成绩为最终评价手段,共同完成教学的目标。
合作学习在很多国家都受到推崇,他们普遍认为合作学习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学习的手段,不仅能产生显著的学科学习效果,大幅提高学科的成绩;还能够培养学生个体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良好的社会认知观和价值观。
1.2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合作学习不仅要求合作者能够面对面的交流,还要求要各自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以达成学习目的目标的实现。从合作学习的合作方式和表现来看,我们能够从中发现组成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几个。
一是面对面的互动和交流:单方行为,不能产生互动和交流;既然是合作,就需要2人或者2人以上的个体参与。
二是个体责任:合作具有互补性,即每个个体都要承担学习目标的一部分,各自分解的目标最后累计就是总的目标值。
三是积极的相互依赖:没有积极的配合就不叫合作,想要产生合作的效果就需要相互的支持,也就是依赖性;这里所说的依赖并不是完全依靠的意思,而是相互协助产生的作用基础,凭借各自基础依赖产生良好的效果。
四是个人技能:合作的互补性就在于个体的技能的表现,没有个体技能谈不上合作。
五是小组评价:合作需要效果的评价,没有效果的合作等于是没有合作,所以需要在合作中建立小组自身的评价,才能更好发现问题,以期更好的完成合作学习。
只有充分理解了合作学习的各个要素,我们才能知道怎么合作、如何合作,将合作的最大效果发挥出来。
2 目前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问题
2.1 合作学习分组不明确
合作学习在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运用还是比较广泛,由于体育科目的特殊性,很多项目需要进行分组的合作学习方式来进行,但是这种分组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却是相当的模糊和不确定,随机性随意性都比较大。体育教师没有对合作的概念深刻领会,往往将合作看成了“搭配”,不考虑学生的平时表现成绩,也没有去考虑各组员的互补功能,致使甲小组合作与乙小组合作,没有可比性,从而失去竞争的公平性,达不到体育教学任务的目标。
2.2 合作学习目标制定模糊
合作学习是目标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带有目的的学习过程,它注重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各个方面的平衡发展;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没有对合作学习的目标进行有效的梳理,不知道目标如何与教学目标进行匹配,往往设定的目标模糊,也有的甚至不知道学生合作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在此情况下,合作学习目的丧失,使得在运用合作学习手段时,教师的行为方向感不明确,不能对学生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
2.3 合作学习教学实施手段缺乏
教学实施是合作学习的重要运行手段,包括课堂内容的设置和安排、教师的讲解、教师的监督和指导,还有就是学生的配合和执行。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部分,教学实施必须从这两个部分进行综合的考察,这首先就需要总体宏观上的策略和细节方面的改善。在这个方面,我们有的体育老师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在课堂执行细节方面还改进不足,沿袭传统教学手段的思维没有彻底得到纠正和改善,致使合作学习的教学目的不能达成。
3 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实施对策
3.1 分组对策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是当今合作学习的最佳分组策略。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分组形式一般是将小组成员数目划分为最少2人,最多6人,人数不宜过多,而且合作学习的学生各自肩负一定的责任;活动的形式和活动的难易程度也是人员划分的依据,活动越是复杂的,合作学习活动的人员就要少;还有合作学习的时间也是要考虑的,时间越少,人员要求越少;活动技能又是其中一项,技能高可以考虑从分组加人,反之就要减人。就目前学校班级的人数设置上,开展体育合作学习的学生分组一般可采用适中的4人组合。“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各个方面要有基础性的了解,成绩、能力、水平等都是综合考虑的因素。按照合作学习4人小组,我们通常是采用121的策略,即综合优异者是1名同学,中等者2名个同学,较差者1名同学。这样既能保证小组内部的“组内异质”,也能保证各小组之间的“组间同质”,达到竞赛的公平性原则。
3.2 学习目标制定对策
体育课程的实质达成目的不同于其它学科,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实质达成目的大多数都是以数量单位来“米”、“秒”、“下”等等来度量。但是目的并非目标,教师要明确为了达成目的而采取的实施教学的手段,我们把它当做合作学习的目标。目标感的制定是指教师要明白和理解,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两种目标:一是学习的目标;二是技能的目标。两种目标的制定要讲求科学性,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技能目标要讲求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教师的教学责任就是对这两种技能的监督和指导。
3.3 教学实施对策
教学实施中教师的安排布置十分关键。有合作学习的形式,又要有合作学习的效果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这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授课、监督和指导。由于合作学习的表现是小组进行的,我们可以改变一下以往传统教学中的列队模式;体育教师提出的以小组为一路纵队呈“马蹄型”分布,教师的做法有特色,也有利于教师开展体育教学的实施;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一定拘泥于固定模式,可以大胆尝试新的方法和措施;目的就是围绕合作学习的效果。
4 结语
目前,我们开展高中体育合作学习课程教学还不完善,还需要体育教师在实际中不断研究和探索。合作学习评价是一种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它不仅评价学生个体方面,还对学习小组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同时也对我们体育教师素质进行评价,几种评价机制融为一体,构成合作学习完整的体系。我们体育老师在进行学生合作学习的各个方面思考的同时,也要大力加强自身修养的提高,为合作学习注入自己的理念和力量。
[1]兰茹.体育合作学习模式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S1).
[2]李俊文.论现代合作学习及其实施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谢苏燕.合作学习的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4.
[4]盛群力,金伟民.个性优化教育的探索[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